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此融通,借单元之力夯实习作基石

2021-07-27江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身体力行

江平

[摘 要]统编教材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就是要求紧扣单元训练要素,凸显教材单元内容的有序性和系统性。教师就需要树立整体的单元意识,充分运用精读类文本、习作例文和初试身手等栏目,集单元之力,引导学生写好一篇习作,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生长。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放大范例,把握文体的核心特征”“身体力行,积累写作的丰富素材”“梳理思维,构建表达的整体框架”等方法,促进教学的读写融通,从而助推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彼此融通;放大范例;身体力行;梳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85-02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教师就需要树立整体的单元意识,充分运用精读类文本、习作例文和初试身手等栏目,集单元之力,引导学生写好一篇习作,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生长。笔者以统编教材五上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谈谈如何从单元整体构建角度,促进教学的读写融通,从而助推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放大范例,把握文体的核心特征

习作单元设置了两篇精读文本和习作例文,既契合单元训练核心,指向训练要素,又彼此同中存异。这个单元中的两篇说明文,就存在平实性和文艺性的鲜明差异。这是学生感知说明文语言、洞察说明文写作方法的重要蓝本,对于落实这个习作单元“运用说明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的语文要素,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精心品味,感知语言表达的妥帖精妙

无论是平实性说明文,还是文艺性说明文,都需要精准、适切的语言展现事物的真实状态。这一方面,两篇精读类文本起到了极为典型的范例作用,编者将其放置在习作单元中,从课后习题的指向性就能看出,教学需要朝着习作的层面迈进。

太阳之“大、远、热”,众所周知,但究竟到怎样的程度,这便是《太阳》作为说明文应该交代清楚的。为此,作者分别选用了列数字、作对比、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将太阳介绍得通俗、具体而翔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就在学生窄化地认为说明文就是“这种样子”时,《松鼠》的及时出现,丰富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感知,教师可以着力引导学生将之与《太阳》进行对比,感受说明文不同的语言特点,感知文艺性说明文的生动形象,并洞察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

通过对精读类范文的学习,学生不仅深入地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同时感知了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秘妙,这就为后续进行说明文的初次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读批注,感知习作例文的表达方法

习作例文与精读文本最大的区别在于,习作例文是从学生现有的习作能力出发,精心选择贴近学生写作需求的同类型范文,旨在帮助学生提供最实用的写作范例。

这个单元中的习作例文分别是《风向袋的制作》和《鲸》,编者设置了批注,为学生自主性阅读、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提供了支撑。习作单元的例文设置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精读类文本之后习得方法,趁势而下,进行有重点的片段练习,运用例文的方式引路,最后进行习作训练。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敏锐地把握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引导学生发现例文表达的特点,解读编者所指向的写作方向。比如《风向袋的制作》这篇例文的课后思考题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将风向袋的制作课程说明清楚的”,教师就可以相机结合旁边的批注,点拨学生关注说明方法,感知作者的写作策略。

如此利用习作例文,有助于学生细读课文内容,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并将原本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用四两拨千斤的写法,让自己写出来的习作直观化、形象化、通俗化。

所以,习作单元中,无论是精读类文本也好,还是习作例文也好,都是学生进行单元习作训练的重要范例。教師要善于把握这些文本的示范性教学价值,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学会将事物的原貌和特点介绍清楚。

二、身体力行,积累写作的丰富素材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积累相对缺乏,对说明文的习作往往会望而生畏。因此,教师要在习作单元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认知性积累。

(一)引入生活之源,重组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源头的浸润,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根本。”对习作而言,生活更是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观察、调查、记录和走访,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编者在这个单元习作中提供了一张表格,所罗列的事物绝大部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在每一种类别中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提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但不能局限于这些资源,而要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生活,帮助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地接触事物,并进行多维观察、深入思考、积极分析,不仅了解事物,更把握好资料收集的过程,积极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方法学习、思维感知,都是以教材文本为蓝本,但对于写作素材的选择、写作对象的确立,却没有始终局限在教材中,而是飞向了广阔的生活,这就为实实在在的练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参与,转化资源

素材积累了,但究竟该怎样用呢?其实,很多学生仍旧是捉襟见肘的,这就需要教师搭建切切实实的实践演练平台。比如“初试身手”的教学中,编者所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非常有创意:尝试将散文诗《白鹭》中描写白鹭的第2到第5自然段的内容,改写成为说明性的文字,必要时可以查找白鹭的相关资料。很多学生在掌握了白鹭的资料之后,就模仿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将白鹭与其他动物进行对比,有的学生列了数字、打了比方,还有的学生为了凸显语言表达的精准,大胆地运用了“差不多”“左右”等词语。

如何将现有的资料,变成展现事物特点的有效素材,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将散文改写成为说明文,学生积累的资源就不再是机械生硬的存在,而成了能够表达中心的有效因子。这种基于学生实践参与的训练,就能将学生思维更好地引入写作的思维体系之中,最终将积累的资源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梳理思维,构建表达的整体框架

学生虽然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由于认知能力的缺乏,无法将素材进行统整性的重组和思考,导致表达过程中总是会出现随心所欲的现象。为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梳理、遴选、归类,在动笔之前建构表达的基本框架。

(一)依托文本范例,习得构思方法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不仅包括了文本外显出来的语言,清晰而精妙的结构也包含其中。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学会对文本的表达思路进行解构和再现。以《鲸》为例,紧扣“鲸的特点”这一表达中心,梳理出作者的文本布局:样子、种类、生活习性。其中,第二自然段概括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认真阅读,借助于鲸的变化过程,梳理出鲸先后生活在陆地、浅海、深海中,继而提炼出“进化”的内容,继而感知每一个部分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完成表格填写,将学生内在所获取的认知,以直观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除了对文本进行整体性把握之外,对于其中重点的语段,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性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松鼠》一文中描写外形的语段,就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创作顺序进行梳理:作者先从整体上写出松鼠的漂亮和美观,然后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等不同的部位展开描写,形成先总后分、从上至下、从整体到局部的结构顺序。这种说明表达的顺序,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思维下的导图来呈现。

就这样,通过反复的导图绘制,学生不仅高效解构了文本的框架结构,同时也对文章的布局谋篇有了深入地感知与了解,为自身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基点。

(二)明确适切方法,自主绘制导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从生活中选择一件事物,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和维度来介绍,并将自己了解和收集而来的素材进行整理,选择最适合的说明方法,形成表达的提纲。

比如介绍“菊花”时,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对菊花进行了自主性的持续观察,同时收集了关于荷花的大量资源,最后将介绍的维度归纳为五个方面:外形特点、具体种类、生长环境、花期生命、主要作用。在具体内容和选用的写作方法中,着力以作对比来展现花瓣形状和色彩的鲜明特点,以举例子的方式介绍3000多种中最为典型的几类,以有顺序地描写来凸显生长环境的日照、耐旱等特点……

这样形成的提纲整合了学生觀察、资料收集、统整和构思的整体效果,不仅明晰了这篇习作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更帮助学生理清了表达的基本思路。

纵观整个板块中的两个环节,教师先以教材课文为蓝本,与学生共同绘制,随后学生自主性独立运用,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利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思维到自主创作思维的转变,训练了学生表达思维的有序性、深入性和细致性。这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篇章结构训练的要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习作教学不是单兵作战,教师不可人为地将习作与阅读割裂开来,而应该以单元整体为立足点,充分开掘单元资源,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助力。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制造业为何不赚钱(六)身体力行,新型服务模式之融资租赁
探析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教师身体力行对初中政治教学效果的影响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再强党性
人人都来弯弯腰
健身秀:囧并时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