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嵌入与本体建构
——西安紫薇田园都市A区幼儿园创作

2021-07-28韩君华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庭院用地空间

韩君华

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教育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资源已不能满足使用人群需求。高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硬件设施,满足适龄儿童入学、入托需求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西安紫薇田园都市A区幼儿园是西安市高新区在2019年新建的13所学校之一。

1 项目概况与用地局限性

项目位于西安市紫薇田园都市A区天山雪莲组团[1]。用地自2000年起一直处于留置备用状态,在2018年新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开始设计建设。用地11. 5亩(约7433m2),总建筑面积13960m2,地上建筑面积9090m2,地下建筑面积为4870m2,18个班级(图1~2)。

图1 项目用地被A区组团的住宅楼包围

图2 建成后幼儿园全景俯视(建筑体块以“嵌入”的方式融入到周边建筑环境中)

该用地为小区内的“边角地”,呈北宽南窄倒五边形。东西长95m,南北长90m,地势平坦。用地南边两栋临街住宅楼之间,以一条宽15m,长50m的通路与主干道相连。用地四周均为2000年建成的多层板式住宅楼(图3~4)。

图3 主入口及前广场

图4 从入口方向的全景鸟瞰图

周边相邻建筑距离用地红线距离较近,对建筑视距、消防、采光等方面均有影响。由于场地未贴临城市干道所带来对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内外交通流线的组织也是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2 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建筑、用地与周围环境的对话,由外而内地解决建筑、用地、环境三者之间的嵌入关系;二是由内而外地完成对建筑本体自我建构的过程,从内在到形象均符合预定的需求与调性(图5)。以上即为环境的嵌入和本体建构,由此包括以下四点。

图5 主入口透视

2.1 整合环境,实现新老建筑共生

处理用地内外环境关系,与相邻建筑保持“距离感”,满足视线、日照、消防等要求。建筑与环境应体现布局的“均好性”,使建筑融入到环境中并形成均质的图底关系[2](图6)。通过自身的布局,以形体、立面、轴线、院落空间为介质,建立与相邻环境的有效对话,实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新老建筑之间的和谐共处、合理共存[3]。

图6 北楼的北立面细部

2.2 梳理流线,实现路径联系

需满足教职工停车、组织人流与车流、上下学时段接送不产生拥堵、用地与城市干道方便联系、为不同年级儿童提供室外活动场地等需求。需对车行、车库、消防、步行、后勤等流线进行合理衔接;建筑单体、庭院空间及相邻环境之间应形成路径联系,使建筑、庭院、景观、视线等通过特定的轴线体系融汇贯穿。建筑需在合理位置设置出入口,实现内外交通流线的衔接,对幼儿、教师、后勤等各内部流线的梳理,使其有效贯穿各功能区块并顺畅高效地运行。

2.3 塑造形象,营造外部空间环境

以大众接受度与时代审美认知为基础,将符合时代特点与当代大众审美意识的语言运用其中,从外部形象层面给予更新。使外在形象不仅具有标识性,同时也从审美认知、形象美学、城市面貌等方面反映出综合价值[4]。使建筑既体现时代美感,又隐喻出幼儿园自身的个性化特征。

形象塑造的意义既在于通过表皮与体量表达建筑本体的存在性,又通过表皮与立面围合营造出半开放的庭院空间。建筑本体形象为受众带来视觉传达的感受,而围合的庭院空间则为其参与活动提供了场所(图7)。儿童在其空间中的活动等行为可综合称之为“场景”,其中包括了“场”和“景”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形体对“场”的围合;二是通过立面、景观设计对“景”的塑造。“场”与“景”的共同作用,既为儿童的活动提供场所,也对其心理发育与成长记忆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图7 南楼的北立面外景

2.4 优化空间,增强场景互动体验

为儿童生活起居提供界限清晰、流畅自然的共享空间,适当引入大自然的色彩作为装饰设计素材以丰富室内空间。在日常的起居生活中,从内心层面感受到与自然的接触[5]。在适宜位置将外部景观、阳光、空气等有利因素以适宜的方式引入室内,使室内有形空间与室外无形环境相融合,给予受众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维度的空间体验,从而带来对儿童身心的双重感知。

3 “有机嵌入”的环境策略

3.1 “有机”为原则、“嵌入”为目的

用地处于老建筑的围合之中,采用“有机嵌入”的策略实现新老建筑共存。“有机”为原则,“嵌入”为目的。以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用地为载体以感知各种影响或限制因素,对有利因素进行有效筛选并转化利用,对消极因素进行化解重组[6]。在构思过程中加入了人对建筑、用地、环境等综合因素的思考建构,使建筑具有了针对本地块的唯一适应性。

“有机”可广义解释为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关联密不可分,共同构成整体运行系统。本项目可将其理解为“原则”,通过既定介质形式与老建筑及环境建立起内在联系。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又作用于建筑,从而建立起两者的联系,实现新老建筑的对话。“嵌入”可广义解释为物体的镶入。本项目中可理解为“目的”,与环境的结合形成新的图底关系与肌理[7]。其间相互协调,整合嵌入其中,在大环境中与周围建筑建立起完整和谐的环境秩序(图8)。

图8 建筑体块以“嵌入”的方式融入到周边建筑环境中

3.2 适应地形环境的形体布局

依据地块形态采用2个矩形水平置于南北两侧,中部连廊联系南北体块,形成“工”字型基本构架。将南边体块切分为4个矩形单位沿用地斜边错位布置以适应地形。北侧形体保留其平整状态,取得与北边住宅的平行布局关系。沿东西方向分为两大功能区。将教室与寝室置于相对安静的东边,西边布置厨房和门厅等大进深房间。

