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舞蹈类演艺样态与发展建议

2021-07-27苏办

新媒体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苏办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线上舞蹈;演艺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89-03

1 线下舞蹈类演艺发展受阻

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演艺行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以接触式、聚集性线下服务为主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降幅比上年同期下降48.8%,文化传播渠道下降24.4%。由于防疫政策对演出场所上座率的限制,舞蹈类演艺产业的生产方、营销方、消费方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及各省市出台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相关政策,剧场上座率的提升意味着更多观众可以到现场享受艺术盛宴,同时也对后疫情时代的线下演出防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疫情的反复性与境外输入、各地偶发病例防控的突发性,使剧目的排练周期与演出时间变得具有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演员的经济与精力投入,演出的频频取消甚至使很多演员的薪酬无法及时发放,缺少维持生计的来源。此外,剧院现场演出的聚集性和封闭性环境对舞蹈演员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与风险。

对于舞蹈类演艺营销方而言,由于防疫过程中突发性本土感染与输入病例,原本的演出计划将被取消、打乱。推广营销公司与相关票务平台会面对大量观众退票退款的情况,面临巨额的退款业务,许多公司甚至连正常的维持运转都无法保证。在诸多消极影响中,舞蹈院团、演出剧场与推广营销公司所面临最大的风险是资金链中断的困境。即使剧场开放线下演出逐渐恢复,上座率的政策性管控也使得演出成本无法全部回收,而日常开销支出依旧巨大,即使采取线上演出的模式,也无法长久性地解决疫情所加剧的“成本疾病”问题。线上演艺不应仅仅是对于剧院、院团的一种止损模式,探索线上舞蹈类演艺形式,利用好线上模式的传播效果,思考线上与线下二者之间关系和发展策略,已然是舞蹈行业与相关学者亟需关注的问题。

2 线下与线上舞蹈类演艺特点

2.1 线下舞蹈类演艺:现场性与仪式性

现场观演所带来的感官性震撼与体验,相对于线上而言,是线下舞蹈类演艺所具有的独特之处。随着新媒体、新媒介与现场艺术的结合,影像等各类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实践,在戏剧领域产生了相对于媒介技术的“现场性”概念。“现场性”概念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对新媒介艺术的回应。有学者指出在剧场性中强调“现场性”是一种对于现代感知体验的重新认知,“正如菲利浦·奥斯兰德指出‘只有复制在技术上可行之后,现场性才变得可见,人们对于现场的意识正源自媒介的显形。”[1]。现场观演的最大魅力在于无可替代的、面对面的仪式感及体验感。观众在剧场内观看舞蹈表演时,人眼观看的视线与演员的动作是在同一时空内的,与线上舞蹈表演录像相比,现场的观看是观众自主选择观看对象的结果,而影像是摄影机选择而观众被动接受拍摄对象的过程。观看一场芭蕾舞剧,现场观演所获得的芭蕾舞舞台整体效果是碎片化镜头拍摄无法比拟的。另外镜头拍摄的清晰度也不及现场观演所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在传统剧场内,舞台上舞蹈演员的表演、现场音效、服饰与灯光共同营造出一种集体性观演的仪式感,此时每一位观众的体验是直观的、自我的,没有从媒介中获得、被媒介所改变与建构。

2.2 线上舞蹈类演艺:媒介性与互动性

与线下剧场观演体验不同,线上舞蹈类演艺主要包括:自媒体舞蹈视频、经典剧目视频、舞蹈比赛类综艺、舞蹈晚会直播等多样形式。这些内容大多通过摄像机通过直播或经剪辑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媒介性的物质特征尤为凸显。视听语言的选择对观众观演体验产生影响,在剧院观演观众一般有固定的座位,此时观演是固定且不变的全景视角,而即使是晚会直播,由于导播的选择也会出现演员的近景与特写镜头,一方面观众会直观看到舞蹈演员的面部表情与细节动作,可能会更加直观感受到舞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传递的情感,但另一方面过多特写镜头会使本应完整的舞蹈动作与舞台路线变得中断与碎片化,舞蹈整体效果大打折扣,使观众无法完全沉浸于舞台情绪之中。在此过程中观众会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意识到观看是一种媒介化的体验,不是“我”想看到什么,而是摄像机想让“你”看到什么的过程。而线上舞蹈相对于传统舞台舞蹈表演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它传播过程中的强烈互动性,互动方式更具有直接性,甚至有时互动本身也可以给观者带来一定的娱乐体验,实时弹幕的发展也让这种互动方式更加地具有媒介特性。出于对观众观感的考虑,传统演出场地倾向于将演员所在的舞台设置在观众席之外,一定的现实距离也促进了心理距离的形成,从而拉开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削弱了演出的互动性。加上很多演出场地的“禁止大声喧哗”等噤声以保证演出效果的措施,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仅限于演出后的提问、掌声,或是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这些特点都或多或少地阻礙了观众对演出的即时反馈。而线上演出则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观众可以即时对演出内容进行评价、讨论,演出方也可以及时对观众的意见进行收集和反馈,演出方与观众的交流更加便捷互动增强。

