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联合艾灸对脊柱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7-28周佳
周 佳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创伤类型,其中以胸腰段骨折的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颈椎骨折及腰椎骨折等。脊柱骨折多由间接外力损伤所致,患者可出现脊柱畸形、疼痛等临床表现。进行外科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不过,术后患者可因留置尿管、长时间卧床、体位改变及心理因素等而发生尿潴留,从而可影响其病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1-2]。本文以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脊柱骨折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8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用穴位敷贴疗法联合艾灸疗法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对其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脊柱骨折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8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 例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7 例;其年龄为19 ~65岁,平均年龄(42.13±4.36)岁;其尿潴留的平均时间为(181.36±12.68)min。其中,有13 例椎间盘突出患者,有11 例椎体骨折患者,有9 例椎管狭窄患者,有8 例椎体滑脱患者。对照组41 例患者中有男25 例、女16 例;其年龄为20 ~67 岁,平均年龄(42.19±4.42)岁;其尿潴留的平均时间为(181.45±12.74)min ;其中,有14 例椎间盘突出患者,有12 例椎体骨折患者,有8 例椎管狭窄患者,有7 例椎体滑脱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的病情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尿潴留的诊断标准。2)对其进行体检的结果显示,其耻骨上缘可见半球形的膨胀膀胱,且按压该部位时其有明显的尿意。3)对其进行B 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残余尿量符合尿潴留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有尿路狭窄、膀胱颈结石等梗阻性尿潴留。2)合并有急性肾衰竭。3)合并有神经性尿潴留。4)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5)合并有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6)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7)对敷贴材料过敏或存在局部皮肤感染。
1.3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具体的方法为:1)让患者听流水声,促使其产生尿意,诱导其排尿。2)用温水为患者冲洗外阴,帮助其排尿。3)用手掌触摸患者胀大的膀胱。将双手重叠,放置在患者的膀胱上,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环形按摩其膀胱约3 ~5 min。然后,将双手重叠放置在患者的膀胱上,向耻骨的后下方缓慢地挤压其膀胱,挤压的手法由轻至重,直至其排出尿液为止。4)用热水袋热敷患者的膀胱区,温度以其能耐受为宜。每隔30 min 更换1 次热水袋,连续热敷1 h,每日热敷3 次。5)用超短波治疗机对患者的膀胱区进行治疗。将仪器的功率设置为300 W,将波长设置为7134 mm,每日治疗1 次,每次治疗10 min。在此基础上,用穴位敷贴疗法联合艾灸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的具体方法为:选取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中极穴、曲池穴、三阴交穴等穴位为主穴,根据患者的病症加减穴位。患者若存在小腹胀痛的症状,可加用气海穴;患者若存在腹胀无尿意的症状,可加用肾俞穴;患者若存在欲出不解的症状,可加用三焦俞穴。使用自制的贴敷方对患者的上述穴位进行治疗。该方的药物组成及制作方法为:栀子、乳香、没药各20 g,谷芽、麦芽、怀山药各15 g,党参、熟地黄、麦冬各10 g。将上述药物碾磨成粉,用10 mL 的蜂蜜、10 mL 的黄酒、5 mL 的香油浸泡1 ~2 h 后,调成膏状。将药膏放置在5 cm×6 cm 大的纱布中间,制成药饼,将药饼固定在由透气脱敏胶布制成的载体中。用碘伏常规消毒患者治疗区域的皮肤,将药膏贴敷在其各穴位处,并用胶布进行固定。每次贴敷的时间以4 h 为宜,每日贴敷1 次,必要时可重复进行贴敷。贴敷药膏期间,患者若出现不适,可提前结束贴敷。以治疗6 次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4 个疗程。进行艾灸治疗的具体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取数片大小约为3 cm×4 cm 的姜片(厚约0.4 cm),在姜片的中间穿数个小孔,然后将姜片分别放置在其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上,并在姜片上放置艾绒(艾绒底部的直径及高度均为3 cm)。点燃艾绒的顶端,对患者进行艾灸。在艾绒燃尽后,可再次放置艾绒对患者进行艾灸。以患者的皮肤潮红、温热、无灼痛感为宜。在进行艾灸的过程中,患者若感到灼痛难忍,在其皮肤上增放姜片。每次同时对两个穴位进行艾灸,每穴约灸10 min。在患者的残余尿量<50 mL 后,停止对其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尿潴留症状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观察其尿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 个月后,应用尿动力仪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积、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达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的压力进行检测。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brief version,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3]。该量表共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四个维度,共24 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 ~5 分,总分值为24 ~120 分。患者各维度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应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包括主症和次症两个方面。主症包括小便不通、尿道灼痛、小腹胀痛、排尿无力等,每项的分值均为0 ~6 分。次症包括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口渴喜饮、神疲气短、小腹坠胀、腰膝冷痛等,每项的分值均为0 ~3分。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的评分越高,表示其临床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积、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的压力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积均小于治疗前,其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达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的压力均大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积小于对照组患者,其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达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的压力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对比(± s )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对比(± s )
