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深圳市创新发展与对策

2021-07-28林二伟张雄化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十四五深圳经验

林二伟 张雄化

【关键词】“十四五”;创新;深圳;经验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6-0012-06

深圳创新成绩斐然。2020年深圳市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60%,战略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0%,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和“双创”综合指数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1-2]。基于此,“十四五”时期,摸清深圳创新底数,深入总结深圳创新经验,利于对国家倡导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佐证依据,利于对深圳高水平创新建言献策。

1 基本情况

1.1 创新地位演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肩负创新的国家使命,经历从创新先试到创新示范再到创新核心的地位递进转变。

第一阶段,创新的先试地位: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到党的十八大之前。自2008年成为国家创新试点城市起,深圳定位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后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先试经验。

第二阶段,创新的示范地位: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示范窗口的作用,2019年国家正式提出将深圳建设为先行示范区。这一时期,深圳的创新先试本质上全面演变为创新示范。

第三阶段,创新的核心地位:2021—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国家将创新定位在驱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的核心位置,预示走在全国创新前列的深圳,俨然成为全国核心的创新城市和创新的核心。

1.2 创新指标动态及趋势

深圳各项创新指标整体上呈上涨态势,显示良好创新势头。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深圳具有较为稳定的创新后备力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专业技术人员从2013年的121.63万人上涨至2019年的183.5万人,年均涨幅为7.27%。

(2)深圳创新投入的量较大、增速较快(如图2所示),已跻身世界创新经济体行列。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由2013年的584.61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1 328亿元,年均涨幅18.17%。2019年深圳研发投入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9%,该比重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处于前列。

(3)深圳创新空间和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数量不断增加(如图3所示),创新载体数由2013年的不足1 000家,飙升至2019年的2 258家,年均增幅为19.49%。同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数量不断攀升(如图4所示),由2013年的约3 600家攀升至2019年的17 000家,年均增幅超53%。

(4)深圳本土基礎研究能力和全球围绕深圳问题的基础研究能力增强。CNKI数据库显示(如图5所示),2013—2017年深圳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均超过8 000篇,2018年接近8 000篇,2019年大幅跃升至12 000篇,表明本土基础研究能力开始变强。同时,Google学术显示,2020年以来以深圳为题材的外文论文约有132万篇,表明深圳问题具备全球研究价值,围绕它已积淀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

(5)深圳创新竞争力相对强劲。一是深圳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呈现倒“U”形(如图6所示)。2013—2017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呈现上升走势;2017—2019年两者呈现向下走势;2017年两者达到峰值,分别为17.71万件和9.43万件。深圳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尽管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是相比北京、上海和广州,依然位于前列。二是深圳PCT国际专利数量整体为上升趋势(如图7所示)。2013—2017年为国际专利加速上涨期;2017—2019年为国际专利趋缓上涨期;2013—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量维持在5.6万件/年的水平。尽管近年来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放缓,但是仍稳居国内各大中城市首位。

1.3 创新效果

整体上,深圳创新取得较好效果。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创新促使深圳高质量发展与增长。一是创新产值不断提升。如图8所示,深圳战略新兴产业产值由2013年的5 137.77亿元升为2019年的10 155.51亿元,年均增速为13.95%,高于同期GDP增速。二是创新结构不断优化。深圳战略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主,两者合占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由2013年的54.54%上涨为2019年的65.8%。三是创新速度不断攀升。如图9所示,2013年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为33.73%,2019年增至37.71%;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合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由2013年18.4%增至2019年的24.82%。

(2)深圳创新较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图10所示,一方面,创新产品的价值保持平稳态势。2013—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年均出口额、进口额和外贸顺差分别维持在1 319.43亿元、1 228.77亿元和90.65亿元;另一方面,创新产品的价值仍有提升空间。2018—2019年,深圳创新产品的外贸出口额开始少于进口额,外贸逆差分别为195.38亿元、155.43亿元,反映创新产品出口创汇仍有突破空间。

(3)深圳创新总体产生较好综合效益。一是深圳创新的直接效率明显高于间接效率。表1显示,按创新投入产出理论和DEA效率测算方法(下同),2013—2019年,城市创新产生的专利、论文、科技成果等直接效益,对应着直接效率,均值为0.948;城市创新及成果应用于经济、社會和生态,产生间接效益,对应间接效率即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及生态效率,它们的均值分别为0.946、0.264、0.502。二是深圳创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2013—2019年,深圳创新产生的平均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分别为0.946、0.502、0.264。三是深圳创新的总体效率较高。2013—2019年,综合考虑城市创新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深圳创新的总效率均值为0.998。

2 深圳创新实践:市和区

2.1 市的创新实践

(1)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和制度。一是城市发展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新创意创业之都、全球标杆城市。二是完善创新相关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成立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深圳知识产权法庭;设立企业家日,崇尚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改革20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016—2020年广东省和深圳市密集出台29部直接支持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

(2)布局创新载体。开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自贸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引进10多家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落户;同时,建设以网络技术为主的鹏城实验室、以生命健康为主的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科学创新装置。

