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21-07-28韩永梅
韩永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其思想内涵还是语文素养,都对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依托古诗教学、识字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民族习俗等多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经典文化与小语课堂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其思想内涵还是语文素养,都对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起重大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明确地点明了当代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经典,是每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知识获取的主渠道,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教师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传承,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仁民爱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深入内心。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时,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志者徘徊于街头,看着一家家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他回忆一年年的生活,忆起过往,想到国家的未来,联系自身的处境,在一声声爆竹声中,在一家家新旧更替的桃符前,写下了《元日》,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出新旧更替的变换,以极小的桃符的更替,写出了时局的变换。尽管革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但他没有丝毫妥协和退让,仍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之上,革旧迎新,展现出不屈的傲气,这一故事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坚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二、利用古诗教学,适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师的肩上负有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很多古诗词,而古诗文中蕴含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素材。在教学中适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无形中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教师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其中热闹欢乐的景象以及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他也是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这篇作品便是如此,此诗描写的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热闹欢乐的场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发诗人执政变法、除旧迎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放鞭炮是新年的特点,已经成为文化符号。在长期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放鞭炮是驱逐野兽的方式,是庆祝喜悦的象征,是寄托亡灵的象征,最能勾起人的儿时过年情景的回忆,最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并产生审美的体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形成了浓厚色彩的传统文化。
三、依托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悠久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最佳素材。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认识词汇的基础上,感知词汇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与审美情趣,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元”字时,通过欣赏“元”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学生才能真正记住其含义。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学生既无法感知汉字的渊源,更不能领悟其中的文化意义,所以识字教学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元”的演变过程,理解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知汉字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四、利用民族习俗,领悟传统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稳定性与民族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品读、鉴赏传统文化,从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现实意義。例如,在教学《元日》时,教师不妨给学生讲述传统的春节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春节。因为这个传统节日独具文化氛围,也因此赋予了更多的民族习俗。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对节日更加地尊重与喜爱,如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赋予中秋节浓厚的文化色彩。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中秋赏月这样的习俗,帮助小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每当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元宵节来临之际,不妨组织学生开展对对联、猜灯谜等相关的民俗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开展实践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语文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可以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游览文化园,或到当地的名人纪念馆参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现场观察中充分触摸当地的历史文化印迹,从而在实地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实践。例如,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游览过程中的见闻,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在习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有关母爱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诗和词,也可以写有关母爱的作文,培养学生孝心与感恩情怀。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在春节放假期间,布置学生收集春联和关于十二生肖方面的成语,了解春节的习俗,如燃放烟花爆竹有何来历,放孔明灯有何意义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同时,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
该论文是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经典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立项编号:JCJYC20021435)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