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最集中的展示
2021-07-28张波
张波
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换来的。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崇高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其生成的恶劣环境,在失去根据地依托的艰难情况下,广大红军指战员以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突破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爬雪山、过草地、夺险隘,绝处逢生。可以说,在世界军事史上,像红军这样战天斗地的军队是极其罕见的。长征中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早已突破时代和国界,成为人类发展史上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今天人们常常提及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保存革命火种,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红军出发不久即遭遇重重困难,除军事上陷入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有几个因素也对红军的行动造成极大困扰:一是没有军事地图,只能东找西问,常走错路;二是整天在崇山峻岭中行军,得不到休整,战士们十分疲惫,行军速度很慢;三是粮食极端缺乏,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严峻的形势考验着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身处困难境地,前进或后退直接关系着革命的成与败。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深入部队鼓励战士们说,要一切为着革命,敢于流血牺牲,排除一切困难。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和前途,要提高信心和勇气,不要被困难吓倒……革命本身就是在不间断地同机会主义和各种艰难险阻进行斗争中得到发展和胜利的。艰苦的条件磨砺了红军的意志,崇高的信念鼓舞着红军的斗志。
夹金山,又名大雪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界处,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有首歌谣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来自南方、衣着单薄的红军将士,要越过这人迹罕至、鸟兽无踪的雪山之巅,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爬雪山,最困难的是那些女战士、伤病员、年老体弱的同志,以及扛着辎重物资的战士。老红军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写道:“夹金山的雪不但不能‘赏,而且会冷死人的。夹金山上每天下午则大雪纷飞,冷气遮蔽着整个天空。照例说来,上山走快一点,身上发热,就可以御寒,然而山上空气稀薄,呼吸异常困难,只好慢慢地一步步来走。体力弱的人有些冷得牙齿啪啪地响,有如机关枪发射的声音,甚至脸上也改变成了黑黝的颜色。”
然而,红军战士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雪山进发。他们冒着扑面而来的风雪,手拉着手,一步步艰难地向前邁进,稍有不慎,就会滑下雪崖,葬身雪窟。他们饿了就嚼点干粮,渴了只能抓把雪吃,累了也只能坚持,因为一旦坐下来,就有站不起来的危险。战士们团结一心,互相搀扶着,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地向上攀登。从山脚到山顶,天气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狂风大作,忽而冰雹骤降。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没经验,都把斗笠顶在头上,结果斗笠全被砸得破破烂烂,后来就用洗脸盆顶在头上。有时候大家来不及准备,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下来,大家只好用手捂着脸走路,冰雹砸在手上,疼痛难忍。还有好些战士猝不及防跌倒滑下了山,就再也没能回来,不少伤病员倒在雪地上再没站起来。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长眠在雪山之巅!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还有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爬雪山对她们是严峻的考验。女同志的身体素质一般不如男同志,加上她们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刚生了小孩或怀有身孕,因此爬起雪山来特别困难。当时在中央卫生部妇女工作团工作的王泉媛随所属部队3次爬雪山,期间救护了多名伤病员和身体虚弱的战友。她自己却多次累得昏厥过去,每次她都咬着牙叮嘱自己,就是坚决跟着党走,革命一定会胜利。这样,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来。
红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的战士们在过雪山时,冒着冰雹、大雨,背着粮食、物资和行李艰难行进,平均每人负重四五十斤。女卫生员在行军中也背着一个木制药箱,行李和干粮就捆在药箱上,有几十斤重。为保护物资和药箱,有的人跌落雪崖。她们两次翻越雪山,三次跨过草地,书写了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篇章。
相比翻越雪山所遭遇的困难,跋涉浩瀚无边的草地则更为艰辛。草地无边无际,昼夜温差极大,沼泽泥潭密布。黄克诚大将曾回忆说,过草地时有一次部队正在趟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不少战士被大水冲走吞没。草地行军中,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没有粮食吃,战士们不得不吃野菜、草根,甚至煮皮带充饥。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但英勇的红军将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默默掩埋战友的尸体,继续无畏地前行。
红军将士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使他们无论面对何种艰险,都能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去克服。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革命一定能胜利”,尽管不知道落脚点何在,战略转移何时结束,但他们怀着这样的信念,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
