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新时代“灌输”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21-07-27尤志成

科技资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灌输实践应用思政课

尤志成

摘  要:“灌输”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有其合理性,但“灌输”法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種种误读,“灌输”法的应用举步维艰。破除误读,新时代“灌输”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可以从“注重‘情感性,化‘枯燥育人为‘活泼育人;注重‘灵活性,化‘粗放育人为‘精准育人;注重‘启发性,化‘被动育人为‘主动育人”等方面来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  思政课  灌输法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168-05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stilling"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YOU Zhiche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Province, 230032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doctrin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has its rationality, but it shows various misunderstandings in practical practi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doctrination" method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mis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doctrination"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can focus on "emotion" and turn "boring" education into "lively"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flexibility"and turn"extensive"education into" precise"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enlightening "and turn" passive" education into" ac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stilling method; Practical application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重提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灌输性”,给予“灌输”法在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了充分肯定。

1  “灌输”法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完整提出者应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指出,工人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列宁所谓的从“外面”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工人群众,主要是指要跳出经济斗争的简单认知,从政治斗争的高度看待问题,“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3],这样让工人阶级对“灌输”的思想进行认知、理解、把握,形成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在“灌输”的具体实践上,列宁又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然后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并帮助工人领会它”[4]。因此,列宁认为的“灌输”不是“强灌”,它是一种把外在先进思想理论输入工人群众大脑中,引导工人群众自觉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灌输”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

“灌输”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宜性,在于看到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飞跃的过程,需要从外在对思想进行“灌输”。正如列宁所说:“‘自发的成分实质上正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5]。”而通过教育的“灌输”启蒙,不断唤醒主体的这种自我认识意识是“自觉”意识形成的关键。列宁也曾就使用一定方式唤醒工人群众的“自觉”意识论述道:“方法是提高工人的阶级自觉,促使他们组织起来,指出斗争的任务和目的”[4]。其含义是指要采用“灌输”方法让民众自觉斗争意识体现。

2  “输灌”法的现实误读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关于“灌输”法“过时论”“否定论”“无用论”等甚嚣尘上,其实这些现象都包含有着对“灌输”法的误读。“灌输”论的现实误读表现主要为:把“灌输”误读为“填鸭式强灌”“照本宣科式漫灌”和“教条式填灌”。

提到“灌输”,很多人认为“灌”就是把理论知识“强灌”于对方,就像喂食小动物,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强灌”。如学者欧阳文珍在《品德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灌输式德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是因材施教,而是从社会或者权威需要的角度去选择德育的内容[6]。”其实“灌输”法不是所谓的“强灌”,它是不主张忽视对方情况而一味把理论知识强加于对方的做法,如在恩格斯看来,灌输要考虑对方情况,也要注意灌输内容和时机的,恩格斯曾说:“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从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乱现象变本加厉[7]。”另外,看重主体“能动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要求,也更能反映出它不是“强灌”,列宁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也就是从这一阶层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的,他们把这个学说传授给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去[2]。”因此,灌输应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正如英国学者科普利所说:“……关于灌输的解释倾向,是将其强调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8]。”

还有,把“灌输”当作就是原封不动地把知识单向“输送”出去,不考虑对方情况,这种认识就是把“灌輸”法简单理解为“照本宣科”式的“漫灌”。在一定意义上,“漫灌”是一种“粗放型”教育,它不仅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难以引起受教育者思想的认同,更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放之任之”的形式化。其实,“灌输”法是讲究“精灌”的,也就是要精准理解理论内涵、精准了解受教育者、采取精准方式来进行传输理论。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就指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去认识问题、去观察问题,工人群众才能吸取阶级政治意识[9]。”列宁的意思很清楚,也就是在给工人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意识时,除了要注重“从外面灌输”外,更要看到不能“照本宣科”来“漫灌”,要根据工人群众的特点,采取方式让工人群众深刻透彻理解政治理论的内涵和掌握理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灌输”的理论被工人群众自觉吸纳和接收。

再有,思想政治理论是主观意识对现实实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以一种“形上”状态呈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在被“传播”“传输”和被用来“教化”他人时,尤其是提到通过“灌输”法进行“传输”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就是把理论的“条条框框”“填注”到他人的“脑海”,“灌输”法有种“教条式填灌”的误读现象存在。其实,马克思主义对“教条式”解决问题一直是反对的,如恩格斯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采用的方法上,就严厉批判过“教条式”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毛泽东也曾对“教条主义”进行过批判,他说:“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13]。”当然,列宁是“灌输”论的主张者,他对“灌输”论的认识更具代表性,他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既能以非常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并且把这两方面卓越地结合起来[12]。”此处,列宁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发展”品性,更多透露出马克思主义在“灌输”教育工人群众时具有反对“教条化”的理论主张。

3  “灌输”法在当下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输灌”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具有合理性,但实践中应针对现实的“误读”逐一进行破解,才能使“输灌”法很好地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

3.1 注重“情感性”,化“枯燥”育人为“活泼”育人

思想理论常被认为是“枯燥”“去色彩化”的,这也是“灌输”法应用到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常被认为是“强灌”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政课教学运用“灌输”法应注重“情感”的倾注,使“灌进”的是“富有生动情感化的理论”,学生对思想理论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积极接受而“输入”理论,从而化“枯燥”育人为“活泼”育人。

3.1.1 寓情于理论

去除思想理论常常给人枯燥的、高高在上的“表象”,思政课教师在对理论讲授时,可以通过采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阐释理论的深刻内涵,以现实案例、生活事实、甚至个人体悟作佐证讲解理论,使思想理论化为现实实际,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让学生甚至可以“触碰”到理论内涵,这样学生就会认为“高大上”的理论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就是用来指导解决自我实际问题的。

