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河湟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研究

2021-07-28培成凯杨京堂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村落青海民族

颜 培成 凯杨京堂

自2012年全国开始传统村落评选工作以来,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成为讨论的热点。同时,从这五批次的评选原则及结果可以看出,聚落文化价值的关注被逐渐强化,而文化空间正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聚落文化的体现。本文选择多民族聚居的青海河湟地区的传统聚落,探讨各民族文化影响下聚落文化空间的共性和差异。

1 聚落文化空间

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学者开启了探索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从探索宏观层级的聚落类型、分布、演变及微观层级民居单体的类型、平面、构造等一系列空间实体问题,发展到结合社会、历史、经济、人文、自然等要素的聚落空间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研究[1]。近年来,有学者借鉴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理论,探讨体现聚落社会秩序、承载聚落公共活动的聚落公共空间。本文则从“文化价值”这个角度为切入点,研究聚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共性及差异[2]。

1.1 聚落文化空间定义

文化空间的概念从最初针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发展到关注物质形态的空间,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延展。借鉴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聚落中体现集体文化认知、倾向、特征的空间,提供文化服务、输出文化获益的空间,都属于聚落文化空间的范畴[2]。例如聚落中的寺庙、祠堂、牌坊、戏台等,这些空间能够普及和传递当地的文化认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是聚落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

1.2 聚落文化空间类型

传统文化是传统聚落的精髓,渗透于整个聚落当中,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聚落的文化空间,本文参考文化空间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借鉴城市规划中的“文地系统”理论[3],将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空间梳理成具有3个层级的空间类型体系(表1)。宏观层面的文化空间体现在聚落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中,聚落的选址、整体朝向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体现了聚落的文化特点;中观层面的文化空间包含宗教空间、纪念空间、民俗空间及技艺空间,这四类空间为聚落整体提供文化服务,体现了聚落格局的文化特点;微观层面的文化空间指民居单体中的精神空间,这类空间为个体提供文化服务,体现聚落民居单体的文化特点。

表1 聚落文化空间类型

1.3 聚落文化空间基本特征

与城市文化空间相较,聚落文化空间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聚落文化空间的格局体现出与自然山水的紧密关系。在传统聚落中,文化空间的格局受到山峰、山谷、河流、回澜、古树等影响。这些要素形成自然山水本身的空间结构,而聚落中的文化空间往往与结构中的节点有紧密联系。

其次,聚落文化空间的布局反映出与生产生活空间的微妙平衡。其中的宗教纪念空间由于服务于人们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一般具有空间布局优先权,都会位于聚落中最为优势的位置;而满足世俗文化需求的民俗技艺空间,则会与生产生活空间融合并存,体现其开放亲和的特点。

再次,聚落文化空间的演变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缓慢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聚落的生产生活空间在不断的扩张和更迭,但文化空间却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坚强地维护下来,寺庙、祠堂在周围环境飞速更新的过程中,它们的演变是缓慢且稳定的。

最后,聚落文化空间体现出各种地方文化的多元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聚落都会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特点,置入当地的文化生活、文化习俗,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2 青海河湟传统聚落文化空间

青海省共有1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有65个位于青海河湟地区,35个位于循化县境内。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青海河湟地区民族众多,聚落类型多样。故而本课题将研究范围落于以循化为重点的青海河湟地区。在该地区我们共调研了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图1)。从宁巴村(藏族)、塔沙坡村(撒拉族)、起台堡村(汉族)的聚落文化空间核密度分析图(图2)可以看出,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其文化空间空间格局也存在差异。下文将对这三个民族传统村落进行详述。

图1 青海河湟传统聚落调研分布

图2 聚落文化空间核密度分析图(左:宁巴村,中:塔沙坡村,右:起台堡村)

2.1 藏族传统村落——宁巴村

宁巴村地处海拔2620m的道帏藏族乡,村落群山环抱,尼塞河由南至北汇入道帷河。宁巴村民风淳朴,五彩经幡随风飘展,藏式庄廓随处可见,寺庙白塔点缀其中,是一个具有藏族风貌的传统村落。村内还有当地非常有名的“宁巴石匠”,石砌传统技艺是村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表2)。

表2 宁巴村聚落文化空间类型

2.2 撒拉族传统村落——塔沙坡村

塔沙坡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村民皆信奉伊斯兰教。村落位于浅山山坡之上,南部紧邻孟达天池,东北两侧被黄河环绕。村内有塔沙坡清真寺一座,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塔沙坡村的撒拉族民俗服饰历史悠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3)。

表3 塔沙坡村聚落文化空间类型

2.3 汉族传统村落——起台堡村

起台堡村位于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区,甘青两省交界之处的青海一侧。该村是周边唯一的汉族村落,曾经是明长城西北四镇防御体系中一座军事堡寨,为周边带来中原的汉族文化。城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寨墙数处,分为内城外城,上村下村,民居多以庄廓院为主,整个村落顺应山势,呈鱼骨状分布在山坡之上(表4)。