德国友人王安娜写道:“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这一行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而红军“都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红军在长征中先后跨越了包括赣江、湘江、乌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激流汹涌的著名大川在内的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有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上百平方公里茫茫草地,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自然界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22日长征结束,各路红军总行程达6.5万余里。漫漫征途中,广大红军将士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下,表现出敢于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绘就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感人画面。红军长征中所付出的英勇牺牲表现为: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余人,湘江战役后,损失过半;二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时约有8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3万人;三是红军最多时为30万人,到抗战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时仅有4万人左右。
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最为惨烈的战役。红三军团第五师十四团、十五团为掩护军委两个纵队过江,在敌我兵力悬殊的不利情况下,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浴血奋战三昼夜,伤亡2000余人,直至军委两个纵队突过湘江才撤出战斗。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红十四团团长黄冕以及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都英勇牺牲,红十五团团长、政治委员和红十四团政治委员均负重伤,营以下干部大部分牺牲。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为保证后续部队顺利過江,在界首南光华铺阻击由全州、灌阳出击之敌,军团长彭德怀亲上前线指挥,团长沈述清中弹牺牲,新任团长杜中美也于当日壮烈捐躯。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八团为掩护主力部队过江,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与桂军3个师展开激战,经两昼夜奋战完成掩护任务,但在撤退过程中被桂军分割包围,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战至弹尽粮绝,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被阻隔于湘江东岸,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意图将他押往长沙向上级请赏,他乘敌不备,以惊人毅力用手从自己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在距离全州约15公里的脚山铺一带,发生了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双方兵力投入最多的阻击战。战斗中,红一军团第五团政委易荡平英勇就义,年仅26岁。对这段往事,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后来回忆:“五团政委易荡平负重伤。这时,敌人端着刺刀上来了。荡平同志要求他的警卫员打他一枪,警卫员泪如泉涌,手直打颤,岂能忍心对自己的首长和同志下手,荡平同志夺过警卫员的枪,实现了他决不当俘虏的誓言。”
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红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由长征出发时的10922人锐减为600余人,黎平会议后红八军团被撤销番号,并入红五军团。湘江洒满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以至于民间流传着“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的俗语。湘江一战,红军指战员为了党中央的安全,为了中央红军的生存,敢于牺牲,英勇奋战,终于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湘江血战中浴火升华。
作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吴焕先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员,被誉为“战神”。河南南阳独树镇之战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最为险恶的一战。当时,部队埋头疾进,丝毫没有觉察到大批敌军已经抢先占领独树镇附近的七里岗及周边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布下罗网。突遭敌人袭击和堵截,红二十五军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危急时刻,政委吴焕先赶到前线,指挥第二二四团、第二二五团就地进行突围,他从交通员腰间抽出一把大刀,高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随即带领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敌展开白刃搏斗,这为后续部队投入战斗赢得了短暂时间。一番血战,终将敌人打退。在此后的王母宫塬战斗中,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勇猛冲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纵观红军在长征中的战斗历程,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场战斗无不体现出红军将士敢打敢冲、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红军之所以能变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支英雄之师有着惊人的革命意志和必胜信念。
饮苦如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路上无论条件如何艰苦,部队中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红军指战员始终表现出无私无畏、饮苦如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革命乐观主义来源于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源于把个人命运融入革命事业大局之中的清醒自觉。红军将士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从不灰心丧气、悲观动摇,而是藐视困难,坚信必胜。
