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1-07-28谷春香
谷春香
摘 要:数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小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基础的重要阵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对学生加深数学体验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解决问题
一、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应当指导小学生剖析问题的方法:首先,学生看到问题后第一印象就是本题的表面,是需要先认识这个问题,理解透彻问题含义。只有想清楚这个问题讲的是什么,下一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在理解题意内容之后,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已知条件,继而为后续的解答过程奠定基础。例如在农贸市场上,有一个农民拿着自家的四只兔到集市上去卖,据他的经验来看,每只兔大概三四千克,但称重的秤只能称十千克以上的质量,试问他该如何称量,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这是一道趣味数学题,看重的是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认真审题,然后再积极动脑,切不可想当然地做题。解:这位农民可以先称四只,再拿下一只,根据称重的变化,可以推算出一只兔子的重量,到最后就可以知道每只兔子的重量及四只兔子总共的重量。
二、搜集材料,解决问题
想要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第一步的认真审题,还需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通过所有的信息来辅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则是锻炼学生准确搜集对自己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检验了学生能否排除对题目解答无用的干扰信息,并且保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针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如不理解特殊概念等,都可以基于如今的现代技术进行辅助,包括学生身边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使用方便,在网络中搜索出相关信息。例如一道数学题:有一个三位数,不同数位上数字乘积等于10,则这样的三位数的个数有多少个?
这道题首先审题抓住重点,最后问的是个数,而不是数字,而且不仅有正向思维,还有逆向思维。有用的信息是三個位数上数字的乘积等于10。抓住了重点就从这一方面进行突破。解:由题意可以假设,先设想10=2×5,所以这些三位数只能由1、2、5组成,由此可得:共有6个。
三、多样方法,解决问题
因为解题路径十分多种多样,数学教师会总结出不同种方法:有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解法,也有针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的特殊解法。特殊解法学生比较难想到,但却容易巧妙解题。每个学生对题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运用的方法也不同。解出数学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寻找到这道题所给出的“题眼”,如果找到了这道题的题眼,那么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需要想出多种解题方法,供各个阶段的学生接受理解,还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多发言,分享出自己所想的解题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体会到解开数学题的乐趣。教师这种鼓励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动脑、积极发言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想出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更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的学习需要注重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每个题的相似处进行归类,才能更好地进行举一反三。
例:下面有一张图,根据其规律,在方框中填写正确的数字。
很多学生在第一眼看到这道题时,没有思路和头绪。但是解决数学题是一个打开思路的过程,我们应该想出一切可能的方法。解决数学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要引导小学生大胆想象。小学的数学题无非是加减乘除的运算,所以我们把数字进行分解,用加减乘除加以辅助。让我们仔细观察这道题的规律,其实不难看出这是一道有关数字的分解题。我们可以首先尝试将18进行分解,我们可以大胆假设:第一行为18;第二行,相加等于18的式子,我们可以首先填写为9和9;第三行,由3+_=9,得到空格答案可以是6;第四行,根据上面假设及推断,两个答案都是0。这样一道数学题就很容易解决出来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审题之后收集有用的信息,打开我们的思路,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优化解决问题教学的规划步骤,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方锡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华传奇,2020(1):100.
[2]李华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活力,2019(2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