适当调整建筑与周边老建筑的间距,既满足消防、日照等要求,又体现布局的“均好性”。在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宅间绿地,为利用有限的景观资源,围合出了2个半开放的庭院。既可作为活动场地,又形成2个景观节点,实现了建筑与景观序列的对话。

3.3 建筑内外的交通流线组织

场地交通采用“一主、两副、三出入口”的设计。西北与东北角设置2个副出入口连接小区道路,供家长步行接送儿童。城市道路位于南边,利用住宅楼间的有限空地设置了宽14m的通路连接城市道路,形成主要出入口。沿建筑四周设置环形道路以串联各出入口。南北两边分别设置有主次入口与环形道路相连,有效实现分流,以缓解接送拥堵(图9、图16)。

图9 建筑、场地、环境之间的路径联系

建筑采用北单廊式布局,房间布置于南侧,使各房间获得良好采光。“工”字型平面流线连接各主次入口并串联各个功能区。为促进儿童及师生之间互动,为其提供优质交往环境,在建筑中段设置了宽7m“交往廊”,营造半开放的展览交流空间,促进师生之间的参与互动[8]。

4 “本体建构”的单体策略

4.1 “本体”特征与“建构”意义

本体起源于哲学领域中的分支,依据特定类别体系来表达对应实体的概念及属性。建筑的“类别”特征即为待塑造的对象;包括形态、空间、环境等特征[9]。通过运用形体与色彩的构成手法、设计组织策略、室内心理学等方式实现,包含了对建筑的外部形象、院落空间、室内环境、使用感受、物理环境的综合塑造。

4.2 建筑形象与庭院空间

德国美术家沃尔芬在1886年的著作《建筑心理学绪论》中提出:“建筑形象的图形化要素除了对使用者产生表象的视觉感受传达之外,还会从图形视觉、设计认知、形态符号等方面对使用者产生潜在的心理影响”[10]。儿童成长期启蒙阶段,自身人格和认知的形成具有多种不确定性,需要为其学习、生活、认知营造合适的空间环境[11]。而环境的营造则需要依托建筑与环境的形象塑造得以实现[12]。传统幼儿园“红黄蓝绿”的表皮形象以及高饱和度、具象的造型过于模式化、特征化。色彩及形象具有很强的主导性,过度占据了儿童的心理空间,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将童话小屋等符号化的形象元素重组。错位的体块与倾斜的女儿墙等暗喻点到为止[13]。大小错落的窗户打破原有规整的形体序列,在有序的基调中显得自由活泼(图10)。采用以白色为主的色彩简单明快,局部辅以赭石点缀,为儿童营造出平和安静的成长环境(图11)。

图10 主入口及主立面构思过程草图

图11 庭院转角细部

为儿童提供室外活动场所的外部空间,既指有形的空间,也指儿童在其中形成的心理感受空间[14]。在合理舒适的场所活动中,其场景形态、场所感受、心理印象、各种事件等均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的成长形成记忆沉淀在内心,影响其性格的发展与人格的形成。

东西两侧半开放庭院中,围绕庭院空间形成的3个立面对于庭院具有“向心性”,不同立面之间采用对比的手法,形成不同的肌理(图12)。采用相同的色彩搭配,将立面效果统一,围合的空间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色彩的统一性,更有综合的完整性(图13~14)。

图12 东庭院一角

图13 庭院转角

4.3 室内环境、空间氛围与场景体验

室内设计以“自然、开放、互动”为原则,从大自然的花草雨露等中提取元素,对其形态和色彩进行二次提炼后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使儿童置身其中时感受到森林的气息,在大自然的意识熏陶中成长(图15)。

图15 以大自然形态及色彩为设计语言的小剧场

图16 各层平面图及立面图

通过庭院四周及南立面设置落地窗等手法将室内外建立起有机联系,将庭院景观与自然光线等视觉资源引进室内,提高了视觉环境质量。

建筑的板式布局适应夏季主导风向,单廊式布局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利用自然风有效调节室内空气质量,同时也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用地与南边城市道路未贴临,之间有一排沿街布置的多层住宅楼,形成了隔绝道路噪声的天然屏障。在用地南边布置有多重树种,植物与建筑共同作用,有效阻挡了噪声,使幼儿园获得了安静的声环境。

结语

从原创视角出发,希望以一种理想并自由开放的心态面对并完成各种创作任务。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有来自人为或非人为的各种因素会对设计形成综合的制约。本项目中,来自用地环境的限制、交通条件的制约、周边老建筑的压迫等即是对该设计的制约因素。然而,已经形成的既定环境条件因素从另一个层面也为设计提供了主动构思的线索,为设计策略的形成提供了主导方向[15]。只有为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思考,将积极有利的因素强化利用,消极不利的因素回避转化,经过多重整合,才能转化矛盾,解决问题,使建筑适应于地块、适应于环境、适应于使用者对功能、形式、心理等层面的需求,从而完成建筑对所融入环境的有机嵌入,以及对适应自身的本体建构。

(注 主要技术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7422. 76m2(11. 13亩)

总建筑面积:13687. 77m2

地上建筑面积:9058. 41m2

地下建筑面积:4629. 36m2

建筑密度:36. 94%

绿地率:33%

容积率:1. 22

机动车停车位:98辆

班级数量:18班

班级总人数:540人)

资料来源:

图1~15:由韩君华拍摄或绘制;

图16:由王昭颖绘制。

猜你喜欢

庭院用地空间
回到庭院
空间是什么?
庭院
创享空间
庭院中的童年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斑鸠飞落的庭院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