3.1.2 寓情于课堂

思政课课堂常给人“昏昏欲睡”、难以提振学生精神之嫌,课堂成了“强灌”理论的地方。因此,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寓情于课堂,使课堂成为“激情燃烧的地方”,改变“强灌”理论的现状。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论述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因此,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要有激情,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声情并茂,激情寓于说理之中,教师的情感还应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变换,师生真情涌动,教师努力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主动去思考思想理论的内涵所在。

3.1.3 寓情于生活

很多情况下,学生是在课外生活场域来获取知识的。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抓住课外生活场域,以此为“接入口”,寓情于生活,学会做学生的生活导师,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所授思想理论知识“灌输”进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育人”之功不但在课堂上,更在课外,抓住课外场域就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外要多去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走访他们的寝室、家庭,甚至是和他们一起走向运动场,以朋辈关系和他们“聊聊天、叙叙话”,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疑、所惑、所忧。

3.2 注重“灵活性”,化“粗放”育人为“精准”育人

思政理论课程具有特殊性,有些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来“漫灌”思想理论知识,这种“粗放式”教育很难使“输灌”的思想理论知识起到育人作用。因此,思政课采用“灌输”法教学,应注重“灵活性”,做到“因材施教”,化“粗放”育人为“精准”育人。

3.2.1 灵活甄选授课内容

思政课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的现象。“灌输”法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精心梳理、甄选和加工,这样“灌输”给学生的是“营养水”,而不是“白开水”,学生才愿意接受。“输灌”法具体应用就是教师根据培养阶段性目标,用心梳理出课程体系的重难点,可以变化教材内容顺序,以知识模块形式呈现,然后根据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况,主要精准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内容重新“加工”,呈现为符合实际教学的要求,而不是无目的、无目标地“漫灌”知识体系。

3.2.2 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思政课教学更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输灌”理论知识。“灌输”法其实是一套教学理念,它也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理论传播问题。思政课灵活采用“输灌”法教学体现在施教方式的多样化,主要是要求在课堂上施教者要考虑加工教材内容,变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话语,把理论知识重难点结合现实境况呈现出来,重点考虑如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和思考。如可以采用鲜活的案例、情境模拟、角色训练等方式,变学生为主体,潜移默化地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使理论知识在学生心中发生自然的内化“反应”。

3.2.3 灵活对待学生的差异性

当前,学生由于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不同,或者受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的影响,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需要“灌输”思想政治理论时要考虑的,也就是常说的施教时要“因材施教”,否则,“灌输”就会变成“漫灌”。因此,“灌输”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灵活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就是施教者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性,考虑到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层次、知识结构、业已形成的思想品格等的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所缺、所需、所求,“精准对位”,“灌输”给他们恰如其分的理论知识“养分”。

3.3 注重“启发性”,化“被动”育人为“主动”育人

“灌输”法不是机械式、教条式的“填灌”,“灌输”法是注重“启发性”的,“灌中有启”,正如学者王方所说,“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启发性是灌输性的应有之义[13]。”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输灌”法要注重启发性,是指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将灌输之理以分析问题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3],这样可以化“被动”育人為“主动”育人。

3.3.1 “灌输”内容具有启发性

青年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受知识结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复杂的思想政治理论往往会停留在表象的理解上,对理论内涵的深刻性很难通过简单机械的“灌输”来完成。这就需要施教者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启发的方式,在理论传授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启发式在思政课教学中最实用的方式就是采用“问题”法,施教者可以将理论知识点梳理出来,以“问题”方式呈现,“问题始终作为媒介架起了灌输之理与启发之术之间的桥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了问题意识和逻辑魅力[14]。”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就会茅塞顿开,增强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从而实现升华“灌输”的目的。

3.3.2 “灌输”过程贯穿启发性

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精心引导和启发”,把理论知识教育“灌(贯)”穿到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中去,还要以情感倾入,“春风化雨”般把“立德树人”目标贯通于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中。当然还应看到,施教者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属于“他律”性的,“他律实际上就是强调灌输性,自律是他律内化的结果[15]。”也就是说,施教者在“灌输”理论时,一定要有“启发”式引导,学生在接受理论时才能会从“他律”走向“自律”境况。更要看到,思政课在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发展中不会按照施教者意图机械发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同样要求施教者要把“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有机结合,采用“以理服人的理论式灌输、以情感人的情感式灌输、实事求是的案例式灌输及通俗易懂的白话式灌输”[16]等方式,遵循学生思想意识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主动自我提升。

3.3.3 “灌输”方式具有启发性

思政课教学现在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和现实实际脱节”的情况,因此,施教者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时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进行,多采取“启发”式方法,让学生回归到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去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自我需要与现实发展要求准确对接。体验式教学是行之有效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亲身经历生成情感、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17]。体验式教育是指看到了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过程中,学生没有走向社会实践,不可能对实践有过多的理性认知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社会实践场景的模拟,设计出“实践困境”,让学生扮演实践者,在理论教学之后的用所学理论亲自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理论知识,让理论知识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7.

[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4] 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0,322.

[5] 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2.

[6] 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0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6.

[8] Terence Copley,Indoctrination,Education and God.The Struggle for the Mind[M].London: Ash-ford Colour Press,2005:5.

[9]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8.

[12]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

[13] 王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22.

[14] 于瑾,胡晓红.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9(9):85.

[15] 燕连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R/OL].(2019-11-29).https://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9-11/29/content_75460272.htm.

[16] 白蓉.高校思政理论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J].文教资料,2020(5):179-180.

[17] 周月,董振.基于活动理论的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改革与开放,2020(16):86.

猜你喜欢

灌输实践应用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灌输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