APP下载

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象”与“意”

2021-07-28孙雨田

美与时代·上 2021年6期

摘  要:汉字图形化设计将汉字看成可以拆分的图形元素,借文字和图形的双重内涵实现“象”与“意”的创造性表达。伴随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动态技术的介入使汉字图形化设计中“象”与“意”的传达更加立体、多元化。通过分析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象”与“意”,对比其与传统静态汉字图形化设计的异同,结合案例分析,发掘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意象传达的特性,探索汉字设计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汉字图形化;动态设计;象;意;传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微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的持续变革,促使传统纸质印刷媒体进入屏幕化的数字媒体时代。在屏幕媒介中,传统媒介的静态视觉呈现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以动态为表现的形式手段成为当下的主流。汉字图形化设计在新媒体技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呈现形式上得到了重构的机会。设计维度的拓展也使其凝固在汉字中的意象伴随着思维和形式的双重流动源源不断地向人们释放,将汉字中包含的独特内涵动态化展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汉字图形化设计思路。

一、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象”

(一)汉字图形化中的“象”思维

象形是汉字创构之初偏具象的造字方法,在表现事物时绘画性要大于抽象性,被称为图画式的文字[1]。汉字通过图画形式让人们能够轻易联想到所指事物,在表形的同时又表意。汉字创构之初的造字方法对汉字演变及之后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汉字而言,在不断演变中始终围绕“象”来进行功能上的表述,“象”成为了汉字的基本特征,将物象的特征通过抽象符号表达出来,用图形和符号的形式来传达汉字的“意”。在今天的简化字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这种图画式文字为汉字带来的独特魅力。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汉字的“象”思维特点,更有利于汉字设计的图形化呈现。图形与汉字二者的双重组合有利于“图文并茂”式的解读,图形扩充了字意的表达,使汉字设计在视觉呈现上更为丰富。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象”的构型之美与“意”的寓意之美,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文化基因。汉字图形化中的“象”思维,不仅仅是将汉字表达的事物特征从表象中提取出来,进行图形化呈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表现主体对事物的理解及主体本身的情感本质[2]。“象”思维在汉字图形化中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处理方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象”传达

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象”是基于静态汉字图形化中的“象”思维,即表现形式是建立在每一帧静态画面的基础上。设计者在设计画面时要保证每一帧静态画面所具有的良好审美性和识别性,才能使动态画面在时间轴的演绎上产生故事情节以左右观者的情绪反应。当从中截取不同关键帧的画面时,就像不同的故事情节片段,所呈现的画面在色彩上的变化、图形排列组合方式及运动方向、节奏上都不尽相同。这也是为什么动态汉字图形化设计相比其静态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汉字图形化在三维空间上展现了新的视觉表现和更为丰富的信息,时间轴的运用赋予其新的维度,为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象”的传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意”

(一)汉字图形化中的“意”蕴涵

汉字图形化中“象”是“意”的外在表现, 是一个审美载体。“意”是“象”的内在体悟,是“象”在思维上的引导。“意”在汉字图形化设计中蕴涵着精神性和物化性两方面的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可从这两方面展开:“意”的精神性表现在汉字图形化设计前,设计者在对客观物象的反复感受和体验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得到的存在于头脑中的想象;“意”的物化性表现在完成汉字图形化设计后,设计者通过适当媒介,赋予存在于头脑中的想象以物质实体形式的表现,使其延展为可视、可感知的设计作品[3]。汉字图形中的“象”在“意”的精神性和物化性两方面特点作用下,得到升华并富有深刻含义,成为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二)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意”传达

汉字图形化中,通过对其静态“象”的感觉认知来传达“意”的情感,而动态设计中“象”在呈现形式上得到了重构的机会,凝固在图像中“意”的情感在空间上得以釋放,使其从图像式的传达上升至空间关联的情景式传达[4]。动态设计将人们带入虚拟的三维场景中,不仅使设计者的思维得到转变,其静态汉字图形化也在动态设计的视觉呈现和感官上得到了更多联觉感知,加深了观者的沉浸感和存在感。这种“意”的传达方式在动态设计中变得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同时也拓展了对汉字的理解,让观者突破地域、文化、语言的限制,体验汉字之美、感悟汉字的博大精深。

