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涯教育须确立四种思维

2021-07-27王怀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思维方式小学

王怀伟

摘 要 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观形成与启蒙的重要阶段,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小学在開展生涯教育过程中须确立四种思维:确立人本思维,全程生涯教育,落实“整体育人”;确立大众思维,全员生涯教育,形成“底部力量”;确立场景思维,全息生涯教育,建构“立体课程”;确立关系思维,全面生涯教育,打通“多方协同”。

关键词 小学 生涯教育 思维方式

生涯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不仅是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人生充满了幻想与期待的阶段,还是对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进行觉察的阶段。在推进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要根据当前小学生涯教育的实际,确立四种思维,引导学生的校园生活过得“有价值”。

一、确立人本思维,全程生涯教育,落实“整体育人”

生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教育,因此必须确立人本思维,全程进行生涯教育,落实“整体育人”[1]。全程生涯教育包括“全过程”和“全课程”两个方面的含义[2]。

“全过程”生涯教育按照“自我认知觉察—自我个人管理—职业生涯探索”的内容递进体系,从人本思维的角度,体现年龄和认知的层级,进行全覆盖[3]。1-2年级着重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察觉,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做“自我认识的小主人”;3~4年级着重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生活和学习管理,做“生活学习的小当家”;5~6年级着重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进行生涯品格培养,将生涯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做“职业了解的小达人”。

全程生涯教育的“全课程”,则是指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课程都应该浸入式地开展生涯教育。开学第一堂课中,可把生涯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起来,学科教师设计并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生涯指导教育课。语文老师以“阅读让世界变得熠熠生辉”为开学第一堂课,带领孩子走进奇妙的阅读世界,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内驱力打下良好基础;数学老师以“起床后的学问”为开学第一堂课,培养学生进行时间管理,以持续提升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为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体育老师以“有一种不放弃叫体育精神”为开学第一课,把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融进体育学科。还有其他学科,都各自蕴涵着独有的学科文化和生涯教育元素。

二、确立大众思维,全员生涯教育,形成“底部力量”

大众思维强调的是发挥“多”和“底部”的力量。只有确立大众思维,全员行动起来,形成底部力量,才能让生涯教育事半功倍。

生涯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学校校长一个人的事情,更需要全校教师的积极努力辐射到每一位教师。学校在实施生涯教育时,不仅需要校长的个人领导力,还需要培育和提升每一位教师的领导力,在确立大众思维的基础上,“地毯式”开展全员生涯教育,让全员能自主提供“动力”,形成“底部力量”,坐稳地基。所以,构建一支由校长负责,副校长牵头,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教研组、年级组广泛参与,外聘专家为指导顾问的组织团队相当重要。

在小学,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管理的灵魂人物,是学生的“全方位人生启蒙导师”。班主任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评价观等,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向。当学生有梦想的时候,班主任以心理学上界定的“有意义的目标、路径意识和动力意识”三个方面,帮助他们寻求实现梦想的路径。虽然班主任的力量很重要,可基于大众思维的角度,在全员生涯教育中这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各学科老师以及其他人员加以辅助。其他人员,包括校医、保安和保洁人员等学校编外人员,都能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三、确立场景思维,全息生涯教育,构建“立体课程”

关注场景,建构场景与运用场景进行创新实践,进而达成理想目标,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场景思维”。场景思维强调儿童的双重身份,即场景学习的参与者与建构者。场景思维志在将儿童置于学校的中央,力求实现引导儿童从生活走向课程。

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喜欢“真实的、有用的、有趣的、有体验”的生涯教育。基于此,学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各学校开发的生涯课程,再挖掘学生的“主体需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涯校本课程。可从“专题教育类—学科渗透类—主题实践类”三大领域出发,根据“主体需求”,把整个课程置于场景思维中,让从课程发射的衍射光能够被重现,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此课程,其显示的“像”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生涯教育的课程构建一定是立体的、全息的。

“专题教育类”主要是指“生涯发展课”和“生涯故事课”。课程中,提出主题“你想参与班干部竞选吗,为什么?讲讲你的故事”,营造真实的竞选氛围和故事氛围,此举力求引导儿童在场景思维中不断地思考、筛选与磨合,从中有所启发,把整个过程串联起来,用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打动别人,讲好自己的生涯故事,激发自我价值认同。“学科渗透类”主要是指在各学科教学中不强调学习要求与学习压力,把学习这门学科的价值、乐趣以及与之相关的未来职业角色等渗进学科,用发展的视角引领学生成长。“主题实践类”主要是指跨学科研学活动,依托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置身社会真实场景,根据主体需求,进行相关职业了解和体验式实践。

四、确立关系思维,全面生涯教育,打通“多方协同”

关系思维主要是指事物之间无形关系的存在。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只有密切联系,才能立足并深化基础。

生涯发展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与外界建立各种关系,必须从动态和生成的角度去调整方向,以此确立关系思维,善用关系资本,这种关系资本即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关系,打通这些“多方协同”,全面进行生涯教育。

学校协同,主要指除了自身学校的生涯教育,还可联合兄弟学校,和对口的中学以及本地的高中,贯通整个生涯教育。家庭协同,是指借助家长力量,开展“家长生涯讲坛”专题讲座活动,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职业,知道该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品质,增强生涯教育的感染效应。社会协同,则是指学生的生涯体验需要结合社会行业,在实践中深化对职业的认知与了解,将社会环境和个人爱好相结合,树立理想目标,明确学习动机,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基。

参考文献

[1] 鲁兴树.学校治理要确立五种思维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20(08):27-31.

[2] 张海霞,王红丽.有故事的初中生涯教育——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生涯教育实践创新[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32-33.

[3] 王秋芳.小学生涯教育应发挥“四个效应”[J].教学与管理,2020(29):10-1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思维方式小学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