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竞争、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
——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2021-07-27张昕颖陈雯杰

商业会计 2021年13期
关键词:战略性效应模型

张昕颖 陈雯杰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5)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并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影响地区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逐渐成为创新要素及创新成果最为密集的领域,也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多种专项资金的扶持,取得了较快发展。相较于传统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属于资本、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是政府财政政策制定的重点,政府需要采取各种扶持政策来提高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热情和积极性。作为调控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政府补助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

现有的政府补助力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补助政策是政府介入经济运行的有力工具,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竞争。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脱离市场因素去考虑政府补助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难以保证结论在不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准确性。因此,在研究政府补助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时需兼顾市场竞争因素。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大多从两个单一的维度来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鲜有文献将两者的作用机制联系起来。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市场竞争是增强还是抑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结论可以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一)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为了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各国政府出台了各种补助政策来扶持本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1]。随着数据可获得性的不断提高,关于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但是对于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尚未形成一致结论。

郭玥等(2018)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并提高了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且这种激励效应在成长性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也有学者得到了类似结论[3,4]。宋鹏等(2019)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激励存在区间效应,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政府补助会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但超过区间临界值后,激励效果则会减弱[5]。武咸云等(2016)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同时发现上市时间较长、企业规模较小及资产负债水平较低的企业更能发挥政府补助的激励效应[6]。苏昕等(2019)发现,政府补助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优化政府补助政策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具有重要意义[7]。杨亭亭等(2018)得到类似结论并发现,政府补助不仅促进了企业专利数量的增加,而且提升了专利的质量[8]。还有学者发现,政府补助会向外界传递支持鼓励该行业发展的信号,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外部资源约束,并最终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9,10]。Bojun(2018)发现,政府补助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及创新能力[11]。Zawalinska(2017)得到类似结论并发现,相对于税收优惠,政府补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更为深远[12]。也有学者发现,政府补助并不一定会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带来正面影响[13]。逯东等(2012)发现,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没有有效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其研发创新能力反而被削弱[14],这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行业特征以及企业异质性等都有可能影响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作用[15]。

综上所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企业的投入与创新产出这两个维度来研究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鲜有学者关注政府补助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过程,这使得政府补助的实际激励效果难以得到准确度量。本文基于已有文献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的传导路径,以考察政府补助的作用过程和机理。

(二)市场竞争、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风险。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市场竞争压力是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环境对政府补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企业选择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6]。

“熊彼特效应”认为,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收益会降低,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研发投入和研发风险,因此,企业选择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而“竞争逃离效应”认为,当企业利润随着竞争的加剧而下降时,企业通过研发创新甩开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也就越强烈。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市场竞争、政府补助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孙菁等(2018)发现市场竞争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在适度的区间内,市场竞争会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及其研发创新能力,但当超过临界值后,过度的市场竞争则不利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17]。张杰等(2014)发现竞争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研发活动,且竞争与创新还存在确定性“倒U型”关系。市场竞争会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由于政府补助会作用于企业的利润,因此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会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18]。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竞争逃离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竞争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稳健的促进作用[18]。然而学术界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即认为市场竞争与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竞争导向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强于政府政策导向,且市场-政策导向联合均衡有利于促进创新绩效,而市场-政策匹配不均衡则会阻碍创新绩效的提高[19],市场竞争程度对民营企业的创新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20]。康志勇等(2018)认为市场竞争会抑制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的促进效应,对行业中技术领先的大型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1]。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认同市场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显著影响,但有关市场竞争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机理并未形成统一结论。作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市场竞争与政府补助如何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这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各种研发风险以及创新失败的可能,且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会导致企业无法获得研发创新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在专利产权等制度的保护下,尽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获得创新收益,但竞争者可能在不承担研发风险的情况下模仿甚至使用创新者的研发成果,这会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而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创新所特有的风险高、周期长及转化成本高等特点考验着企业的资金流和风险承担能力[21],研发投资和企业规模都会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出。因此,企业的研发创新往往面临着投资不足和市场失灵等问题[22]。

政府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力量。作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有力手段之一,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能够降低企业的研发创新成本,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同时增加企业的研发创新收益,引导企业进行研发创新[23-25]。政府补助能够弥补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由于技术外溢所遭受的部分损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政府补助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即政府补助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所需的研发资金,而且还能向外界传递利好信号,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提高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6,27]。政府补助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研发成本,从而给企业带来消极影响。在政府补助的激励下,企业会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创新,当研发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即便政府不再增加激励,此时企业也会继续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研发创新[28],但是当政府补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扩大补助规模将不再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此外,政府过度干预会导致企业出现过度投资行为,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29]。

