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精神:自我革命创新生的典范
2021-07-28洪涛
洪涛
1935年1月上旬,红军胜利攻占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旧城军阀柏辉章的公馆二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具有勇于通过自我革命转危为机、迎来新生的优秀政党基因。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遵义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中国革命的危机与转机
遵义会议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而长征的直接原因则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党的军事、政治路线的“左”倾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且在长征途中愈加发展。
1933年5月,蒋介石开始酝酿第五次“围剿”。他听取了国外军事顾问的建议,调整军事策略,对苏区“以政治打击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并且采取碉堡攻略,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压缩苏维埃区域的空间,最终迫使红军放弃根据地。而在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治上博古代表王明主政中央。博古不懂军事,依赖洋顾问李德,而李德奉行正规战中的“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等战术。这种军事方针与毛泽东总结的适合苏维埃区域的游击战、运动战战略战术背道而驰,红军越打越被动,最终没能打破敌人“围剿”。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5个军团,加上苏维埃各级政府机关、群众团体,以及辎重队等近9万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经过近一个月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的3道封锁线,在渡湘江时再次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在这场极为凶险的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人员锐减至3万多人。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惊醒了党内、军内的一批干部,许多干部和普通士兵都感到极为痛心,同时对遭受损失和挫折的原因进行了反思。
遵义会议之前,就红军转移的战略方向问题,中央召开了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两次会上,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党内、军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左”倾路线的代表博古、李德等人被迫作出让步。事实证明,毛泽东的主张是完全正确和十分及时的,党内、军内开始对“左”倾路线进行反思和纠正。这两次会议的召开,为遵义会议作了必要的准备。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非常时期为了解决党内、军内面临的紧迫问题而召开的。为了使其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加集思广益,参会人员不限于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开会时间安排在晚上进行,一连3天,每天从晚饭后开到次日凌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军事指挥和军事路线问题,以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为讨论对象。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指出,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李德的军事路线是完全错误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是跟敌人拼消耗,而以苏区的实力,不可能在硬拼的军事冒险主义下打破敌人的“围剿”;博古、李德等人照搬国外经验,其正规战的战术不适合苏区环境,而且指挥上不切实际,是按照地图指挥作战的纸上谈兵,严重地不切实际;所谓敌强我弱的态势其实一直存在,这不是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因为前几次反“围剿”战争在同样的甚至敌我力量更为悬殊的情况下都获得了胜利。最后,毛泽东严肃指出,为今之计,应该重点解决军事指挥的方针和领导权问题。毛泽东的发言得到了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等人的支持。会后,中共中央根据与会人员发言的记录以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党内民主原则,作出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
《遵义会议决议》对党和军队彻底扭转被动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被选为常委,进入了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层,对党内军内事务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由张闻天取代博古在党内任总负责,虽然张闻天在党内的地位此时还没有正式确立,但党内毕竟完成了领导权转换;取消“最高三人团”意味着正式解除了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在当时党和红军面临的危急局势下,首先调整了最为迫切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盲目的机械的教条主义军事领导路线,使革命军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使党的革命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军队的指挥权,使这支人民军队重塑灵魂,紅军从此又有了主心骨、定盘星和顶梁柱,党经历了“外来和尚”造成的巨大损失之后,重新回到正确航向上来,党的革命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人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革命,决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建党初期对于怎样进行革命,特别是在农民人口占多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里怎样进行革命,并不是很清楚。直至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仍是一个处于幼年的政党。而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帮助下完成的。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按照共产国际的章程,其政策和行动都要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由共产国际直接发出指示,支部遵照执行。因此,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党的方针政策,包括纲领、组织原则都不是独立制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指示就容易在党内被教条式的理解和执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党内出现以王明为代表的紧跟共产国际、号称“百分之百国际路线”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实际上,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一部分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必须以中国的革命实际为基础。早在1929年,毛泽东就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反对那种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不靠革命实践,而是躲在书斋里凭空想象的唯心主义作风。应当说,毛泽东这些论述都有其针对性,指向那些习惯于背诵教条、通过马列主义教条来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家”们,表达出他对于教条主义者的批评。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及其对中国革命造成的损失。最终,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党内的健康力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重新获得了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与指挥权。毛泽东等人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通过调查对中国国情有深入了解,因此,他们才能够引领中国革命走出困局,走向胜利。
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把经典理论与本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也要在实践中充实理论、深化理论,甚至修正理论的不足。
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论断。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与建设思想的科学概括。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首先而且主要应该依靠国内同志,其经验也应该来自对国内情况的了解。
在这一伟大论断提出30年之后,毛泽东仍然不时提起它,显示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一以贯之的看法。1963年,毛泽东在一次与外宾的谈话中提到,中国的革命曾经被外国的“先生”包办,“先生”虽好,却因为不懂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而没把“学生”教好,反而使“学生”误入歧途,遭受损失。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一定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要敢于怀疑“先生”的不足。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这里突出强调了遵义会议的作用。在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这位“学生”才开始摆脱“洋先生”的包办,开始独立自主地思考中国革命自身的规律。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人们认识到王明的教条主义给党和革命造成的惨重损失从而逐渐醒悟的结果,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王明的教条主义,由于打着“共产国际路线”的旗号,当时是颇能迷惑人的。很多人不能认清他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王明、博古的做法使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失败,使在长征途中的红军屡受损失,使党和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人们便不得不认真思考,王明、博古的做法是不是正确?应不应该加以改变?聂荣臻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曾谈到,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红军遭受严重损失,长征途中,红军更是处境艰难,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尤其是湘江战役,红军损失大半,这是让人非常痛心,同时也是让人不解的。