(3)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生态链。深圳市场环境发育及产业生态相对完善,对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性成果,可快速实现产业化,拥有先进信息技术、金融资本、人才作为产业创新的坚强后盾。

(4)提供创新基础保障。引进国内外各类人才,人才存量占常住人口比率超44.5%;构建“4+2+2+2”人才住房多元供应体系,对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等予以优待;政府以每年不低于30%的市财政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鼓励中小企业科创板融资上市等。

(5)开展产业创新和“人城产”创新实践。一方面,深圳先后出现两波产业创新风潮。一是以文化产业为引领,出现“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文创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出现“数字+”浪潮,例如大浪时尚小镇,产生“数字时尚”“智慧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模式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一是突出人才地位和作用发展产业。发挥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动性,以新人才带动新产业链;发掘产业链核心岗位引才来补齐人才链断环。二是以人为本创新城市建设。以建设花园城市为主,提质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同时,城市创新及品位提升利于吸引更多人才来深创新创业。

2.2 区的创新实践:以龙华区为例

(1)创新新区发展模式,始终贯彻“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发展主线。自2012年12月新区成立伊始,龙华区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具体在产业创新上,经历“三廊九园”“六大重点片区”“三城两镇一圈”“一圈一区三廊”4个产业规划创新发展阶段;在空间功能创新上,相应经历“两区一城”“一城四区”“一城六区”“一城五区”4个空间功能布局发展阶段,其中“一城”均指“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依靠发展模式创新,龙华区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不足1 309.10亿元增至2019年的2 510.77亿元,实现增长翻番;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外贸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辖区经济在第三季度实现正增长。

(2)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使高端要素促成全区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深圳延伸深圳北站国际会客厅辐射功能,相继开通广深港高铁、地铁4号线北延段、地铁6号线,使大湾区创新资源加速向龙华区聚集:一是国内外人才数量增加。2020年龙华区高层次人才数达1 438人,各类人才存量超出常住人口的40%。二是高端创新载体数量增加。除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创新中心、美团大数据中心等国家性创新平台落户龙华区外,省级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大浪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等省级创新载体,以及计算数据研究院、数字生命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为龙华不断创新增添活力。三是创新企业及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龙华区净增企业3.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 7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40%。四是产业链招商创新。2020年全区共克新冠肺炎疫情,围绕数字经济,实行产业链招商,通过产业扶贫帮助对口贫困县率先脱贫;通过“国际通”平台招揽国外优质产业项目;通过广交会、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等线上线下平台,签约项目投资超600亿元。

(3)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使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具有内生可持续性。聚焦龙华四大支柱产业,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上,形成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技术攻关上,探索承接国家、省、市重大制造及技术攻关项目。成果转化上,引进南方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举办全球5G创新精英赛、人工智能双创大赛等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科技金融上,与“美团”“腾讯”“华为”等企业合力打造“数字龙华”;成立中小担集团、产业园区股权投资基金,与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合作等,扶持金融和民营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上,制定极具竞争力的人才优惠政策,开设人才街区、人才绿道,在最繁华地段布局人才公租房等,凸显敬才、引才、爱才。

3 创新面临的问题

3.1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风险与国际政治关系非技术风险交织

一方面,数字经济创新存在开发和应用风险。以5G、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技术完整的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及对经济社会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前期可能投入較大的试错成本和沉没成本。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增加全球风险。当前,全球经济减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挑起中美贸易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世界经济复苏和世界安全发展局势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3.2 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与肩负“双区”建设双重挑战

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较多科技创新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仍然有许多关键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卡脖子”状态,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深圳面临进入科技无人区与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双重挑战。

3.3 创新资源瓶颈待解决与创新的体制机制待完善

一方面,土地、人才等创新资源依然是深圳短板。例如,因为土地稀缺,所以全市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及配套的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的供给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表现为各区高等院校及创新装置分布不均;原关外地区普遍存在学位紧张、三甲医院过少等问题。又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助长深圳房价攀升,对意向来深人才造成挤出效应;尚未完全放宽车牌优惠政策,成为深圳吸引人才的软肋之一。另一方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高等教育是深圳未来的新优势,尽管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但与“教”的机制衔接还不够完善,必须探索“教产学研”新制度优势。又如,企业是深圳创新市场的主体,但参与基础研究仍存在诸多障碍;基础研究的组织方式和研发投入结构有待调整,例如在高水平创新中,大学、科研院所或者它们与企业的共同体应该成为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的主体。

4 美国创新经验借鉴

4.1 构架创新制度[3]

一是完善法律保护发明专利。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专利商标法修正案》,建立统一的许可权授予规范。截至1985年,先后出台4项有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放宽技术转让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政府、高校、产业及企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基础研究。鼓励基础研究,让研究小组竞争,在同行评议机制下产生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三是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宽容失败。以独特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制,大大降低创新投资的风险。

4.2 建设、帮扶创新载体与群体

一是建立科学园或科技城。例如,硅谷就是集中高校院所、研究机构、企业建立的科学园。二是建立企业与大学合作平台。企业在大学设立“大学-企业联合中心”,作为培养人才和技术攻关的载体。三是帮扶中小企业群体。政府制定《小企业法》《小企业投资法》《机会均等法》《小企业发展创新法》《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等一系列法律[4],指导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4.3 打通“产学研”创新生态链

