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与石”的场所营造
——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兴义市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

2021-07-28唐洪刚

华中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造场所环境

唐洪刚

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奠基人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1]。不仅反映了自身本质的环境特征,而且意味着各种生活发生的场所,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它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真实概念,因此场所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建筑的外部环境是内部空间的外在延续,反之内部空间是外部环境的向内延伸,而场所则是对建筑与建筑内外部空间的整体描述,建筑师的使命是筑造有意义的场所,使人可以体验场所的本质精神并能诗意地栖居。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把“场所精神”的基本特征归纳为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2]。

建筑现象学倡导回归事物的本质的思考方式,场所精神和知觉体验等核心理论都有力批判了脱离环境与文化根源的形式主义与“舶来品”的做法,更为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显性、补充与象征的积极关系,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借鉴和移植,具化了自然现象,在人造环境中恰当地移植从自然环境中领悟到的价值与意义。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场所构成了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1]。

博物馆既是收藏、展览、研究物质文化实物及自然标本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件展品,传播历史文化,承载社会意识,诠释场所精神,彰显地域特色。笔者设计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正是“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沉浸于拟建用地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中,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如何尊重场地固有特征,力求营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建筑场所。

1 自然环境的感知

天地之间的自然环境以自身的特性构成了世界最基本的部分,确定了人们在世界中获得经历和意义的基本构架,不同的地理地貌及气候特征确定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因此,在建筑现象学中,自然环境现象成为探讨人造环境和场所意义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出发点[3]。

贵州省最为突出的地理地貌特征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景观类型多样,地域特点突出:喀斯特峰林、峰丛、丘陵与谷地、盆地、洼地、漏斗相间组合的喀斯特景观姿态万千,形成了独具景观魅力的风景画卷[4]。黔西南地区地理地貌作为整个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缩影,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71.5%,海拔大都在1000~1200m之间,最大高差约1932m。全州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沟壑纵横,群峰屹立,地形起伏大类型多,喀斯特的典型地貌类型齐备,因而被誉为“中国喀斯特的心脏”。

喀斯特地貌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石漠化的特征。形成原因主要因为此类地区山势陡峭,土壤相对浅薄,基岩浅露,雨水冲刷加快土壤流失,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后期不适宜的人为劳作,造成一定的地植被破坏,从而更加速水土流失,地表岩石逐渐裸露而形成石漠化。因此自然山体林地植被较为浅薄,部分裸露灰色石岩,远远望去,感觉苍山如海、重峦叠嶂、坚石突显、粗犷朴实。山脚因冲刷而堆积的泥土形成的坝子点缀于山体之间,蜿蜒延续,良好的植被在阳光下显得柔和舒展,与山体形成了水平与垂直、明亮与暗淡、祥和与粗犷的对比,且自然和谐,具有鲜明的地域地貌特征(图1)。

图1 黔西南州自然环境

2 人造环境的体验

村落、道路、场地与自然环境是构成人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对它们深入研究,对环境现象的研究就很不完整,就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结构意义。舒尔茨认为人造环境既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也体现了人们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因而它是特定自然环境与具体生活状态结合的产物[5]。

喀斯特地貌区多为山区,村落选址较为困难。当地的村落具有小组团的分散聚落模式特点。同时,由于喀斯特地貌区域地理环境的山地及石漠化特征,耐以生存的耕地显得弥足珍贵,因此首先是保留可供劳作的田地,其次才是选择可供建房的舍址、可供行走的道路等。 不论是山地,还是谷地、洼地、均以耕地为核心,村落布局围绕耕地,分布于耕地周围较陡的山坡之上。坡度较缓的谷地、洼地通常利用石土垒成堡坎,形成层层跌落的一块块梯田,也构成了山体下部一条条水平线,这是人类改造自然争取生存空间的产物,与自然起伏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位于梯田后部的村落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将建筑群体沿等高线布置,造屋多采用筑台、错层、吊脚、架空等方式,适应起伏多变的山形地貌,以最为简约的方式在山体上争取最大的生活空间。就地取材也是民居建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贵州黔东南盛产木材,故以干栏式木构建筑为主,而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石多质坚,因水土流失外露便于取材而得以广泛运用,石阶、石础、石坎、石墙,石板铺地,建造出了一幢幢颇具特色的石头房与一个石的世界。疏密有致的街巷、院落与房屋,顺势错落的叠层布置,源于自然材料的石墙青瓦,让村寨与后面的山石树林融为一体,共同构建梯田─村落─山体的聚落空间形态,如临河道,则形成河道─梯田─村落─山体的聚落空间形态,构成显现─渐变─相融的人造环境。这种传统的人造环境凝聚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生产的智慧与坚韧,它所呈现的总体氛围也传达了一个地域的精神(图2)。

图2 乌沙镇民居实景

3 建筑场所的营造

博物馆建筑场所本身也是展览主题的外在延续,主题使博览建筑获得了自我,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建筑的独特性。而通过创造“有意义的场所”来体现这种独特的唯一性,则是博览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类型条件”[6]。如能将建筑场所的主要构成元素——场地、空间、形式、光影、材质与主题元素及环境相结合并成为感知对象,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感受即被触发,场所就具有了“场所精神”。

兴义市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选址于大量发掘“贵州龙动物群”化石的产地——兴义市乌沙镇城镇入口区,紧临汕昆高速公路乌沙镇的出入口,位置显要,成为云南进入贵州的第一窗口。它的建成不仅成为收藏展示三叠纪时期生物化石的场馆,也是展示地域文化与特质的场所。

