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我是个“算账派”

2021-07-28江丹

党史文汇 2021年3期
关键词:陈云财经粮食

江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陈云长期主持我国财经工作,为新中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称陈云是个“铁算盘”,陈云也自称“算账派”,他说:“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同时,也要算小账。”他多次强调,财经工作人员要精通业务,要会算账。陈云有别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善于通过数字表达观点、进行决策。他精于算账表现在算“政治账”、算“长远账”、算“全面账”、算“大局账”。

在中共七大上给自己算“政治账”

1925年,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以中央候补委员身份参加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44年3月,陈云出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财经工作。1945年,陈云作为中共七大主席团成员在中共七大的发言中给自己算了笔“政治账”。他说:“从1930年三中全会选了我做候补中央委员,四中全会选为正式中央委员,一直当到现在,这中间犯的许多错误,我都有份,我参加了许多问题的讨论,我都同意了,都举了手。”在中共江苏省委任职期间,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陈云曾执行过“左”倾政策,但是他逐渐意识到理论与革命斗争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在实践工作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促使他成为早期共产党人中较早认识到“左”倾错误危害的领导人之一。

在发言中,陈云从所犯的错误中总结了两条经验教训。第一条是政治落后。陈云说:“落后这两个字很不好听,不大光荣,但是我承认这个落后。如果不承认这个落后,在我面前就没有任务了,这个任务就是更进一步赶上去。”他强调,实事求是分清是非,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是以后少犯错误需要具备的精神。第二条就是“当大官的态度”。陈云说当大官要弄清楚官的性质以及对于全局的利害关系。他回忆刚参加中央工作时,认为当中央委员还比较容易,但是后来一想,“共产党的党中央就是决定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命运”,便感到肩头责任重大。他还提醒大家,一定要牢记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陈云在中共七大发言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后来,陈云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诀,其精髓就是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正是因为陈云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较早地领会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坚持,才使他在政治上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南满“去”“留”问题上算“长远账”

陈云的一生并没有太多军事经历和经验,但是在东北战场上一次绝妙的算账“拍板”,却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智慧。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南满地区(东北地区为满族发祥地,世人亦称为“满州”,为明确方位,习惯上把北宁铁路东段和沈海铁路以南称为“南满”。)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46年11月,国民党调集10万军队进攻南满解放区。在此背景下,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的陈云主动要求到南满,亲自指挥南满地区的对敌斗争。为加强对南满地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由陈云兼任南满分局书记、辽东军区政委。

在陈云到临江之前,南满的领导层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坚守南满,有的则主张向北撤退。11月27日,陈云到达辽东军区所在地临江。12月11日,辽东军区在前线指挥所七道江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讨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坚守南满。会议开了两天,干部们各抒己见,僵持不下。此时国民党军开始向我军进攻,形势刻不容缓,时任南满分局副书记萧劲光不得不向陈云求助,让他最后拍板。

12月13日夜,陈云不顾病体,冒着大风雪从临江赶往七道江。他并没有立刻开会作决定,而是连夜与领导干部进行谈话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天,在七道江会议上,陈云就坚持南满斗争的战略意义作了重要讲话。他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东北的敌人好比是一头野牛,牛头牛身子是朝着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牛尾巴。如果我们松开了牛尾巴,那就不得了,这条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險。如果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敌人就进退两难。”

为什么要坚持留在南满?陈云对“去”和“留”算了一笔细账。他说,南满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如果坚守南满,可与北满形成掎角之势。相反,如果放弃南满,不仅失去了这个有利条件,将会损失更多的人马。要是撤回北满,敌人还要追过来,部队过长白山将要损失几千人。撤到北满,敌人一定会全力打过来,部队又要损失几千人,北满也可能保不住。并且,留在南满坚持斗争的地方武装也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样加到一起,撤回北满就要损失万把人。两者相比较,还是留下比较适合。陈云坚持三纵、四纵两个纵队全部留在南满,一个都不要走。陈云的一番话,基本上统一了与会者的意见。在反复确认大家对这个决定无异议之后,他幽默地一拍桌子,说道:“我们学上海交易所的规矩,拍板成交了。”

七道江会议统一了思想,确定了坚持南满斗争的基本方针,影响了整个东北战局。在此基础上,才有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才巩固和扩大了南满根据地,最终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财经工作中算“大局账”

在中国人民准备努力恢复经济建设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系列难题摆在了时任中财委主任陈云的面前。

陈云早就预料战争爆发后会引起物价波动。为稳定金融物价,中财委未雨绸缪,及时有效地采取了措施,并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中财委下发的《关于稳定金融物价的指示》,阻止国内金融物价出现大的波动。同年10月8日,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财经工作又该如何应对呢? 经过深思熟虑,陈云认为国内时局有3种可能:一是邻境战争,国内平安;二是邻境战争,国内被炸;三是邻境战争,全国卷入战争。要以第二种局势作为基点,做好国内被炸的准备。

