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
2021-07-28张启萌
张启萌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学情分析进行有效教学。在课堂中创设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中主动发现、归纳与总结知识技能,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有效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育不仅要指向数学知识、技能,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从重知识技能,转变为既重知识技能,更重过程、能力素养。通过阅读、反思,总结日常教学中的得与失,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谈一些浅略认识。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一节课不可少的就是提问,有效提问应当是多元的、具有多层针对性的。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以至整个教学过程。
于学生,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引导其主动深入思考探索,并为探索提供相关提示或支撑。于教师,有效提问可以实现师生间高效率的交互联动,教师获得有效反馈,达到的效果符合或超过教师设计的初衷,如获得课堂中多数学生的准确回答;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能力得到提升;承上启下、调节推动教学进度等。有效提问是为实现有效教学,提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因此有效提问对整体教学过程与整个课堂而言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上的要求与低年级相比均有所提高。
知识技能方面,需注重教材间的内在联系、脉络,从纵向和横向等方面串起知识间存在的联系。如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简便运算计算25×48时,有的将原式改写为25×4×12,也有用的乘法分配律将原式改写为25×(40+8),以上两种方法均正确,25×48本质上是求25个48的和,无论何种方法求和的本质不变,得数都正确。此时运算律的知识就与二年级乘法的认识相联系,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能力素养培养上,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锻炼。如,四年级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推广:(a-b)×c=a×c-b×c时,可以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125×98,学生计算后就会发现,原式改写成125×(100-2),比改写成125×(90+8)更加简便。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对比和反思获得经验、掌握能力会更加深刻,更愿意再次实践。
三、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提问
(一)宏观精研教材,微观把控细节
上文提到有效提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同时兼顾中高学段数学教学内容上的特点与要求。这要求教师从宏观上精研教材,并落实在微观的细节上。如在“循环小数的认识”中,出示题目“28÷11”和“78.6÷11”,教师设计的问题多数类似于:“先计算,再说说这些商的特点。”这样的提问容易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计算上。学生逐步计算求商,最后发现“每题商除不完,小数部分会重复出现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数字”。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不如省略学生计算的部分,教师直接出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的部分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并追问:“这两题如果再除下去,怎样能很快知道商是几?为什么?如果除不尽,你能说出每题商小数部分的第9位是几吗?第20位呢?”这样提问引导学生直指问题本质,让学生利用表象展开思考,通过观察、对比进行讨论和总结,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
(二)多角度研究学生,提问要具有适配性与生成性
学生步入中高年级,在整体知识技能、综合素养和个人身心发展水平上均与低年级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提问与学生、学情的适配性。如果提问太难或太繁复,会使学生理解产生障碍、失去重点,过于简单则无法调动学生思维;而当提问超越其学生本身,或“最近发展区”能解决的范围时,提问无效。
设计提问还要能够与教学目标或设计初衷高度适配。如果提问偏离教学目标,或者提问的方式有歧义,均会使学生的思维涣散,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如四年级“平移”这课的教学重点是: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方向与距离,能够按要求平移。设计提问就要紧扣图形平移前后在方向和距离上的異同。
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预设学生面对此提问能够产生怎样的思考或问题,该问题能否服务于教学的推进或学生能力素养的生成,从而设计具有生成性的提问。
参考文献:
潘小明.潘小明与数学生成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