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2021-07-27杨蓉
杨蓉
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是对儿童重要的启蒙教育,是幼儿逐渐形成认知能力与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高效运用教学情境,发挥出教学语言的主观效用,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到语言运用技巧。
一、讲述性教学语言运用方式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大部分知识需要教师开展讲述教学,为使讲述的知识内容可以更好地被幼儿掌握,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语言加以完善,根据幼儿的认知程度以及兴趣爱好,使用幼儿感兴趣的语言,激发幼儿对教师教授内容的学习兴趣。
幼儿主要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外界事物,对抽象类语言无法理解與明确,理解能力不完善。因此,教师在知识讲述过程中应将一些抽象化、难以理解的语言合理转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内容,促使幼儿可以直观了解到讲述的知识内容。
例如,教师教授幼儿分辨颜色过程中,可以拿出颜色不同的物品对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在物品与语言的引导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各种颜色。之后,教师可以拿出颜色不同的物品,如树叶、国旗等,让幼儿进行颜色分辨。在直观的讲述与观察下,幼儿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师想要讲述的知识内容,从而降低学习难度,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疑问式教学语言运用方式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处于事物认知、思维发育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幼儿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教师应加大疑问式语言运用程度,促使幼儿对教师的语言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回答,这种教学语言在整个幼儿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可以明确,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有70%以上的时间使用疑问式语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不过在疑问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趣味性与幼儿的认知程度,避免超出幼儿的认知,降低传授效果。
例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材质与形状的水瓶,并在课上询问幼儿准备的物品是什么,不断加深幼儿对水瓶的认知程度。接下来,教师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瓶种类,并带回自己的位置,教师在分发完水瓶后,可以根据水瓶的不同特征,对幼儿进行询问,如花纹、形状、大小、颜色等,让幼儿不断展开思考。而且,教师可以让幼儿用筷子敲击水瓶听声音,再询问幼儿自己手中的水瓶声音是什么材质发出来的,促使幼儿进行思考,明白各种材质的颜色、发出的声音等,在思考中学习到各种知识。
三、评价类语言运用方式
在幼儿园中,由于幼儿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对不同幼儿的活动与行为做出评价。不过幼儿处于认知有限的阶段,教师应在幼儿认知基础上做出最佳评价,充分发挥出评价类语言的效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尽量减少批评类语言的应用,避免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否则会导致幼儿与教师出现隔阂。
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有限,会出现争抢、打闹、注意力转移等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幼儿认知程度中较为重要的物品作为奖励,如班级内唯一的球、奖章或物品等,教师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如一天中,哪个小朋友没有出现打闹、争抢等不文明行为,并且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掌握最好,便将唯一的奖章或物品在第二天交给这个小朋友保管、玩耍,进而在唯一奖品与合理的评价语言推动下,不断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维序型语言运用方式
幼儿正处于多动时期,对各类事物都感到好奇,并缺少秩序的思维认知,在教学中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参与活动,课堂秩序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教师需要使用维序类语言维持课堂秩序。
例如,教师在授课时,维序语言不能过于严厉,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教育,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维护秩序,保证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只有让幼儿认知到破坏秩序的“严重后果”,才能对幼儿产生有效的限制效果。
此外,幼儿教师还要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幼儿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下,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例如,在教授幼儿认知动物时,教师通过图片让幼儿明确各种动物名称,再用肢体语言模拟动物,让幼儿进行猜测,发挥出肢体语言的趣味性,提升幼儿对不同动物特征的认知效果,如幼儿已经掌握兔子的形态,教师可以用手指作为兔子耳朵在头上进行生动的表演,让幼儿对兔子的耳朵特征有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