三、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的意象传达特性

(一)多维时间性——多维时间营造意象情境

从二维到多维的时间转变是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意象传达的首要特性。时间特性在传统的平面语言中很难被进一步挖掘,这也是动态设计有别于传统平面汉字设计最根本的元素。在二维平面视觉表现里,汉字图形化设计根据汉字的笔画、结体、意义,通过创意的手法,将汉字本身具有的“象”的外形结构和“意”的内在寓意表达出来。但其意象的传达对于观者来说,并不是都可以领悟,仍要靠观者自身的感悟能力。而在数字媒体所呈现的多维空间里,这种意象可以通过时间来营造,静态的图像在时间的推移下产生流动性,呈现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形成动态化的视觉形式可带领观者直接进入情境,产生与二维平面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设计师石昌鸿所创作的魅力中国——24节气字体设计《初心》(如图1)中,他以“汉字图形化”的表现手法,生动有趣地将24节气的寓意表现在画面中,通过动态化的形式呈现,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有了生命,在时间的推移下舞动起来,在不失传统风味的同时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意趣。图2以其中所创作的“24节气·惊蛰”为例,在对字意的理解上,将“惊”字图形化为待开花的树枝和雷、雨,“蛰”字图形化为树叶、房屋和蛇虫,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动态的图形,“春雷响,万物长。一声霹雳醒蛇虫,天气回暖雨水降”的画面,在动态化的呈现下变得活灵活现。汉字图形成为了能够呼吸的生命体,成为故事的主角,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观者不必逐字去深究,就可以直接进入意象情境,对汉字产生更加深刻的心理感受。

(二)运动空间性——运动空间拓展意象思维

由静止向运动空间转变是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意象传达的基本特性。运动空间使动态汉字与静态汉字产生了本质的区别,汉字通过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不断改变,在空间上展现出不同层次的变化,汉字在通过持续运动后更容易让观者产生记忆。当把静态平面的汉字设计比作一个“事物”时,通过运动在动态化的呈现下就会变成一个“事件”。而与“事物”相比,“事件”所表达出的意象更为丰富,同时也更能拓展观者的思维[5]。

日本动态设计师井口皓太所创作的“竹”字动态设计中(如图3),将“竹子”的意象挪用,用笔直挺立的竹节来具象化汉字中的竖笔画,竹叶作为元素巧妙地运用于两撇笔画中。竹节借助色彩的变化在动态运动下不断地更替竖笔画,随着画面镜头的快速推动,呈现出节节上升的趋势,随风飘扬的竹叶也由一个空间飘入另一个空间,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秩序感,画面中竹叶的轻盈之意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设计师通过在画面中添加红色的太阳标志,传达出的氛围也随之改变,虽是中华传统汉字,但所呈现的画面在设计师最后的点睛之笔上变得更具日式格调。运动中图形元素节奏的安排与色彩变化的组合,使原本静止的汉字图形生动起来,带来视觉空间上的丰富体验,这不仅拓展了汉字图形本身的意象,也使观者的思维得到拓展。

(三)多感交互性——多感交互激发意象共鸣

多感交互性是汉字图形化在动态设计中意象传达的创新特性。数字媒体扩大了动态汉字设计的多媒介表现手段,通过多样化方式调动不同感官的融合,触发情感,使汉字设计拉近与观者情感上的交流,观者也由原本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参与信息[6]。在数字媒体所提供的沉浸式交互环境中,观者在对设计作品产生交互性和可感知性的同时更能有效激发意象共鸣,触及内心情感。

在设计师许一宾设计制作的沉浸式空间展示作品《风、月、无、边》(如图4)中,设计师将各个名家的书法手迹通过运用诗意化和抽象图形的动态视觉表现,在30米长的沉浸空间中进行展示。空间中不同的声、光、形所营造出的氛围调动了观者多感官的融合,使观者沉浸在形、声、意互通的意韵空间中;体验式的展示,让观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参与信息,与汉字进行交互,仿佛徜徉在汉字世界里,全身心地感受着汉字变化带来的自然、微观、抽象、禅意之美。此作品为“合”展览板块的主题,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将情与景相融,在此过程中观者在作品中产生的交互性和可感知性更能激发其意象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汉字的内涵意蕴。

四、结语

汉字与图形间的意象关系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汉字图形化设计的文化基因。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动态设计的多维时间性、运动空间性、多感交互性使凝固在静态汉字图形中的意象在空间中得以释放,实现意象的立体化、多元化、综合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汉字设计在数字媒体下拥有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同时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民族特色的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士立.现代汉字图形化设计中的“象”[J].艺术科技,2016(10):239.

[2]李娜.“象”与“意”——汉字图形化设计与表达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3]郑亚南.意象思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路径[J].四川戏剧,2020(12):66-68.

[4]顾颖莹.基于汉字构形的汉字意象可视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李冠林.汉字动态字体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6]张雪莹,李湘媛.动态字體设计的情感表达分析[J].艺术教育,2018(5):164-165.

作者简介:孙雨田,深圳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