表4 起台堡村聚落文化空间类型

3 青海河湟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特征

根据聚落文化空间的概念、类型及基本特征,结合团队在青海河湟8个县区12个传统聚落的实地调查,提出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

3.1 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山水格局

经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以及团队的多年研究发现,河湟地区不同民族传统聚落的山水格局除了回应地形、光照、风向、水源、防御、生产等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精神需求决定其对山川水脉的选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各民族传统聚落山水格局的差异性体现出其民族传统文化对聚落宏观文化空间的深层影响。

聚落呈现群山环抱格局。青海河湟地区山壑纵横,当地的传统聚落均呈现群山环抱的山水格局,即使聚落四周没有完全被高山环抱,但通过聚落的视域分析(图3)可以看出,聚落的视域确实体现出“一村有一村之环”的特点。

图3 聚落视域分析(左:塔沙坡村,中:宁巴村,右:起台堡村)

聚落选址体现民族特点。青海河湟地区的聚落除了有群山环抱的特点之外,在选址上也体现其民族文化特性。撒拉族聚落作为移民村落,多分布于浅山地区的山脚地带;作为农耕族群的汉族,其传统聚落通常位于海拔较低的浅山地带[8];藏族聚落多坐落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9](图4)。

图4 青海河湟各民族聚落选址分析

3.2 承载民族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间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中,大多承载着其民族的文化需求,例如聚落中的寺院,白塔服务于宗教活动,街巷节点、村民广场服务于民俗活动,这些空间均是文化空间在中观层面的主要体现。

宗教文化空间处于核心位置。首先,宗教文化空间是青海河湟传统聚落的核心空间,均位于聚落中的核心位置,体现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文化价值。宗教空间的位置影响整个聚落的格局肌理。其次,寺庙作为宗教文化空间的代表在传统聚落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寺庙体现出“外围放松、内部集中”的空间布局特点,在聚落外围的宗教文化空间布局更为有机灵活,在聚落内部则更加集约对称。这一点在对河湟地区的5个清真大寺[10]的分维数的分析(图5)中得到印证;同时从数据中还看到,寺庙的空间体现出精神性越高,分维数越低的特点,说明其精神性越高的空间几何性越纯粹。

图5 青海河湟清真寺分维数分析图

最后,各民族的文化也对宗教文化空间在聚落中的分布有深入影响。汉族聚落的宗教文化空间最为开放包容,既是承载其信仰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也是村民公共交流的空间,体现出“合庙而居”的宗教文化空间布局特征[11];撒拉族因清真寺承担礼拜、宣教、送葬、传承、事务等五大职能[12],故而清真寺均设置于聚落中央,形成“围寺而居”的布局特征[6];藏族因信仰藏传佛教,认为至高无上的佛陀正果位于坛城最高位置[13],则将聚落中寺庙、白塔等宗教文化空间置于聚落的至高处,形成上寺下村的格局。

民俗文化空间多样灵活。民俗文化空间是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是承载各民族聚落民俗文化的实体空间。

与宗教空间不同,民俗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位置不求居于核心,更倾向于与其他功能需求多元并存,例如藏族聚落在晒谷场跳螭鼓舞,汉族在庙前广场庆祝春节。同时,河湟地区的聚落文化空间以宗教文化空间及民俗文化空间为主。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该地区以少数民族聚落为主,故而祠堂、牌坊等纪念文化空间非常罕见[14];由于当地的手工艺多以家庭作坊形式出现,故而技艺文化在公共空间中也极少体现。

3.3 服务个体精神需求的私密空间

民居单体作为传统聚落的组成单元,属于文化空间的微观层面。河湟地区传统聚落中民居的主要形式为庄廓,不论撒拉族、藏族、汉族都居住在由庄廓墙围合而成的四方院落当中。

精神空间在民居单体中处于核心位置。尽管青海河湟地区气候恶劣,经济落后,但在调研中发现,各民族庄廓中都有承载人们宗教信仰的精神空间,位于核心位置,被赋予最高级别的装饰,体现其在人们心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从平面布局中可以看到,民居单体中的空间呈现生产包围生活,生活包围精神的现象(图6)。

民族文化渗透于民居各处。民居单体中承载民族文化的细节比比皆是:藏族庄廓院中的煨桑炉、玛尼旗杆、经幡、白石、“蜈蚣墙”;撒拉族檐廊下的净壶、檐廊上的木雕、“虎抱头”[15]的正房形式;土族庄廓院落中的中宫、煨桑炉等。

结语

在全国共五批次的6819个传统村落中,民族众多、经济落后、气候恶劣的青海省仅有123个,由此可见青海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难度。同时,格局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点是传统村落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这3个指标都与文化空间有密切联系:文化空间的传统风貌是村落整体格局风貌的重要保障;文化空间的传统建筑通常体现了当地建筑的最高营造技艺;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实体及物质体现。所以,在传统聚落中找出文化空间各类型的原型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明确了青海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及特征,才能在聚落保护更新的过程中维持其传统风貌,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来自课题团队及作者自摄,分析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村落青海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大美青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