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需求下的城市设计探索
——以澳门逸园赛狗场为例

2021-07-28丁丹丹郑志刘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澳门空间设计

丁丹丹郑 志刘 塨

澳门是一个岛屿城市,以丰富的赌博产业和居世界首位的人口密度为人所熟知[1-2]。多元国际定位的确立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澳门发展[3-5],但也对有限的城市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6-7]。尤其是在现有城市整体规划失衡、功能单一[8]且历史遗存建筑众多的背景下,困难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现状、多元的需求下,如何展开城市设计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议题。

澳门逸园赛狗场[Macau (Yat Yuen)Canidrome]自1931年启用,几经易主[9],至2018年政府逐步完成对赛狗场的土地回收工作,在2019年其近百年历史宣告结束,并初步计划在该土地规划四所学校、考虑预留地下空间以建设防灾设施[10-11]。逸园赛狗场不仅是澳门历史遗存建筑场所,而且即将空置的场地吸引了社会各方的关注,诸多需求被期在此得到回应。故本文以逸园赛狗场为例,尝试探讨如何在多元需求下展开城市设计。

1 现状分析

1.1 基地现状

澳门逸园赛狗场位于澳门半岛花地玛堂区,是拱北口岸进入澳门的必经之地,与南部的历史街区相邻。并被北侧青洲大马路、东南侧提督马路及西南侧白朗古将军大马路围绕。由于莲峰体育中心(含莲峰体育馆、体育场)的空间与逸园赛狗场相互交叠,故本设计考虑将其与逸园赛狗场合并规划,但第二警务警司处与仁慈堂澳门盲人重建中心因产地权属问题不在本次规划范围内。后文所称赛狗场即包含莲峰体育中心与逸园赛狗场的空间,占地约4hm2,基地呈三角形。

赛狗场西南侧业态丰富,为住宅区。临街一侧为莲峰体育中心看台与正对赛狗场大门的投注大厅,赛狗观众看台位于投注大厅后侧,旁边是配套的餐厅。赛狗场北侧为公屋,花地玛教会街从旁穿过。场地内侧则是狗舍,呈“回”字形内廊布置。紧邻狗舍的是员工工作区与对赛犬(即格力犬)训练用的泳池、展示用的沙圈区域。莲峰庙、林则徐纪念馆和一些殡仪馆位于赛狗场东南侧,其后是望厦山,上有望厦炮台遗址。同时,本侧还设有莲峰体育馆、莲峰体育场的入口及用于赛狗比分展示的一块巨型显示屏(图1)。莲峰体育馆内设游泳池、活动室及健身室等设施。莲峰体育场内含一标准四跑道田径场,是澳门重要的体育活动场地①。

图1 赛狗场基地现状图一

1.2 实地调研

在对基地初步了解后,为重点调查赛狗场周边民众情况,使设计方案更有针对性,采取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辅助现状调查。在赛狗场周边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71份。由于问卷发放区域单一、数量较少,故作为辅助手段用以了解民众意愿以便后续设计参考。问卷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居住地、抵达赛狗场的交通方式、对赛狗场印象最深的记忆和地点进行了收集。结果显示途经赛狗场的人以男性居多,老年人较少,学生及服务业从业人员居多,居住在花地玛堂区居多,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

(1)场地事件分析

赛狗与体育活动是赛狗场上发生的主要事件。但本地居民表示很少参与赛狗活动,该活动以游客为主。这令人们对身为澳门历史见证与参与者的逸园赛狗场具有一定情感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其视为日常生活中地标一般的存在。相反,莲峰体育中心因日常承办各类体育活动并对公众开放,使民众关于赛狗场的记忆多数与体育活动有关,如参加中小学生运动会的记忆。

(2)场地印象分析

由于体育活动的缘故,莲峰体育中心看台留给人们的印象最深,沙圈区域和赛狗跑道易于观察亦令人们印象深刻。最后是人们路过时会注意到的逸园赛狗场绘有三只格力犬的标志性大门留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图2)。对基地周边而言,印象最深的为望厦山,风景秀美,年长者偏好在此锻炼身体。

