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句法理论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以邯郸市武安市大贺庄村为例

2021-07-28欧阳文李美艳王梦琪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古村句法

欧阳文李美艳王梦琪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立项工作,与此同时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加入了更多的量化研究,但现有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共空间的内涵与价值[1]、类型[2]、功能[3]、形态特征[4]、活化与利用[5]、空间重构[6]等多角度方面,鲜少有考虑到对村落内部公共空间结构进行图论量化的分析,很难归纳和掌握传统村落内部所蕴含的特征规律。因此,大量传统村落仍然出现了空间肌理碎片化、本地风貌特色缺失、“千村一面”等现象。传统村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自下而上、缓慢生长而成的,其公共空间是在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共识性需求中所产生的,因而能够反映村落内部特定的社会秩序[7]。本文以同时兼具“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双重身份的河北省邯郸市大贺庄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拓扑关系分析其内部公共空间的结构特征,以期为大贺庄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量化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空间句法

本研究主要用到的方法是空间句法,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首次提出。其基本思想是进行空间组构分析,是一种通过对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组织结构进行量化解析,研究空间与人类行为活动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的理论方法,适用于揭示物质空间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部成因[7-10]。

空间句法的方法论主要有轴线分析法、凸空间分析法、视域分析法,以及对空间句法的改进等。通过对相关方法论进行对比(表1),最终选择轴线分析法,并结合对空间句法的改进,基于节点的可达性来绘制本次研究的轴线模型。

表1 空间句法相关方法论对比研究

最后将轴线模型图导入Depthmap软件对大贺庄村公共空间连接值(CN)、整合度(Rn)、平均深度(MD)、控制值(CV)等进行量化因子数值分析,其具体内涵参看表2,一方面对大贺庄村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特征进行数值分析;另一方面对各个公共空间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古村和新村范围内公共空间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基于点的可达性来分析大贺庄村公共空间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表2 空间句法量化因子内涵

1.2 公共空间的设定原则

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村落内部公共空间,因此将公共空间作为拓扑研究分析中的节点,其间的连线则表示连接关系[7]。通过前文对空间句法方法论的对比研究,最终根据学者对空间句法的改进,将村落内部公共空间的节点分为兴趣点和特征点,其主要设定原则如下。

①兴趣点:村落内部具有公共性,供村民公共使用的目标场所及其周边辐射空间,包括古井、古树、祠堂、阁楼、村委会、商店以及各类开放性的文保单位等,此类兴趣点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②特征点:主要包括道路的交叉口及转折点处节点空间,其中距离兴趣点较近的交叉口并入兴趣点,两交叉口位置若较近,则为了避免数据冗多,其中一个即可,此类空间主要分布在街巷上。

2 研究对象

2.1 大贺庄村概述

大贺庄村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午汲镇西南方向,距市区9km,北邻309国道,东邻邢都公路,地处玉峰山(省级保护文物玉峰塔就坐落于此)麓下。据《武安县志》记载:“村南北两段,中隔一沟,曩缺水井,居者苦之,后村东突现龙井泉,甘冽可饮,村人大贺,因以名庄”[12]。

大贺庄村建村伊始,李、常二姓迁至此地时,崇尚道、佛、儒,讲究风水学,先后在古村发祥地建起了雄伟壮观的崇实阁,阁上建有三教堂,体现在对“道、佛、儒”三教礼制文化的重视。自明朝中后期,大贺庄村人多地窄,村人纷纷外出经商,经过康乾盛世,村人商贾富裕,乡村建设日趋加快,从古前街东首始向西,逐步发展成东西两条大街,二十四巷道贯穿其中,构筑了到村必过桥(已损坏)、进村必过阁的七座庙宇、八座大门(均已消失)、两街道、二十四巷的村落格局。

大贺庄村是一个多姓聚族而居的明清古村落,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至今古村范围(约5.34hm2)内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包括街巷格局、传统建筑的风貌、水系历史格局等,且包含11处文物保护单位(表3),并于2019年入选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同年1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表3 大贺庄村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2.2 大贺庄村公共空间类型

根据村落公共空间的内涵定义,包含有“公共”与“空间”两个属性,因此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主要指的就是为村民提供交往和日常活动的公共场所,既包含承载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交流的个人院落范围外的空间,同时也包含由街巷所构成的局部放大的节点空间[8]。根据大贺庄村所呈现出的空间结构,以及设定原则,将村内公共空间的目标场所设定为兴趣点,道路交叉路口及转折点为特征点(图1),并依据其使用功能进行统计(表4),共计42个兴趣点,为重点研究空间。

图1 大贺庄村公共空间提取图

2.3 轴线模型建立

本次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村庄建成区范围,内含古村范围,不考虑基本农田处的道路关系,因此通过运用CAD软件将大贺庄村内街巷系统按照句法中轴线绘制原则(最长且最少)提取出本次研究的轴线地图,将所得轴线与兴趣点及特征点进行叠加,其中兴趣点被连接在相邻的点或轴线上进行运算,确定节点的连接关系,最终得到本次研究的公共空间拓扑结构图(图2)。

3 大贺庄村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特征

3.1 古村范围内团状聚集

通过大贺庄村拓扑结构图,对其进行聚类划分成5个公共核(图2),从中可以发现,除连村路上一处商店、一处小吃店以及游客服务中心外,其他公共空间兴趣点均分布在5个公共核内,且均处在古村范围内呈现团状聚集。核1位于主要道路后地街的中心路段,周边分布5处商店以及大贺庄村剧场,以村委会为中心团状聚集;核2位于古村落前街、后街西侧聚集区,其中分布有胡氏祠堂、李兆宅院、李瑞芳宅院、胡氏宅院、任喜堂、太华庙等6处文保单位,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大庙山广场,古时为村民活动的中心;核3位于古前街上继述巷与继述东巷位置,以常家庄园、胡氏庄园两处文保单位院落为中心团状分布;核4、5位于古村落前街、后街东侧聚集区,其中分布有土地庙、三教堂、崇实阁3处文保单位,其中崇实阁下为古村入村的主要入口之一,周边有3处大面积广场,目前玉峰商贾小镇广场使用率较高,其余广场处于荒废状态。

