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生长”语文课堂的构建

2021-07-27周燕军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0期
关键词:构建语文课堂生长

周燕军

摘 要:“生长”语文课堂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语文素养动态累积生成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不断重组与建构的过程,学生思维生长的天性不断被唤醒、激发,最终获得语文领域满足自身成长的力量,从其存在的主客体关系而言,教师“助长”的同时也是发展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生长”;语文课堂;构建

当前,“人(学生)的回归”的教学与“生长理论”不谋而合。它的主体指向学生,过程指向自主,目标指向“生长”,已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生长”语文课堂该如何构建呢?

一、把握学情,是课堂“生长”的起点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自我的需求和发展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把握学情,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动物笑谈》一课时,七年级学生对动物体裁的文章兴趣极大,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培养学生概括和赏析文章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学生的爱心,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从我做起。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速读法、合作探究法。但如果没有之前的阅读基础,如同刚入门的体操爱好者,虽然记熟了一整套的动作要领,却完全无法深入探究。

二、聯系生活,是课堂“生长”的原点

生活是灵感的源泉,是学习的起点,更是课堂生长的原点。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将课堂内容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联系,继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指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具有特点和意义的新鲜事,如根据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参观番禺珠宝小镇的见闻感受,写作文《厉害了,我的番禺》,揭示社区特有的生活风貌和工匠精神,赞扬番禺人民在产业转型升级后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就,讴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以上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让学生进入创作,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有话可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化繁为简,是课堂“生长”的基点

化繁为简是课堂“生长”的基点,语文教师应合理地进行教学简化,用更直接、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

如《石壕吏》一课,围绕“全文主要写妇人,官吏只出现了两次,为什么不以《妇人苦》为题,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这一核心知识预设的研学问题,我引导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生成以下三个问题:(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2)从老妇人的“致词”中可以看出哪些“苦”?(3)从吏的怒和老妇人的苦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根据这三个问题,学生可以快速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吏凶残的揭露,以及忧国忧民但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的矛盾情感。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四、拓展探究,是课堂“生长”的远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文本拓展,能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让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这一目的的达成才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之外,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这样的认识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你在生活中遭受了什么样的困难或者挫折吗?你是怎样面对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使他们升华情感认识,对接好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文本阅读变成一种生活偶遇,变成一种阅历对接,变成一种智慧生长,使学生感受生活,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正以生活促生活、以智慧促智慧,最终达成美好生活、茁壮成长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生长”作为路标会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高效,让思维变得更活跃、精神得到更好的拓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构建语文课堂生长
碗莲生长记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生长在春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