对聂荣臻这种军事干部来说,他们对战争的胜负是有着直接体会的。红军执行毛泽东军事路线时,节节胜利;而听从博古、李德指挥之后,红军就屡尝败绩,屡遭挫折。聂荣臻在长征途中就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而这在当时的红军各级指战员中,不是个例。聂荣臻说,他在跟王稼祥一起交换意见时都认为,事实证明,博古、李德等人不行,必须改组领导。可以说,他们的这些想法也就是当时许多指战员的想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才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多数同志的支持和拥护。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路线转折,逐漸摆脱了对理论教条的崇拜和对共产国际的盲目依赖,开始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自身面临的问题。对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人不再盲从和盲目接受,而是加以分析和甄别,有助于革命事业发展的就接受,无助于甚至有害于革命事业的,则加以抵制。因此,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幼年走向成熟。
自遵义会议以来逐步在全党确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原则,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是一条任何时代都要遵从的基本方针,是革命和建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遵循它,革命与建设就能取得成功;违反它,革命和建设就会受挫。
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中,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起着纲领性的作用。每当正确路线得到贯彻执行,革命就能健康、快速发展;而当错误路线占据主导,革命就会遭到巨大破坏。诚如毛泽东所言“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遵义会议前近14年,曾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1924年到1927年初大革命的胜利和到30年代初红军发展到30万人、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的胜利;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白区工作也遭受严重挫折。在这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中,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的思想观念及领导方式被证明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理论、中国工农红军的建军原则和战略战术原则、建党理论以及“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思想等等,则经过历史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根据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一系列思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之处。他总结为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时的逃跑主义,既形象准确又有理论深度,博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同。大家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才是党内最懂中国革命规律和红军战略战术的专家,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只有毛泽东才能带领红军走出困境,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中国工农红军在战斗中屡遭失败,革命事业损失惨重,这不是红军的战斗力不行,而是指导战争的军事路线出了问题。当时,萦绕在许多党内、军队中高级干部和前线红军指战员心头的,都是这个问题。他们开始慢慢认识到,是博古、李德为代表的中央军事领导层的指挥出了问题。许多在苏区成长起来的军事干部,如彭德怀、聂荣臻、林彪等人对此都形成了自己的明确判断。错误路线已经使得人心思变,大家迫切想回到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上来。因此,遵义会议召开回应了大家的期盼,它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出现转折点的必然要求。
遵义会议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此后,毛泽东成为党内实际上的领导者,他的军事路线、政治路线得到全面和深入的贯彻,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曙光。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打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重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巧渡金沙江,以时间换空间,再次恢复了红军善打运动战、游击战的特长,帮助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追剿”。可以说,有了毛泽东的指挥,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
在“左”倾路线的指导下,中央红军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长征前两个月的过程中,“左”倾路线未能得到纠正,红军依然被动挨打,几乎丧失了战斗力。湘江战役,红军损失过半,党的革命事业面临夭折的严重危机。这时候,尽快调整军事路线就成为一个极为紧要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长征途中的历次会议着眼点都放在解决路线问题上的原因。然而,要使正确路线得以完全贯彻,解决组织问题才是关键。这就是为什么黎平会议虽然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但之后仍争论不休的原因。在遵义会议改组党和军队领导机关,撤换博古、李德,吸收毛泽东进中央常委和组成军事三人组之后,路线问题才彻底解决。
遵义会议时,邓小平是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遵义会议。后来,他在1957年4月8日西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然就我们党的中央来说,如何革命的问题,遵义会议就解决了。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最危急、迫切需要解决军事领导和战略路线问题的情况下召开的。主要是解决了军事方面的问题和改组了中央书记处,而且这种改组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重新得到贯彻,那就是在前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由毛泽东总结提炼的诱敌深入、隐蔽主力、突然袭击、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各个击破等一系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红军面貌焕然一新,恢复了灵魂和生机。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亲自领导红一方面军展开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运动战。我军避实就虚,声东击西,仗打得非常机动灵活,经常出奇制胜。红军四渡赤水,围贵阳、逼昆明,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使敌人对他们的去向捉摸不定,被调遣得团团转。这时,红军已经开始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就进入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征程。毛泽东的思想在遵义会议之后得到了党内、军队内广大干部的充分和广泛认可。人们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是党内当之无愧的领袖人选。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先河与典范
遵义会议实现了黨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路线的领导。在长征史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红军由此摆脱了被动局面,并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备的自我革命的勇气,展现了我们党超强的自我更新、自我挽救的能力,是我们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永葆生机活力的最佳明证。
遵义会议是一个中国共产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的过程,塑造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的光荣传统。遵义会议的这一精神在当前和今后仍具有伟大意义。
遵义会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高扬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又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闪耀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芒,是支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引领和弘扬下,我们党必将继续坚持崇高理想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责编 申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