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了共产党……
2021-07-26孙民
孙民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当下时事建构教学逻辑,通过时事与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联系地看问题,以情境“带入”,用细节“共情”,深化历史事件的感受体验,善用党史影像资料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历史的足迹”,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形成强大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
关 键 词
党史学习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6-00-04
“中国有了共产党”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一课,也是本课程教材直接、全面地对小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一课。时值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利用学校思政课程主渠道落实好青少年黨史学习的教育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真正促进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是我们不断研究针对少年儿童认知规律进行党史教育,增进课堂教学实效的澎湃动力。
一、立足当下回顾过去,领悟时代的“历史脉络”
翻开教材,本课第一个话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导语部分介绍了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紧接着介绍了著名刊物《新青年》,以及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活动园”还介绍了李大钊慷慨就义前的最后一次演说,紧接着,“阅读角”“活动园”集中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随后呈现了“一大会址”的图片及中共一大召开过程的简介,在“相关链接”栏目有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图案及说明……
老师们普遍感受到本课陈述了多个历史事件,内容多样,史料繁杂,且这些历史事件背景复杂、意义深刻,很难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所理解。通常情况下,老师们大都会按照教材的编写逻辑逐一讲解,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再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历这样的课堂的小学生往往只是“跟随”老师浮光掠影地在历史事件中“游历”一番,存留下来的只是“碎片化”的需要记忆的相关历史知识点。如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和嘉兴召开的,参加“一大”的正式代表有13人……至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则无从谈起。
思政课涉及的历史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历史事件,更是要体现正确价值观下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诠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编写是符合文本逻辑的,但是,我们的教学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如何有利于学生明理、增信……需要一线教师用智慧构建教学逻辑。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眼光认识世界,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但是,对于教学历史的老师而言,则是能够站在讲台上的必备条件。老师只有正确把握了历史事件的时代发展“脉络”,才有可能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上好历史类主题教学。
“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品时事,明道理”的教学环节。
2021年3月,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一时间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成为时事热点,备受世界瞩目。回顾这场对话前后和会场内外的新闻事件不难发现,会谈前中方做了充分准备,带着十足诚意赴会,而美国做出了诸多不符合外交礼仪的举动:对话前一天施加金融制裁,以香港事务为借口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话中,美方发言不仅严重超时,还对中国香港、新疆、台湾等事务和对外政策横加指责。面对美方的无理指责,中方回怼“火药味”十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说:“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这番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中国有权利要求美国尊重中国,把中国作为一个平等大国以礼相待。中方代表切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权益。
从身边发生的时事入手,引发学生的关注、了解,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课教学“品时事”的第一层内涵。此时,老师还要引起学生对时事展开更深入的思考,适时引出话题:“有评论说,这次中美战略对话终将被历史铭记,将载入史册……大家如何理解呢?”原来,我们还可以在历史背景下,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事情,如此,我们能解读到更多东西。就以中国农历辛丑年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为例,同样是辛丑年的1901年,当时的中国也与美国等列强有一次对话,那次对话又是怎样的情景?此时的教学就不再是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在历史脉络背景下,“《辛丑条约》谈判”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两个相隔120年的事件产生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与深度思考,历史教学的魅力逐渐彰显。通过历史的对比不难让学生明白,2021年中美高层对话表明,中国有能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并且有能力要求世界以大国地位平等相处。正是因为这样,这次对话才称得上是“历史性”的。
教学到这里,“品时事”这一教学活动还没有结束,因为我们的活动设计还要带领学生品出第三层内涵。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尝试用历史的眼光联系地看问题。如果把1840年与今天这个历史“时间轴”连起来,我们还会发现,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在更为宏大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很小的一段。那么,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在百年历史中,是什么使得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教学到这里,面对五年级小学生,我们可以直接说出答案——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