政府制定《拜杜法》《技术创新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法规,实施先进技术计划,向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体提供启动资金,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产生以下3种典型的产学研模式: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第一,强调教育制度。把技能学习和有利于学生今后充分就业的合作教育制度、以学习和社会生产实践定期转换为主的合作教育制度,作为主要教育制度。第二,强调区位选择。硅谷科技园、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科技园等都建在高校相对密集区域。第三,强调政府引导。建立NSF国家科学基金会,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设立科技开发基金的方式对“产学研”联合体进行投资。二是企业孵化器模式。政府为新企业提供场地和支持性服务,对企业融资、管理等发展要素给予信息支持,促进企业家与学界交流,帮助小企业发展与壮大。三是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为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产业界提供专利技术,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成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5]。

4.4 完善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政策

一是提供国家经费保障。美国国家预算管理局与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制定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开发预算经费,由与科技创新活动关系密切的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农业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根据战略部署和发展需要,分别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提供财政资助及后续经费执行的监督与评估[6]。二是提供税收优惠和融资渠道。一方面,美国对中小企业的R&D投资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企业可按科研经费增长额抵免税收;地方政府对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地方税。另一方面,科技类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多元[7]。企业及个人可通过商业银行获得小额信贷;得益于良好信用体系,科技类中小企业可通过P2P等网络平台安全融资。此外,高校以孵化资本为主的资金资助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8]。三是吸引国外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9]。为国外人才颁发H-1B短期工作签证,吸引在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的高端人才。为科研人才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后勤支持,让研究人员专心科研。实现高校专家学者多元化、课程体系多元化,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5 “十四五”时期深圳创新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双循环”创新格局

一是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降低创新风险。支持“华为”“腾讯”“富士康”等领军企业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带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俄罗斯、中亚、东盟、非洲等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构建新型创新网络,广泛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培养本土青年科技人才;放宽技术移民政策,畅通全球人才来深通道。三是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高创新价值。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创新技术嵌入产业链中或延长产业链,以此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和增加高端附加值。四是建立创新主体功能发挥的开放性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企业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解决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改、数字化转型等创新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5.2 选准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落实“双区”发展

一是瞄准科技创新方向。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应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被“卡脖子”的环节等领域,重点应在未来产业、数字经济上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二是率先建立完善的创新市场制度。将创新市场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引导创新行为及方向,提高未知领域创新的创新效率。三是发挥政府在创新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大学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在创新市场存在失灵的地方,发挥政府积极作用,例如协调解决企业创新以营利为目的和大学创新不以营利為目的间的矛盾。四是发挥创新核心地位作用驱动“双区”建设。重点运用创新创意、技术进步、数据、制度等新要素驱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深圳建成名副其实的科创之城和湾区科创中心,使创新科技成果尤其是5G技术及其应用场景和大数据,大胆服务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发展中。

5.3 精细化、人性化化解创新资源短缺,做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

一是精细化城市管理,开展城中村拆违查违、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提高楼宇容积率,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对口扶贫区的飞地经济,释放土地空间,提质和扩容用于教育、医疗、养老、公租房等公共基础设施。二是人性化服务管理人才,在购房补贴、租房补贴、机动车牌、优质学位等方面向人才倾斜,使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借助国际创新中心东移契机,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聚人才,推动全球领先城市间科技合作组织及平台建设。在大学设计培养通才和专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本土人才。三是完善“教产学研”机制,建议在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深圳大学等引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用于基础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政府精准提供对口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与对口企业联合攻关关键零部件、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四是做好成果转化。与港澳牵手协同创新,打造科技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技术经理人。

5.4 利用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及批量清单,落实创新举措

一是便利创新企业融资。推动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企业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二是简化创新机构设立流程。适当放松对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所在地在深圳机构的管制。三是完善大科学计划管理。率先探索创新大科学计划的发起、组织、建设、运行、管理等机制。四是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及其转让和分配向社会公开的机制。五是利用金融优势支持科技创新。例如,全力支持深圳发展金融科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和优惠的科技金融服务及模式。

参 考 文 献

[1]杜艳.产学研资融合激发创新活力[N].南方日报,2020-

12-30(A09).

[2]王京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报告(2020)[R].2020世界经济特区(深圳)论坛,2020.

[3]佚名.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外经验纵览(下)[J].安徽科技,2007(5):55-56.

[4]王有志,梅伟,洪青.国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措施经验及对江苏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7):77-81.

[5]汪淮,唐双福,蔡伦红,等.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南方农业,2013(11):59-61.

[6]叶云.国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财会学习,2019(24):205-206.

[7]胡佶熹.国内外科技类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对比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229-230.

[8]李元栋.大学科技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国外经验借鉴与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5):85-89.

[9]张晓艳,姜道奎,张绍林.国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经验及借鉴[J].科技与经济,2012(6):86-90.

猜你喜欢

十四五深圳经验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乐淘淘“先进”经验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乐淘淘“先进”经验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