3.2 沿主要道路聚集发展

运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对大贺庄村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图3)。村中整合度最高的点位于核1的位置,周边兴趣点均分布在主要道路后地街上,道路较为开敞,且连通性较高,与入村路形成交叉口,人流密集度较高;连接值最高的点位于村落主要道路东街上,较为宽敞,其次为牌坊路、古前街,牌坊路为主要的入村路,人流密集,而古前街自古就是整个村落的活动中心;平均深度值最高的点位于位于巷道内部宅院空间,周边被建筑群包围,且与道路不连通,因此数值最高,可达性最低;从以上数值可以发现大贺庄村的公共空间是沿村庄主要道路聚集发展的。

图3 大贺庄村现状全貌公共空间句法分析图

3.3 以文保单位为中心聚集发展

为了进一步确定各个核心区域内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对5个公共核的量化因子数值进行平均值统计(表5)。公共核的平均连接值和平均整合度排序与平均深度值恰好相反,与反应便捷程度的各项数值相吻合,公共核的可达性依次为核1>核5>核4>核3>核2。核1位于主入村道路与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区域,道路可达性很高,同时村委会属于村民日常聚集交往非常密切的空间,周边设置较多商店,提供了大量的人流,因此核1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其次为核5,位于村落主要道路上,道路宽敞,此道路同时能够连接周边村庄,为大贺庄村的主要车行道路,同时具有次高的连接值,可达性较高,其中围绕土地庙文保单位聚集向周边辐射发展;核4位于古村内主要街道前街上,此街道为古时候最早形成的街道之一,一直是村民日常交流较大的空间,崇实阁、三教堂下崇实门为古村的主入口处,人流量较大,且周边有两个大型广场空间,空间开敞性高,同时连接主要道路连村路,因此可达性也是较高的;核3位于大贺庄村常家庄园及胡氏宅院两处文保单位位置,由于处于未开放状态,以及常年失修,北侧封闭,南侧与外界道路联系性较差,因此可达性较低;核2内部空间兴趣点除胡氏祠堂(文保单位)、太华庙(文保单位)、大庙山广场虽位于街道上,但道路较为曲折,而其他古井等空间均位于巷道内部,建筑围合较强,空间感较为封闭,所以可达性最低。从中可以看出,除公共核1之外,其他4个核内均包含有文保单位,其他兴趣点则沿文保单位向周边辐射发展。

表5 各公共核的空间句法特征数值统计

4 不同范围内空间结构特征对比研究

4. 1 拓扑中心由古村转移到新村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贺庄村公共空间在发展进程中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对古村传统村落肌理部分与现状全貌范围内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句法对比。通过对整合度及控制值进行对比(图4),发现在整合度方面,古村范围内表现为红色轴线的集成核在古后街上,同时由古后街垂直发展出来的街巷上也显示为暖色调,可以明显看出古村范围内公共空间的结构是以古后街为中心,向南北垂直发展的,同时古后街是历史上最主要的街道空间,村民活动中心,目前许多文保单位等公共建筑仍集中于此。而在现状范围内,表现为红色轴线的集成核位于北侧的后地街上,形成整个大贺庄村可达性最高的区域,同时次核心轴线集于西沟街、连村路等包围古村落的外围道路上,古村范围内两条古街道虽然也呈现暖色调,但完全丧失了整个公共空间结构的拓扑活动中心地位。

图4 大贺庄村不同范围整合度、控制值对比分析图

其次从控制值来看,古村内最高的点仍然位于古后街,现状全貌范围内红色轴心落到了村落东街上,古村范围内的古街道明显丧失了整个空间系统的控制地位,说明大贺庄村新村的扩建对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核心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拓扑中心由古村转移到了新村。

4.2 古村公共空间仍占主导地位

通过对不同范围内句法分析数值进行统计(表6),发现虽然从分析图上看整合度最高的点位于现状范围内,拓扑中心发生了偏移,但从整体平均值来看,两个范围内相差并不多;由于大贺庄村整体范围的扩张,现状的平均深度值则略高于古村,但从分析图上看,村落面积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原传统肌理范围内的深度关系,大部分公共空间的深度值都普遍较低,呈现蓝色调(图5),可达性相对较低;同样连接度方面的数值相差也不大,从分析图上看古村范围内除古前街、古后街连接值呈现暖色调之外,其余连接度普遍较低,呈现蓝色调,主要是由于公共空间均处于传统巷道内,与外界道路的连通性较差,而新村的建设并没有对其空间关系有太大的改变,在现状范围内同样普遍较低。说明大贺庄村在新村扩建过程中较好地延续了原有的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关系,因而在句法分析数值上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图5 大贺庄村不同范围平均深度、连接度对比分析图

表6 大贺庄村不同时期空间句法特征数值统计

结语

通过使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村落公共空间结构进行量化研究,能够更客观且直观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13],在数据支撑上弥补了传统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同时在具有同一语境的空间参数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直观量化分析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特征研究,有助于探寻传统村落在内部空间结构上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有效提取公共空间结构作为后期村落保护规划的主要空间骨架,将建筑、公共空间以及主要道路进行点、线、面的保护,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肌理,有利于指导当地传统村落空间活化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有效地保护本村的风貌特色。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古村句法
《古村小巷》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古村新景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古村之晨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古村——大芦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