(3)场地总体分析

整体上看,基地内建筑老旧,周边交通状况复杂、人流量大,但业态丰富。而赛狗场与城市的交流因围墙(图2)被阻碍,整体流动性与活力大大降低,令民众缺乏停留的可能和交流的机会。与澳门其他“夹缝中生存”的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赛狗场是澳门少有的城市开敞空间,具备开发空间与成为“城市避难所”的潜力。此外,大部分民众认为赛狗场相关设施陈旧,不宜保留。面对即将空置的场地,希望开放更多的空间给城市,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及休闲娱乐设施,惠及于民。

图2 赛狗场基地现状图二

1.3 需求汇总

结合前期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本次设计主要矛盾突显在赛狗场场地有限与各方需求多元之间。针对这一情况,可分为三个角度来对各方需求进行概括。

(1)政府需求

政府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缓解学校教学空间与周边交通压力,将四所校舍置入赛狗场;出于城市形象及文化的考虑,对赛狗历史有所保留,并激发该地区的城市活力,缓解城市矛盾。

(2)城市需求

城市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随着游客的增加,对赛狗场而言亦会促发新的需求。在城市交通方面,人流的增长致使交通状况愈加复杂,行人安全受到更大的威胁;在城市空间层面,因土地紧缺,迫使人们对其高度利用,即进行集约化发展[6,12]。

(3)民众需求

民众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希望提高赛狗场对公众的开放性,人们期待在高密度城市中获得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增加与自然亲近的机会。此外,澳门独特的社团文化不容忽视,其丰富的社团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来承载。

概括地讲,赛狗场的多元需求包括政府需放置四所校舍、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形象,并适度考虑防灾需求;城市自身对交通环境及空间集约化利用的需求;民众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敞空间的需求。

2 策略提出

本次设计所面临的现实复杂性是需基于可行性来考虑如何处理各方需求,不期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但可逐步进行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矛盾的激化。反映在方案上,即需利用单一空间进行多样化处理以合理地满足多元需求,且要削弱或发展某些元素。故本文初步从开放、整合和发展的角度考虑多元需求并探索城市设计的应对策略。

2.1 开放场地与周边交流

赛狗场的围墙使人们只能绕行到达目的地,三角形的场地同时也会造成行车时的视觉死角。若将边界打开,既能设置景观,增添公共活动空间,解决部分安全隐患,提升整块场地的流动性与活力,又能对从拱北口岸进入澳门的游客起到一个展示、宣传的作用,更好地展现出澳门的文化底蕴并形成完整的游览流线。

同时预留步行空间,进一步提升行人通行安全、缓解交通,尤其是北侧花地玛教会街正对赛狗场中心处须设置步行道路。此外,注重沿街步行空间的设计,激发场地与城市的对话、交流。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考虑架设人行步桥直通望厦山,与望厦山产生呼应。最终依托步行系统,将赛狗场整合、串联,使得场地完整、有机,富有生命力。

2.2 建筑整合与功能复合

根据场地印象深刻程度分析,对建筑整合后再进一步地规划与设计。而建筑方面除莲峰体育馆使用频率极高且运营良好之外,可将破旧的狗舍、员工区域与餐厅拆除。而莲峰体育中心看台虽是人们印象深刻的元素之一,但其与逸园赛狗场看台功能重合,且形体厚重、阻碍与城市交流。反之,赛狗场看台视野良好、前方投注大厅空间大,故只保留赛狗场看台并与投注大厅一同扩建。

经过上述操作,空间进一步被释放,为利用多元化的空间处理手法完成功能复合的多元化空间设计提供基础,即在有限的空间内针对不同需求所对应的功能进行复合叠加。

2.3 促进发展与历史延续

赛狗场临近拱北口岸,但其被围墙包围的状态却使过往民众印象模糊,人流吸引力低。同时,澳门游客游览路线中各类景点目前呈如下特征:点对点、不成线、无法辐射至面,其旅游体验是断层的、跳跃式的。较常见的游览路线是从拱北口岸直抵以“大三巴”为代表的历史街区,再到诸如葡京、威尼斯人酒店一览赌城风采,游客虽经过赛狗场却不停留。若将赛狗场与南部的历史街区串联形成完整的游客流线(图3),则不仅吸引人流、促进发展,还会达到提升游客体验、城市形象、延续历史文化的效果。在赛狗场内则尽可能地保留人们印象深刻的元素,为激发人们有关赛狗历史的回忆留下触点,也便于赛狗场融入整个历史街区。