长征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长征初期,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红军屡遭挫折,损失惨重。毛泽东并未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对革命前途依然充满坚定的信心,他写下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他乐观自信地预言,中国工农红军在危境中必将成为“擎天柱石”,为中国革命赢得光明的未来。娄山关大捷后,毛泽东更是吟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综观毛泽东的长征诗词,都是以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精神为基调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军在面对超出常人想象的艰难境地时,充满必胜豪情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朱德在长征途中的豁达乐观也是闻名全军的。身为红军总司令,虽肩负繁重的工作,但只要稍有空闲,他便积极组织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中央红军进占遵义后,为缓解长征以来战士们频繁征战的疲劳,活跃部队生活,联络与地方群众的感情,朱德亲自组织并参加了红军篮球队与遵义三中篮球队的友谊比赛。进入草地后,因无法找到柴禾生火做饭,部队只能用牛粪作燃料。由于牛粪不易点燃,朱德便将“烧牛粪”也列为体育比赛的内容。他后来在回忆过草地的情景时说:“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的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地都是,还有大的森林与树木。草又是青青的……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无束地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这是朱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中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革命领导人身上,也体现在广大红军将士之中。1935年夏,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原红军大学)学员们在登上打鼓山顶后,已精疲力尽、饥肠辘辘,但面对茫茫云海和皑皑白雪,大家兴致盎然,有人吟叹:“白雪真可爱,梅花何处寻?”队长萧劲光突发奇想,提议在雪山上吃冰激凌,大家纷纷表示赞成。指挥科科长周士第举起杯子说:“我这杯冰激凌,比南京冠生园的还美!”陈赓则说:“喂!我的更美,是安乐园的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碗我一杯地拿雪对饮。在荒凉的雪山上,红军将士那种奇思异想、妙趣横生的生活情景,生动地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草地行军的艰难岁月里,每当夜晚来临,战士们总要在宿营地点起篝火,驱赶行军的疲劳和夜晚的寒冷。围着篝火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吟诵自己编的顺口溜:“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的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红二方面军进入茫茫草地后,携带的物资耗尽了,沿途征集粮食十分困难,前路是深浅莫测的泥潭沼泽,加上正值雨季,连向导都难辨方向。恶劣的环境严重威胁着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在死亡和困苦面前,党团员、政工干部利用晚间宿营的机会,组织简易晚会,鼓舞士气,驱赶疲劳。《草地行军歌》就是在这样的晚会上被传唱开的:“川康青边大草原,千里茫茫无人烟;风雪雨霜多变化,沼泽泥潭漫无边。天无飞鸟长空鸣,地无虫儿藏草间;红军英雄从此过,葛曲河水笑开颜。”这首歌谣不仅是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气馁,在生死考验前依然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红军战士。他们蔑视困难的乐观精神,来源于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来源于对革命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勇于斗争敢于拼搏的豪情壮志的自然流露。红军将士在极端困难时刻表现出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长征赢得最终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后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前夕,邓颖超接受美国记者爱泼斯坦等采访时,对长征中这种乐观主义激发的力量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长征一方面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是极其艰苦的考验,可是同时,大自然给了我们最丰富的、从来没有过的享受,是非常愉快的。再加上我们是革命乐观主义者,从未感到苦。困难鼓舞我们前进,大自然也在鼓舞、吸引我们前进。”
长征精神照耀前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这种压倒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早已突破时代和国界,成为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和人类精神史上的巍峨丰碑。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由衷地赞叹,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今天,从保存下来的长征战斗遗址中回望80多年前的战争硝烟,我们依然被当年红军的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动。广大红军将士以钢铁般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热血书写下不朽的诗篇,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放射出隽永的光芒,照耀我们不断前行。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长征精神所体现出的为国家民族大义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由于长征精神是红军以血的代价铸就的,其革命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由于长征精神的核心是革命的世界觀和人生观,属于战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的体系,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所以它是凝聚意志、催人奋进的战斗号声。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以此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拼搏向上、无坚不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去完成新长征中的新任务,迈向美好的未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种种困难考验着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人。要战胜困难,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的胜利,仍然需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要像当年的红军将士那样,满怀信心,勇于拼搏,去夺取胜利。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精神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优越的青年一代,一定要学习长征中革命前辈们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