3 线上舞蹈类演艺实践样态

3.1 线上演出

在5G“艺术+”的理念下,立足当前形势及行业现状,考虑到疫情对人们未来阶段生活和艺术观演习惯的影响,一些院团结合国内和国际的实际情况,将“线下”演出转为“线上”,如东方演艺集团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这部作品旨在以中国元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舞步讲好中国故事。演员及编导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并进行中国传统元素与国际其他文化的创新尝试。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文化元素与十二生肖所代表的中国元素有机整合。

除利用新媒体技术收获海外受众,实现有力的国际传播外,各大院团为了维系现有的粉丝观众,避免用户流失,纷纷通过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将“线下”资源“云化”,为各大剧院、艺术团体提供了与全球观众“云上”的亲密交流。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成为疫情期间文化演艺机构保持与观众联系的重要方式。以中央芭蕾舞团为例,截至2021年1月,中央芭蕾舞团与各平台合作,共开展了《过年》《敦煌》《牡丹亭》等9次线上展播,近30次规模较小的各类演出、芭蕾小课堂。传统剧目数字化、传统演出直播化的模式为舞蹈类演艺线上传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网络用户的分享,在疫情防控期间使更多平时不会走进剧场观演的潜在受众开始对舞蹈产生兴趣,对现场观演产生期待,一定程度上为线下现场观演积累了受众基础。通过线上演出的及时反馈,院团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改,给作品创作及后期改良提供更多可能。

3.2 线上竞赛

对于舞蹈行业,疫情不仅使线下剧场演出开启“云”实践探索,线下舞蹈比赛也纷纷以在线视频的形式尝试“云”竞赛的可能。受疫情影响,第七届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改为线上比赛,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举办国际性的线上芭蕾赛事,参赛舞者需提交舞蹈选段视频参赛,赛事评委则采取观看舞蹈视频的方式为选手打分。在国内自媒体行业中,以个人或团体为主体的才艺类自媒体在各大平台上都占有不小的比例。正是由此,众多短视频公司分别在平台推出各类才艺大赛,吸引具有各类才艺的选手线上表演参赛。如快手结合短视频平台优势,开展2020快手舞蹈大赛。采取线上短视频海选、区域赛、总决赛的流程。同时,线上平台的流量扶持和曝光度也为各类舞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巨大舞台。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线下舞蹈赛事,还是风靡短视频平台的线上舞蹈大赛,其根本都在于舞蹈本身的艺术美感与时代价值,线上舞蹈大赛在打破舞蹈赛事边界的同时,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共舞的平台,实现了专业与业余爱好的融合,使更多精彩的舞蹈得以被观众欣赏喜爱,引领了全民舞动的潮流。

3.3 线上教育

近年,线上教育在国内发展迅速,许多机构瞄准市场动向纷纷布局在线教育行业,线上舞蹈教育在此背景下也尝试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早在疫情前,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就已呈崛起之势,一些剧院、院团将艺术教育作为机构价值拓展的重要方式。疫情期间,一些舞蹈机构也迅速转向,以“艺术微课堂”“线上公开课”等形式在线上开讲,中国舞蹈演艺界的众多艺术家、舞蹈家参与其中,没有线下场地的容量限制和上座率限制,线上课堂给了广大舞蹈爱好者更多切磋展示的空间,也提供了更多与名家大师互动学习的机会,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了相关剧院、院团的品牌影响力与社会效益,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另外,一些付费的线上艺术教育课程也在疫情期间上线,学习者在家即可完成学习。这些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舞台艺术领域,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覆盖“少、中、老”多个年龄段,班容量较大,且不受授课地点的限制,诸多“金牌讲师”在线互动,寓教于乐,适应文化消费市场下沉需求,促进高雅艺术普及,丰富大众文化生活[2]。

