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1-07-28郑军玉
郑军玉
摘 要:自古以来,诗与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代的文人则通过“诗”来倾诉其内心的真切感受,通过“画”来抒发其一腔情怀,因此,诗与画之间具有相通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借助诗画相通的关系,运用诗画合一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画关系理论;审美能力;实践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诗”要能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审美高度符合,进行精心筛选,从而让小学生欣赏与品读一些古诗词、儿童诗歌以及现代诗歌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诗”则是通过学生认知后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而对于诗画相通中的“画”,站在教师的角度,是能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相符,包括中国画、儿童画、油画等。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画”较为宽泛。画与诗不同,它是借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来表现作品的具体形象,形式不限,工具也不限。将诗画关系理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将诗画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插图并体会其中的内涵与意境,形成诗画相连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文本能力,促进其人文修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强化直观视觉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被直观形象所吸引,因此一些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诗画合一关系、诗画相通的原理,通过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在丰富的图文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之中认读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文知识。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强体验,深化感知,在直观形象感官刺激下,激发想象力以及创造思维。富有趣味性的图文教学的开展,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促进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正确处理图文关系,锻炼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运用诗画关系理论,对教学之中的一些图文关系做出正确处理,变枯燥呆板的学习内容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通过灵活设计教学,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能将其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可感、可观、可看的图文形象,切实变成直接而持久的视觉记忆,加深直观印象。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明确学习范围与内容,从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同时也能对语文的关键知识点加以快速掌握,加深理解记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其分析与创新意识。
三、借助诗画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感悟,加强其情感体验。在小学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开展图文结合教学,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能力。诗画合一的图文形象,使课文的内容与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与情感做到完美交汇,使得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与文章所传达的蕴意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易于把握文本中的意境与所蕴含的情感,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及想象力,构建出更为形象化的审美感受,体验到了文本的意境,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學形式包括看图分角色表演、读图猜故事以及读图进行说话模仿等,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融入故事之中,开发想象力,锻炼语言感知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抒发情感,进行后续内容的想象,延伸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四、抽象与形象相结合,培养学生素养
在诗画关系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诗画赏析,不断地培育、提升学生的素养。借助图像不断对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进行引申与深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学生熟悉诗词后,学会赏析,能提高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诗词产生热爱,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在小学综合素养教育中,针对小学生知识浅、经验少,对一些文本所传达的寓意认识深度不够等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诗词与图像进行相融训练,结合诗词内容选择对应的图画,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启迪创新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文章所传达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诗画关系理论视域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且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韩有强.浅论诗与画的融通[J].戏剧之家,2015(1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诗画关系理论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