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问—导”三步渐进法在大班教学中的探索
2021-07-27梁彩霞
梁彩霞
大班幼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以往统一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课程改革理论和自身教学实践,摸索出了“激—问—导”三步渐进教学法,即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教学,用“小步距”的方式层层加深、环环相扣,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激——利用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活动中,我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首位,在开始部分创境激趣、以趣激学。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仍处于优势地位。教学中,我注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来创设情境,借境悟理,自主学习。如在绘画“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中华汽车展”环境,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幼儿对汽车的认识和理解很到位,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
(二)开展游戏,创设表演情境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我经常采取游戏法,通过创设让幼儿表演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歌曲《小树叶》时,我创设游戏情境:先让一名幼儿当“树妈妈”,其他幼儿戴上小树叶的头饰依偎在树妈妈身边当“小树叶”。当唱到“小树叶离开了妈妈”时,幼儿做出被风吹走的动作离开“树干”,也可自由地“飘落”在地上。这种游戏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使孩子身临其境,深受幼儿的欢迎。
二、问——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启智,拓展幼儿自主学习的途径
问题是幼儿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式的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一)提问注重启发性
以前我只注重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忽视了幼儿思维的发散。如故事教学中的提问“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看似开放,但每次的形式、内容、程序几乎一样,很难激起幼儿思考的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设计提问时更加注重启发性,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提供讨论与想象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如同样讲故事《曹冲称象》,我会这样设计:“曹冲称象时为什么要用石头呢?”“我们可以用哪些东西代替石头?”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思维更加活跃。
(二)提问注重层次性
实践证明,通过多样化的提问变通教材,更易激起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授故事《小河马有用处》时,设计提问时既有对图片进行观察的浅层次提问(图片上有什么),也有通过比较、想象、评价等方法进行加工的高层次问题(这张图片应安排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既有聚合性的问题(小动物们给了河马什么样的帮助),又有发散性的问题(小河马还有什么优点)等等。多样性的分层次提问,吸引着每位幼儿主动地去讲述。
三、导——借助有效策略,启发点拨,推进幼儿自主学习的进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将“导”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始终,利用多种策略启发点拨,拓展孩子的思维,引导幼儿在亲历发现过程中更加自主地学习。
(一)抓住时机,及时引导,支持幼儿的想法
在活动中,幼儿有时偏离了教学思路而产生一些天真的想法、奇妙的假设,有时会和同伴之间因为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在这种情况下,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去发现。如在儿歌《谁的耳朵》教学中,我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忽然一幼儿提出来:“老师,我想用公鸡编,可是它有耳朵吗?”这一问激起幼儿的争论,我立刻抓住时机,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有的幼儿在动物饲养角观察公鸡,有的回家上网查询,有的到菜市场去问卖鸡的人……当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找到答案时,非常高兴。可见,顺应幼儿的需求,支持他们大胆质疑和实践,更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材料,因势诱导,提升幼儿的经验
材料,是教师支持和推进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我在指导幼儿活动中,努力寻找幼儿兴趣的生成点,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导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产生思考,提升经验。如在“小灯泡是怎样亮的”活动中,提供大頭针、小木块、粉笔头、毛线、钉子、塑料管等多种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产生疑问“什么可使小灯泡亮起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在区角活动中,我不仅投放了数学操作材料、语言图片、动物头饰、音乐磁带等材料,还与幼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创设材料超市,诱导幼儿将材料多样组合排列,为其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