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研究
2021-07-28张秋琳
摘 要: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而学习汉字是初阶小学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小学生心智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容易觉得课堂枯燥、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而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抵触心理,在一次次课堂互动中进行识字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教学研究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如果将语文学习比作建一座堡垒,那么识字就是打地基,地基不牢,日后的建筑再高也不会牢固。可以说,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敲门砖。读书必先识字,“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但是对于初学孩童来说,识字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再加上学生刚上小学可能不习惯课堂的纪律,走神、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将识字教学赋予情境,在情境化课堂中融入识字教学。
一、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现状
(一)识字教学任务重,学生易忘不易记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低年级教材识字量有大幅增加,每篇课文识字量少则八九个,多则十几个,且字形较为复杂,易忘难记,学生常常记住了后面的汉字就忘记了前面的。这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学生在期末考试能取得好成绩而更多采用机械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书写来增强记忆,忽视了汉字在日常情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死板,固守成规
部分学校的老师采用的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老师在黑板上面写,学生在下面抄。这样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作用,但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不懂汉字的含义、用法,再加上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和自控力欠缺,很容易就会将刚学会的汉字忘记,这样下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也会减弱,降低课堂效率。
(三)新课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较高
部分教师无法弄清教学目标,在识字教学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材为教学实践过程提供了参考,但对于相对年长的教师来说讲解课本内容几乎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唯一。新教材的研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教学方针的变化,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一)融入故事与游戏,丰富课堂形式
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学生并没有对拼音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在《天 地 人》一课中能够认识“你”“我”“他”“它”的学生不是很多,而且学生之间的识字情况有所差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来更好地体会字形、字义。
(二)注重课前设计,配套进行情境化模式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前设计的时候,同时要注意自己这节课的总体教学安排,不能出现刻意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识字课堂都适合使用情境化方式来进行,如说明文题材的课文就不适合。有的教师对于情境化教学不懂得灵活运用与取舍,一股脑地将所有的识字教育都划分为可以进行情境化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该综合设计课程,通过教学设计来弥补不足,及时发现哪类识字教学适合使用情境教学方式。只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实现。
(三)注重课后反馈,促进课堂效率提高
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教学检查,如何在下节课开始之前进行听写,教师在结束情境化课堂时可以通过写课堂随笔来进行反思以达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学生能否跟得上、是否愿意跟,如果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就拔苗助长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学生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综上,识字教育的情境化课堂还很漫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有了更好的资源进行教育实践,也有更多的力量去进行探索与分析,相信在一代代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探索之下,我们能够对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研究形成更为透彻的了解,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课堂配套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更加科学、合理。不负青春,小学语文教育建设,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孔令艳.利用情境化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识字能力[N].科学导报,2021-06-22(B03).
[2]李玉环.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69.
作者简介:张秋琳 (199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