注:*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 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P <0.05。
分组 时间 膀胱初感容积(mL) 最大膀胱容量(mL) 最大尿流率(mL/s) 达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cmH2O)观察组(n=41) 治疗前 142.12±26.74 254.39±17.34 8.01±1.05 26.85±2.67治疗后 129.56±21.54*# 363.17±32.51*# 17.98±3.25*# 35.36±6.51*#对照组(n=41) 治疗前 142.16±26.81 254.62±17.43 7.96±0.98 26.79±2.61治疗后 136.74±23.61* 287.56±24.68* 11.18±1.68* 30.78±4.68*
2.2 两组患者尿潴留症状改善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经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尿潴留症状改善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较短,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潴留症状改善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s )
表2 两组患者尿潴留症状改善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s )
分组 尿潴留症状改善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1) 12.65±2.98 10.36±1.97对照组(n=41) 16.78±4.15 15.24±3.27 t 值 5.176 8.185 P 值 <0.05 <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的评分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评分的对比(分,± 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评分的对比(分,± s )
注:*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 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P <0.05。
分组 时间 心理评分 生理评分 环境评分 社会关系评分观察组(n=41) 治疗前 14.98±2.17 15.86±2.46 15.12±2.37 14.38±2.04治疗后 25.13±3.51*# 26.71±3.15*# 26.58±3.42*# 25.97±3.28*#对照组(n=41) 治疗前 14.94±2.12 15.81±2.43 15.07±2.32 14.52±1.97治疗后 18.97±2.49* 19.05±2.85* 19.24±2.97* 19.03±2.71*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及次症的评分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及次症的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者主症及次症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的对比(分,± 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的对比(分,± s)
分组 主症评分 次症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1)19.65±1.78 8.02±0.98 10.85±1.06 4.01±0.34对照组(n=41)19.71±1.85 12.35±1.27 10.92±1.09 7.14±0.59 t 值 0.150 17.284 0.295 29.432 P 值 0.881 0.000 0.769 0.000
3 讨论
尿潴留是接受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手术操作中对邻近组织的过度牵拉、术后组织水肿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膀胱的生理功能紊乱,引发膀胱括约肌痉挛,从而可导致其排尿不畅,发生尿潴留[4]。此外,术前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其盆腔内脏神经,导致其膀胱的逼尿肌松弛,从而可抑制其膀胱的排尿功能,导致其排尿不畅或无法自主排尿[5]。尿潴留易引发膀胱炎(甚至可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延长患者住院的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对接受脊柱骨折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的范畴。该病的病机主要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其发病与肾、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气受损,则阳气无以化阴,可使膀胱气化无权,进而可引发癃闭[6]。现代医学认为,膀胱是通过开合作用平衡机体的贮尿及排尿功能。患者在进行麻醉手术后,其膀胱的开合作用失调,使气化不利,可导致其膀胱内的尿液无法被排出。因此,应以补肾益气、行气活血为主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7]。
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以中医经络学为指导,通过用药物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目的的中医外治法[8]。艾灸疗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的功效。该疗法可利用药物的温热效应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并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气化,使温热之气通达五脏六腑,循环全身,进而可促进血液的循环及膀胱气化,舒缓尿道,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9]。中极穴为膀胱募穴,对该穴位进行艾灸可疏利三阴之气、通利水道。对关元穴进行艾灸可调理三焦,启闭开窍。对三阴交穴进行艾灸可调节足三阴的经气血,消除瘀滞。对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可促进脾胃运化,疏通膀胱经气、启癃开闭[10]。对上述的穴位进行药物敷贴及艾灸治疗,可利用药力及热力温通经脉,启闭利尿,增强膀胱的气化开合作用,收利气机而通水道,从而可发挥益气补肾、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作用,改善患者尿潴留的症状[11]。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穴位敷贴疗法联合艾灸疗法对接受脊柱骨折手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进行护理可改善其尿动力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