由于疫情原因,国际各大舞团剧院开始纷纷尝试选择线上举办舞蹈工作坊的方式,部分的收费项目,也能用于弥补一部分资金缺口,为减轻机构的运转压力尽绵薄之力。百老汇舞蹈中心、GAGA、Aakash Odedra公司等机构开展线上舞蹈工作坊课程,项目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舞蹈艺术家与全球舞蹈专业人士教学与分享有关创作、表演的经验。纵观线上舞蹈教育领域,不难发现线上教育机构运营效率更高,由于线上课程形式更为丰富,直播与录播的方式结合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因此提供给舞蹈爱好者更多可供选择的课程。并且线上课程相比于线下教学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对动作进行分解,即使直播课上没有及时学会,课下也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讲解更加详细。一对多、交互式的线上教学方式也使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没有舞蹈教室具体空间的局限,因此线上舞蹈课程的费用也较为低廉。

4 线上舞蹈类演艺发展建议

如前所述,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大剧院、院团纷纷采取线上舞蹈演艺的形式以缓解被停滞的线下演出,但剧院、院团对于线上舞蹈实践的重视程度相比于现场演出不足,线下演出的被迫暂停使得各大机构意识到线上布局的重要性,并重新分配工作中心转换工作思路。疫情期间线上舞蹈类演艺实践数量较多,成果颇丰,但“云演出”仍是一种新型模式,还处于萌芽阶段,许多线上舞蹈演出带有公益性质,采取免费观演的形式,尚未形成明显且稳定的收益空间,为更好实现线上演艺事业的发展,下文将从内容和产业两个层面提供 建议。

4.1 内容层:舞蹈作品与技术媒介融合

目前国内线上舞蹈演艺较多还停留于将已有资源数字化与现场演出直播化形式,依托影像媒介融合创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发展线上舞蹈类演艺首先需要在内容层进行创新,影像媒介的特点决定了对象表达的方式,因此需要探索适合通过影像媒介表达的舞蹈作品,重新思考舞蹈与影像媒介之间的关系。舞蹈影像作为一类利用镜头表现舞蹈的艺术实践,以录像的形式凭借数字媒介技术创新了舞蹈艺术的表达语言[3],为线上舞蹈类演艺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舞蹈作品内容与媒介技术的结合,更需要考虑新媒体的媒介性和物质性,新的传播媒介不仅仅是用于传播舞蹈作品,媒介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元素参与到了艺术作品的总体架构中。视听语言与舞蹈创作的融合改变了传统舞蹈表演的时间与空间场域,使舞者肢体表达的场所更加多样与自由。与以往线下剧场表演不同,编导在创作时需要创造性的思考舞者之间、舞者与舞台之间、舞蹈表演与数字化影像的互动关系,需要思考摄影的实时拍摄转播如何展现舞者肢体、舞台空间与舞蹈情绪间的关系,并将这些演出要素在同一时空内最大限度地通过屏幕展现给观演观众。因此,借鉴舞蹈影像的创作思维与表达形式,探索更加契合线上观演与传播的舞蹈类演艺作品表达,依托技术媒介发展带动内容层面创新,是当下线上舞蹈类演艺发展实践的着力之处。

4.2 产业层:线上探索与线下推广配合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培育云演艺业态,推动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加强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支持演艺机构举办线上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政策指导演艺行业需要更加聚焦于数字化发展,思考线上与线下、内容与平台如何更好共赢的问题。

线上演艺对于现有的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探索线上演艺模式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性和可编辑性使得线上平台正版内容的版权问题、原创保护问题随之出现。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版权保护力度,严格执法,对抄袭、侵权等行为严加管控,为线上演艺创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由于现场观演的不可替代性,在演出的线上和线下融合中,主体仍应是线下演出。不可否认的是,从疫情前后演艺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線上播放还是线下演出,都具有其独特的传播魅力和部分局限。这就对文艺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在保留原来的创作思路的同时,针对线上线下演出的不同特点与观演需求,兼顾传统与创新,将线上线下不同演出方式进行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李茜.“现场性”与“媒介化”:媒介时代的剧场[J].文艺理论研究,2020,40(3):162-170.

[2]沈轩.疫情期间演艺业的线上应对策略分析[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2):149-154,160.

[3]袁艺.西方实验性舞蹈影像的艺术行为与审美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1):54-60.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