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1-07-26陈洪好
陈洪好
【关键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临床麻醉;应用价值
罗哌卡因属于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作用与布比卡因较为类似,但罗哌卡因由于自身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具有较低的毒性作用,加上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在临床麻醉中不断得到推广使用[1]。但临床中,对于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这一观念存在较大的争议。为了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我院针对收治的实施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展開了观察对比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实施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分成两组,参照组32例上肢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25岁~76岁,平均年龄(45.52±3.65)岁;观察组33例上肢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45.53±3.63)岁。
对两组上肢手术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高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处理,两组患者进入手术时候常规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开放患者的外周静脉通路,给予复方乳酸钠林格液5ml·kg-1·h-1进行输注,由具备丰富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生为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处理,患者实施仰卧位,将双臂自然的放置在体侧,将头偏向对侧,对肌间沟的部位进行明确后,在锁骨中点上2至3cm部位作为进针点,触及异感后对针头实施固定处理,当回抽不存在脑脊液、空气和血液时应利用生理盐水将150mg盐酸罗哌卡因稀释为0.75%的15ml和0.2%的35ml,为参照组患者实施15ml的0.75%罗哌卡因的麻醉处理,为观察组患者实施35ml的0.2%的罗哌卡因麻醉处理,注射过程中反复回抽以明确不存在脑脊液、血液和空气,对患者的反应进行仔细观察。
1.3观察指标
针对参照组与观察组上肢手术治疗患者麻醉处理后的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完全阻滞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上肢手术治疗患者麻醉处理后的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完全阻滞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数据,见表1。
3讨论
上肢神经阻滞属于临床麻醉处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能达到较为明显的麻醉效果且对于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危害较小,在上肢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较广[2]。但在上肢神经阻滞治疗中由于选择入路、麻醉药物、阻滞技术、药物浓度和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不完全阻滞的现象,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与实施[3]。罗哌卡因属于常用于区域阻滞麻醉处理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上肢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影响不同,但由于区域阻滞大剂量的使用会产生心血管毒性作用,甚至引发患者心跳停止的现象。因此在使用罗哌卡因作为临床麻醉药物的过程中应综合患者局部麻醉个体和吸收的差异,特别是在一次神经阻滞失败后再次实施上肢神经阻滞的过程中应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和剂量,最大程度上减少局部麻醉药物中毒现象的出现[4]。
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均较大,建议选择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减少麻醉药物中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