综上所述,本文预判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政府补助的力度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该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当政府补助力度在合理区间时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反之会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倒U型关系,即当政府补助程度较低时,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正相关;当政府补助程度较高时,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负相关。

(二)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

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政府补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脱离市场竞争条件去考虑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其结论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将市场竞争纳入“政府补助-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关系模型,研究市场竞争与政府补助是否存在替代效应。

政府补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逻辑在于政府通过让渡资金帮助企业克服创新的外部性,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促使企业积极地进行研发创新。基于现有文献,“熊彼特效应”和“竞争逃离效应”都是通过预期利润来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由于政府补助会影响企业的预期利润,补助政策的效果自然会受到“熊彼特效应”和“竞争逃离效应”的影响。针对学术界关于“熊彼特效应”与“竞争逃离效应”的争议,这两种效应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发生转化,这也是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观点的理论来源。在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内总体竞争程度较低,创新带来的利润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表现出“竞争逃离效应”。在产业发展后期,创新收益减少,企业会减少研发投入,表现出“熊彼特效应”[30]。

当市场竞争激烈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时,决策者往往会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31],即减少技术创新投入,避免冒险行为[32]。当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储备现金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风险[33]。虽然增加研发投入也是企业逃离竞争的战略,但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持续地投入研发资金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困境[34]。企业处于“穷困状态”不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35]。政府补助直接作用于企业利润,企业的利润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企业选择周期长、投入大且风险高的研发项目,进行创新的意愿可能会降低,政府补助向技术创新产出转化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从创新成果来看,市场竞争与政府补助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市场竞争会削弱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当政府补助-技术创新产出正相关时,市场竞争会削弱这种正相关关系;当政府补助-技术创新产出负相关时,市场竞争会抑制这种负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①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SMAR数据库,其中专利申请数据来自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我国证监会尚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本文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17年1月3日发布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指数(新兴综指),选取了1 238个样本。考虑到《决定》发布于2010年,同时为了兼顾数据的平稳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为2010—2018年,剔除ST、PT公司,剔除主营业务为金融类的公司以及息税前利润、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为负的公司,并剔除回归的相关控制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总计获得3 106个有效观测值。本文对所有的连续变量都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界定与衡量

技术创新产出(LnPA):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专利是目前能够搜集利用到的较好的度量指标。本文使用专利申请量的自然对数作为主要被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投入(RDI):本文采用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代理变量。

政府补助(Sub):本文采用政府补助总额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作为代理变量,用以消除企业规模体量的影响。

市场竞争(PMC):本文采用企业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市场竞争的代理变量。该值越大,表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这一设定的前提假设是,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愿意投资销售。

关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控制变量,参考已有文献,本文选取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比例、公司治理效率、企业年龄、股权性质及资本密集度作为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年度和行业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变量定义见下页表1。

表1 主要变量界定

(三)模型构建

上文陈述了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以下分别构建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用以研究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集合,i、t分别代表企业个体和时间(年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Subi,t是指t年度i企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年初数据。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lnSize)、盈利能力(Roa)、成长性(Gro)、资产负债率(Lev)、现金流比例(Cflat)、资产密集度(Cap)和企业年龄(Age),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产出以专利申请为主,LnP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6.977,平均值为2.982,中位数为2.996,说明不同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样本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较少且没有实质性创新。技术创新投入以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进行衡量,最大值为0.315,最小值趋近于0,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61和0.045,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存在较大差异。政府补助以政府补助金额与企业总资产之比来衡量,最大值为0.038,最小值趋近于0,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07和0.005,反映了样本企业所获得政府补助的差异较大。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文对主要研究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LnPA与技术创新投入RDI的相关系数为-0.076,表明技术创新产出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技术创新产出与政府补助Sub的相关系数为0.091,表明政府补助识别变量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上述相关关系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初步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也为接下来的假设检验提供了初步证据。

