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九年级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2021-07-27周安军
周安军
摘 要:初中化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与知识的枯燥性,导致实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结合当下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从创设情境教学的作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简述情境创设这种方式对化学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化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
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而在现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只注重知识的讲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后缺乏化学思维与知识实践。而情境创设的方式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學生学习知识,同时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创设情境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将日常生活现象与化学原理结合,化学学科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创设情境过程中,会有效地帮助教师向学生展示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其化学思维。第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化学学科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因此,可以在授课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结合化学实验,调动其主动性,让其自主进行学习[1]。
二、创设情境的方式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主要考虑学生,结合其思考方式与转化能力,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化学知识,使化学学科贴近生活。例如,在讲解人体吸收一氧化碳会导致中毒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家家户户基本都在用煤气,有时人们会煤气中毒这种现象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拉近知识与其生活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会放下对学科知识的成见,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配合教师的教学,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与质量。
(二)实验化教学方式
化学学科的很多知识主要来源于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验进行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从来源上进行知识的探索与认知,帮助其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例如,在讲解蜡烛火焰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点燃一根蜡烛,进行观察,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并且每层具有的特点。在观察完成后,让学生运用火柴棒,去实验不同层火焰对火柴棒的燃烧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动手实践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因此运用化学实验讲解化学知识,让其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总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培养了严谨的化学思维[2]。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一)用问题引发思考
初中化学的学习更多是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更需要按部就班、由简到难,逐步讲解所有知识。在后面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的增多,问题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引导,可适当运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在课程前的预习中,首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对其进行预习引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保证讲课风格的幽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前期的学习十分认真,到后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并且保持沉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定的旧知识,并且故意说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在纠正过程中收获自豪感,并且对新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方式,丰富教学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二)用实验培养兴趣
实验作为整个化学的基础,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九年级学生对其是十分感兴趣的。如果在刚开始就直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应直接运用化学学科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实验性”,促进整个课堂的发展,帮助学生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并且降低知识的讲解难度,让其自主进行探索与总结。
四、结语
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其喜欢上化学。教师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与验证,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可以为学生今后学段提升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琼.初中化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9.
[2]吕杰.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6(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