图3 历史街区与赛狗场区位关系示意图

综上所述,针对多元需求的问题,初步可从开放场地边界、创建多元空间、延续历史文脉这三个方面展开设计。

3 多元需求的多元化处理

3.1 方案生成

(1)开放边界

为增加与城市的交流、贴合城市定位、提升形象发展与出行安全的需求,拆除赛狗场旧围墙。同时,莲峰体育中心看台的拆除,使西南侧视野开阔。但东南侧由于风水习俗的缘由可稍做遮挡,故该侧的巨型电子屏幕,不仅可作为历史元素之一保留,亦可适当增加一块共同构成城市展示长廊,用作赛狗历史、城市宣传与赛事转播。而西北角设计的建筑亦需局部底层架空,以减少行车视觉死角、方便行人通行、保证赛狗场的开放性。

(2)多元化空间

为满足城市集约化发展并保障城市开敞空间,经整合后形成了西北侧的较为规整的空旷场地,考虑将四所校舍合并建设于此。再将赛狗场看台改扩建为活动中心,内设若干健身房和社团活动室,以满足民众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校舍与赛狗场看台围合成三角形区域,为吸引游客驻留、满足室外活动、城市防灾的需求,设置下沉广场并配置相应的景观小品。下沉广场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空间层次,而且在遇到洪灾或其他险情时可用作驻水池和应急疏散场地。当学校有需求时,亦可借用此处与活动中心进行教学活动,达到赛狗场资源最大化利用,创造单一场地中功能复合的多元空间。

(3)延续历史文脉

面对城市历史人文的需求,赛狗作为澳门历史的特色组成部分,借助拉斐尔·莫内欧的设计思想在建筑层面上可对其有所延续。场地设计层面上则将人们印象深刻的赛狗跑道、沙圈、大门保留,经设计使其成为记忆触点,以便唤醒人们关于赛狗活动的记忆。

莫内欧从历史、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指出在历史中建筑形态会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留下构成人类对建筑环境的心理认知的记忆片段。因此,在设计前期找出记忆片段中的类型特征(即原型),后期将其运用到设计中以激活人们的记忆、实现历史形态的延续,如阿托查火车站改扩建设计[13]。

莫内欧的设计手法大体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类型抽象阶段,即从历史记忆、现实环境中寻找并抽象原型,以达到时间维度上的历时性、空间维度上的共时性;第二个阶段为类型场所化阶段,即将原型转换成在特定现实环境中的特定形式,并完成属于这个场地的设计。整个设计经历从现实出发、寻找并提取原型,最终在设计中回归现实的过程[14]。但进行设计时不能一味地追寻原型的提取而忘却人们的需求与现实,需保证边界的开放与多元化空间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经过上述处理后,将原有的赛狗功能置换为展览功能,赛狗场本身成为一件展品向城市展出;在除赛狗之外的活动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增添人们交流的场所,使城市、赛狗场、人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赛狗历史的延续将促使赛狗场并入历史街区、链接关闸成为可能,并触发整个区域的活力,使得原有赛狗场由地标转换为整个区域的活力岛。

3.2 方案深化

经过前期分析,方案已初具雏形。赛狗场北侧为教育科研用地,建设校舍;西北侧为广场用地和文化设施用地,建设赛狗广场和活动中心;东南侧为文化设施用地,建设展示长廊;中部及下部为体育用地,建设有莲峰体育中心。在这样的布局下,进行具体设计(图4)。

图4 赛狗场用地分区示意图

(1)政府需求层面

面对未来增长的游客数量,基地中展示长廊与赛狗广场共同构成城市游憩空间,起到城市形象展示作用,且广场兼作驻水池与疏散场地以满足城市防灾需求。保留的赛狗沙坑和大门可作为广场景观,而赛狗跑道与田径场跑道合并后可形成标准的八跑道,提升莲峰体育中心的承载力。

在建筑层面上,根据莫内欧的设计思想,对赛狗场内的设计对象原型提取后类型场所化,将原型运用于设计,进行环境对话、优化功能、表现艺术的创造(图5)。

图5 赛狗场原型提取示意图

为保留相关历史记忆,选择对狗舍“回”字形的原型进行提取并运用到校舍的空间组织中去,一个“回”字形设置一所学校校舍。校舍中庭则可用于教学活动、改善室内采光与通风环境;建筑配色提取原狗舍的红、黄二色,以便激发民众对赛狗的回忆;为隔绝马路噪音,临街一侧除底层采用玻璃封闭外,其余各层设置阳台并将原型运用至外表皮,在减弱噪声的同时也加强原型的运用。