如何调整财经概算?陈云将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他提出,要扩大军费支出,大大缩减文教卫生、公用事业等费用。在原先拟定的1951年经济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军费支出113亿斤米(1亿斤小米即是7万两黄金),被炸后税收和折旧费减少80亿斤,减少经济建设投资、文教事业等支出151亿斤,增加纱布统购专卖、糖专卖、出口土产压低而成收购、国营进口品加价收购等收入60亿斤。减支、增收和增支、减收相抵,余18亿斤。原先预算草案有200亿斤赤字,除补上的18亿斤以外,其余的部分可以通过向苏联借18亿斤、向银行借60亿斤、发行新钞104亿斤。陈云又算了一笔账:“目前市面钞票发行量为85000亿元(旧币,下同),流通量为68000亿元,估计战时流通地区将缩小至50000亿元,以此为基数,明年发行104亿斤,计104000亿元,则增加发行指数为两倍。因为在这个概算草案中,我尚控制了总预备费56亿斤,因此,时局变化如限于第二种估计,则物价上涨指数有可能控制于发行指数的上下。如时局变化限于第一种估计,则税收与公企利润不减,赤字很小,只20亿斤,则有可能争取大体稳定,无大波动。”

为统一全党、全国对抗美援朝形势下财经工作方针的认识,1950年11月中旬,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在北京召开。陈云在报告中提出“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为了贯彻这个方针,从根本上稳定金融、物价,陈云提出对支出要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要用“挤牛奶”的办法,即开源节流。在节支上,陈云认为关键要加强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并将经济核算列为1951年经济工作的要点。当时搞工业的人,往往只凭热情办事,事先不搞设计、不计成本,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陈云批评说:“钱是老百姓的,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他指出,我们“必须学会经济核算,算一算账,力求省一点。要计算成本,出一个成品要多少工,市场上是什么价格,等等,都要计算好。以前我们的经济工作搞的是‘供给制,不是经济核算制,现在要改变”。

抗美援朝期间,陈云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财经方针,使新中国不仅能支撑军需、保持稳定,还能在战争环境下修建铁路、治理淮河,财政上出现了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的可喜局面,周恩来曾夸赞说这是一个不可设想的事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决策粮食问题上算“全面账”

决策统购统销是陈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持财经工作上的一个重要成就。1953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随着就业人数和社会工资量的增加,农业发展赶不上工业建设的需要,粮食等生活消费品供不应求。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在充分估量各方面利弊后才能作出决断。

陈云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1952年夏至1953年夏,国家粮食收入虽然比上年增加9%,支出却增加了32%,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主要原因:一是城镇人口相比1950年增加了1600万,吃商品粮的人数变多了;二是土地改革后,农民自己消费的粮食比过去增加了;三是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国家用粮就要到市场上去收购,私商见势抬价,一般要高出牌价20%至30%。国家当时经济实力较弱,无法承受如此高的价格,也无法去补贴城镇居民。陈云当时在外地,中财委和粮食部的同志经过研究讨论,草拟了几个方案,没有提到征购。几个方案经中央审阅后提交给全国财经会议粮食组。陈云回京后参加完全国财经会议,连续十天组织中财委的有关同志开会讨论。对待粮食问题,他心里不仅有一部长远账,更有一部明细账,他要把对粮食购销情况的明细账算得清清楚楚。

在解决粮食问题上,陈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他提出了8种可供讨论的解决办法:

第一种方案是又征又配,在农村进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给。第二种方案是只配不征,实行这种办法,只是关了一道门,不在乡村中征购,我们有可能买不到粮食。第三种方案是只征不配,如果在农村中征购,不在城市里进行配给,原先征到的粮食就会漏掉。第四种方案是原封不动。第五种方案是“临渴掘井”,先实行自由买卖,等到没有办法的时候再到主要粮食区去征购。第六种方案是动员认购,号召大家认购。第七种方案是合同预购,定预购合同,按照合同购粮,这个办法很好,但是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第八种方案是各行其是,就是各个地方实行不一样的办法。

对这几种方案,陈云反复权衡比较利弊,最后认为只能实行第一种方案。同时他也考虑到实行这种办法有可能会发生暴动,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就只有向外国进口粮食,而当时一年外汇全部加起来不过3亿美元,只够进口300万吨粮食,而且如果进口了粮食就无法进口先进的工业设备。

在1953年10月的全国粮食紧急会议上,陈云提出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统购统销”,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历史实践证明,这项政策的实施扭转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粮、油、棉的紧张情况,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办法。

(责编 申世杰)

猜你喜欢

陈云财经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财经日历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我的粮食梦
财经阅读时代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财经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