3.1 空间布局

用地位于山脚的坡地之上,前面原为田地与一水渠。结合用地特征,借鉴当地传统聚落形态,河道─梯田─村落─山体的布局特征,把水渠局部拓宽,形成自由河道水面,从道路下至前区广场,通过一座桥跨过水面到达博物馆的入口广场,通大台阶拾阶而上至博物馆门厅,主体建筑自由错动,沿山脚退阶布置在几个台地标高之上,既如山间裸露的岩石,又似山脚聚居的民宅。为更好地强化场所的存在,在前区广场耸立起一雕塑塔,形成该区域的一处地标,与水平舒展的博物馆形成水平与纵向上的对比,构建了场所的标志与围合的界面。标志塔、水面、石阶、建筑、山体构建的博物馆空间形态,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对原有场地环境的尊重,对原型空间形态的本质特性进行提炼与转化,形成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场所(图3~5)。

图3 “山与石”的草图构思

图4 建筑实景图一

图5 总平面图

3.2 建筑形式

博物馆的建筑造型既有对地域粗犷气质的表现,也有对传统民居形式的提炼。设计从山石中提炼出错动、扭转、倾斜、皱褶等自然形态,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借鉴和移植,让建筑的气质与地域环境及场所的氛围相吻合。厚重的基座与横向延展的墙体使建筑物更贴近大地,这种强调水平性的处理给人自由、宁静、亲切的感受,舒缓且出檐较深的坡屋面更强化这种关系。具有几何性的构成,是对传统双坡屋面的夸张与衍变,让其具有人造与自然的双重性,同时也更具有现代意义。通过对人造环境中的坡屋顶、石墙面、天井、院落等建筑形式及空间语言的提炼应用,博物馆犹如公路两侧的山村,宁静地坐落在山脚,与自然环境及旁边的村庄有机融合(图6)。

图6 建筑实景图二

3.3 材料与构造

建筑的核心内容并非“设计”而是建造,其学问囊括了材料、结构、构造与形制等内容[7]。地质博物馆是讲述“石头故事”的场所,石头也是当地建造的主要材料。在黔西南州开山采石极为常见,乌沙镇本身即有开采加工建筑及环境用的石材厂,主要生产青石,就近取材成了设计之初与业主达成的共识。主体建筑在选材及样板墙体砌筑过程中,通过片石叠砌、乱石浆砌等几种石材厚薄、大小、色彩、砌法均不同的样板墙比较,最终选用自然毛面,青灰色中带有赭石与土黄色的条石横砌的方式,与周边民居乱石浆砌有所区分,体现公共场所与民居的差异。而场地则以石板铺贴,挡墙以毛石浆砌,呈现不同的石材工艺。整个场所及建筑,从广场铺装、石阶、石坎、石墙、石板屋面,从一而终,仅是砌筑的方式与石材的大小厚薄不同而已。整个施工的队伍也是聘请当地的工匠,他们在长期建造本地石头建筑所积累的大量经验在本项目中得以体现,墙体转角、门窗过梁、墙体压顶等建构细节均显得驾轻就熟,相反他们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浇筑的技术就不敢恭维了。

场所的材料应和地方传统建造保持延续性,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中汲取灵感,根据建筑与场地的自我特性需求对材料进行重新建构,既体现建筑的当代性,又对场地环境、地域文化和地域建造技术做出回应。地质公园博物馆让当地石艺工匠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价值体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低造价、延续地方文脉与匠艺的可持续之路(图7~8)。

图7 建筑局部实景

图8 石头墙细部实景图

3.4 光的利用

光让建筑的形体、材质、色彩、光影、空间得以感知,对环境的氛围亦极具影响。正如卒姆托所言“我不得不承认日光,普照万物之光,如此令我心动,以至于我简直觉得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品质”[8]。自然光的物理性与文化性决定了它在场所中的特殊意义,它不仅让场所更接近于自然,也让建筑空间具备了场所精神。

黔西南日光充足而强烈,折叠错动的屋顶在阳光下勾勒出犹如山石粗犷的走势。墙体的倾斜、凹凸,石材与玻璃的质感对比,在阳光下显得生动有趣。广场中心矗立的塔体,三菱形的形体在光影下显得更为挺拔,与主体建筑形成方向上的对比,它的存在明晰了场所的时间与方位。门厅的顶光倾泻而下洒落在鱼龙化石上,凸显出化石上鱼龙的身形,下沉的展廊一侧采用三角形的倾斜开窗,企图去营造进入洞穴的感受(图9)。天井将光线引入展厅的中部,将日光、石墙、玻璃、绿植构成了展览空间的“轴心”,与展示空间形成对比。路易斯·康说“对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成为建筑艺术的光”。石材粗糙的质感在阳光下显得粗犷而朴实,山地的石阶台地在阳光下更富有韵律,水体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自然光渲染了建筑与环境的材质,让场所氛围更加浓郁。

图9 在建展廊室内实景

结语

该项目在营造场所的过程中,围绕建筑现象学的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场所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在项目设计构思的前期放弃任何经验与风格的设想,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中,感受现场氛围,并对其中的事物、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然后将场所的空间、形式、材料、光影等要素通过呈显、补充与象征方式,延续与表达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结构特征与意义,从而创造出具有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筑环境,满足人类“诗意的栖居”的具体场所。

资料来源:

图1:来自网络;

图4~5: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图提供;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人造场所环境
无中生有人造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人造太原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