展示长廊于东南侧临街布置,用地狭窄。而骑楼可在保证楼上使用空间的前提下不妨碍人们在楼下通行,起到遮蔽风雨的作用。故提取澳门骑楼为原型并运用到设计中,而悬挑的楼上空间结合外部的显示屏可用作展示空间供人观览(图8)。在对如议事厅前地的澳门广场和一些著名广场进行原型提取后发现:广场两侧一般被柱廊或建筑围合,正面为纪念碑一类的构筑物或建筑,如市政厅、教堂。故赛狗广场结合现状将校舍、活动中心、盲人重建中心三个建筑主体两两组合并互相围合出赛狗广场,最终指向三个方向引导人流(图6)。

图6 赛狗广场示意图

在细节上,可适当使用格力犬的形象并采取红、黄配色来触发并强调人们对赛狗的回忆。如赛狗跑道、广场铺装、座椅及垃圾桶等可绘制格力犬图案,座椅等颜色可采用红、黄配色。

(2)城市需求层面

在交通方面,为提升行人通行能力,展示长廊向内退让、校舍底层架空,以防视觉死角并便于行人通行;基地内建立步行系统将各空间串联并与城市产生联系,使赛狗场成为澳门的有机体。如下沉广场上方设置步道以便行人通过,原赛狗跑道在无体育活动时可用作联系整个赛狗场的步道,展示长廊屋顶或架设通向望厦山的步行通道与旅游线路串联(图7)。

图7 赛狗场内人流流线分析图

在空间层面,将采取不同需求所对应的功能在同一空间内实现并提升空间的可能性,即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手法。如校舍屋顶可用作室外活动与教学空间;校舍底层架空的区域与广场一同设计、使用,满足民众驻留休憩与学校、社团活动的需求;活动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民众、学校或政府可利用此空间展开活动;展示长廊的顶部设置屋顶花园,为人们提供俯瞰赛狗场、与望厦山对望的游览空间。

在细节上,遗存的赛狗沙圈被改造为广场上的游乐沙坑,方便孩童玩耍并保留赛狗历史;展示长廊底部则将柱廊与景观空间相结合,设置休憩空间的同时保证人们的通行(图8)。

图8 展示长廊及其下方空间设计示意图

(3)民众需求层面

为保障民众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敞空间的需求,经过建筑整合与功能复合使赛狗场高度集约化,赛狗场内有充足空间可被设计为广场与休憩空间。在此基础上,增设赛狗场看台座位并进行结构加固与改建,以替换莲峰体育中心看台,进一步释放空间、增添公共活动空间。投注大厅改为社团活动中心,在日常情况下满足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活动需求。在基地内增设座椅,方便人们聚集、停留。并利用建筑的附属空间为人们创造活动空间,如展示长廊的顶部花园、校舍架空的底部广场。

概括地说,校舍底层架空空间与赛狗广场既满足民众、社团、学校教学活动,又满足政府对防灾设施的需求;活动中心承担看台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各方需求;展示长廊作为边界的一部分,既能用于城市及历史展示宣传,也可用作民众活动与休憩,并与望厦山产生联系;贯穿基地的步行系统起到联系内外、激活场地和保障行人出行安全的作用。整体体现出在有限场地内利用多元化的处理手法来复合功能、创造多元空间并满足多元需求的设计思想(图9)。

图9 赛狗场总平面图

结语

本设计更倾向于不过饱和地设计开放更多的空间、留出更多的空间,为后期城市成长留有空间(图10),故除拆除部分建筑之外,对场地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操作。为此本设计选择在缓解各方冲突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设计手法创建复合功能的多元城市空间,在最大限度下合理地处理多方需求,如此所带来的叠加效益与时间效益将大于只解决一方需求。但设计仍具有不足之处,相关设计手法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进一步验证,期望借此次探索能为城市设计提供新思路,促使城市更加开放、多元、有机,发展符合人们真实需求。

图10 赛狗场效果图

资料来源:

图3:根据澳门行政区文化局提供的“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图纸改绘;

图8:展示长廊立面示意图由杨雅雯绘制;

文中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注释

① 相关情况来源于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局官网(https://www.sport.gov.mo/zh/vbs/searchvenue/type/show/id/4)。

猜你喜欢

澳门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