表3 相关性分析

(二)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1.估计方法。本文各模型的豪斯曼检验均在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明本文选择的固定效应模型要比随机效应模型更为有效。同时需要考察研究数据是否存在异方差,通过怀特检验和BP检验发现存在异方差。根据陈强(2014)的研究[36],在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下,通过2SLS和“Durbin-Wu-Hausman”(DWH)检验内生性,参考连玉君(2008)的研究[37],选取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为工具变量进行DWH检验。结果发现p>0,接受“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变量”的原假设,说明研究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不影响估计效果。基于以上检验,本文最终选择FGLS进行回归分析,FGLS在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较为稳健和有效的统计结果。

2.回归结果分析。通过线性模型与倒U型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模型1中,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表现为显著正相关(β1Sub=0.155,p<0.01);在模型3中,二次曲线表现为政府补助一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1Sub=0.408,p<0.01),而其平方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4Sub2=-0.271,p<0.01),总体呈现开口向下的倒U型关系。根据这一发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战略性新兴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与其技术创新产出之间表现为一种在政府补助“较低”时呈正相关、“较高”时呈负相关的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从模型3和模型4中政府补助平方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0.271,p<0.01;β=-0.218,p<0.01)均能够得到支持,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1。第二,战略性新兴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与其技术创新产出之间总体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关系,该结论可从模型1—模型4中Sub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1Sub=0.155,p<0.01;β1Sub=0.197,p<0.01;β1Sub=0.408,p<0.01;β1Sub=0.400,p<0.01)得到验证。以上结果说明,政府补助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的假设得到了支持,但是在本文样本区间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助对其技术创新产出发挥着积极作用。

模型2和模型4检验了市场竞争对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线性模型3中,市场竞争对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抑制作用(β2=-0.042,p<0.1),这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相吻合[1],交互项“PMC×Sub”的回归系数显著(β3=-0.070,p<0.05)。在非线性模型4中,交互项“PMC×Sub”和“PMC×Sub2”分别为负数(β3=-0.054,p>0.1)和正数(β5=0.170,p<0.1),这说明在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倒U型关系中,随着政府补助力度的加大,倒U型曲线趋于平缓,表现为市场竞争会削弱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当政府补助-技术创新产出正相关时,市场竞争减弱了这种正相关关系;当政府补助-技术创新产出负相关时,市场竞争抑制了这种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政府补助、市场竞争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三)市场竞争调节效应的传导路径

表5验证了市场竞争调节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关系的传导路径,线性模型(M1)和(M3)表示上述线性影响的传导路径,而非线性模型(M2)和(M4)表示上述非线性影响的传导路径。

表5 市场竞争条件下调节效应的传导路径

在线性模型(M1)中,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1=0.271,p<0.01);而在模型(M3)中,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49,p<0.01)。与此同时,在模型(M3)中,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1=0.179,p<0.01)。由此可以推断,技术创新投入在政府补助影响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由于模型(M3)中政府补助与市场竞争交互项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β3=-0.063,p<0.05),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研发投入中介了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市场竞争通过影响企业研发投入,间接影响了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非线性模型(M2)中,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中,政府补助二次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4=-0.156,p<0.05),而其一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1=0.409,p<0.01);在非线性模型(M4)中,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49,p<0.01)。可以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在政府补助影响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在模型(M4)中,政府补助的平方与市场竞争的交互项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β5=0.142,p<0.1)。由此可以推断,企业研发投入中介了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也就是说市场竞争通过影响企业研发投入间接影响了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

(四)稳健性检验

为考察以上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发明专利申请数的自然对数重新测量了技术创新产出,并考察了前导一期的技术创新产出专利申请量作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其系数估计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六、结论

本文从市场竞争、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入手,讨论了在不同市场竞争水平下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借助2010—2018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政府补助程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技术研发活动、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产出都存在非线性影响。这种非线性影响具体表现为一种“倒U型”关系,即当政府补助程度较低时,政府补助会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但当政府补助程度较高并超过临界值时,政府补助将不再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样本区间内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所享受的政府补助对其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作用,但随着政府补助程度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

第二,市场竞争对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在政府补助与技术创新产出正相关的“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市场竞争削弱了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政府补助和技术创新产出负相关的“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市场竞争抑制了这种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市场竞争具有双面性,既能与一定水平的政府补助形成替代效应,又能缓解“过度帮扶”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与市场竞争紧密相关。换一个角度来说,政府补助能够缓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不足的问题,此时政府补助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调节手段。

猜你喜欢

战略性效应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死海效应
模型小览(二)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偶像效应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