随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给予”这种教学策略相对于“问答”教学策略,似乎显得有些落后,因为前者属于“灌输式”,后者侧重于“启发式”。其实,对于教学策略而言,没有最好,只有适合或不适合。就思想道德教育而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灌输是必要的,在以后的中学、高中乃至大学学习中会逐渐内化。诸如“中国有了共产党”等内容,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当作历史结论告诉小学生,因为中国有了共产党,我们逐步摆脱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局面,我们取得抗战的胜利,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卫星上天、“嫦娥”奔月、高铁领先、全面脱贫、“抗疫”胜利……正如教材所说: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今天说不定又得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人的羡慕与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我们引导同学们展开思辨,再回到主题,老师在教学中说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毛主席说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你们觉得呢?”学生们纷纷赞同,还有学生感叹:“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是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事情。”“这件事意义非凡”……从“品时事”到“明道理”,这才是历史主题教学的价值所在。
孤立地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事件与在时代发展的“历史的脉络”中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课堂教学中效果明显不同。以同样的思路,我们就能厘清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这些历史事件内在的联系。如此,学生的学习就不是“碎片化”的所谓知识点记忆,而是有自身思维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再现情境突出细节,感受发生的“历史事件”
实践中,按照上述思路构建框架实施教学时,我们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五年级学生对于时事的关心程度及历史知识储备,还有对此类历史事件的认知理解能力都有所欠缺,其集中表现为课堂学习状态的疲软无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即以情境“带入”,用细节“共情”,也就是再现情境、突出细节,帮助学生感受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尽管中美高层对话是发生在当下的时事,对于五年级小学生而言依然显得非常“遥远”,香港政改、新疆问题、台湾事务,让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更遑论贸易打压、抬高关税、无理制裁……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创设小学生能够理解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美方代表那种高高在上、无端指责的情境,演绎让五年级小学生能听明白的话语——“你们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就得按照我说的做!”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到受欺负,被打压,再听我方代表回怼的话语时,就显得很解气。为了引导小学生对中美高层对话获得进一步理解与感受,我们有意识地呈现了海内外媒体的评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这次会谈引起了海内外社交媒体的热议。国人纷纷为中国表现点赞,专家学者解读了中方打掉美国一开始的傲慢。不少海外网友对中方的大气表现点赞,有网友称“这太酷了,我们在外交场合也应该用这种口气说话……”日本网友留言写道:“真是相当直接的交锋。真羡慕中国……”还有网友称:“应该學习中国人的自重。”《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外交官们在阿拉斯加的态度,呈现了一个不屈服于美国政府压力的中国。就连美国媒体也感叹中国越来越自信!看到这些评论与发言,小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朴素情感被调动起来,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在回顾《辛丑条约》签订这一历史事件时,老师列举了一些条约的细节:1901年的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明明是“八国联军”侵略了我国,还要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由此追溯1840年以来,当时的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1919年,当时中方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悲愤填膺的话语:“我很愤怒!你们(欧美列强)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半岛送给日本人?”……每一个情境、每一个细节的展现,都让教室里的孩子们心中增加了一分屈辱感,引起共愤。
在对比相隔两个甲子的谈判旧照片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场景时,老师呈现了网友评论:“看到图片有点泪目,百年前的中国被列强欺负,今天的中国强大而自信……”“放在历史书上,让中国孩子因为生在中国而骄傲。”“突然想到被欧美欺负的叙利亚大使……这样的硬气不是随便就能有的,是无数先烈的牺牲、奉献、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走了120年,这条路是鲜血染红的……”我们总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身边的生活细节反映出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更会引起学生的共情,将形成强大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
三、活用教材善取资源,探寻身边的“历史足迹”
基于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事件的逻辑,教学一般都会突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完成此部分教学后,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思考:“这一课明明是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教材还会例举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呢?”此时,教材成为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对象。学生在研读教材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兴奋地答道:“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的成立做出了准备……”小学生的话语不一定精准,他们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对小学生“趋向于真理”的价值导向,反映在孩子们稚嫩的回答中显得那么生动、真实。
历史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作为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我们仿佛看到又一代人站在党史传承的起点,他们是能够走向远方的。这也许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正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应该做出的努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张充分利用反映党史的电影、纪录片等丰富的媒体资源,甚至可以使之替代教材。诸多党史的影像资料为什么不能拿来为教学所用?当然,课堂教学毕竟不是看电影,我们要精炼地编辑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还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看电影,学党史”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的看电影不能一看了之,还要设计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将看来的“知识”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在观看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片后,我们开展了问题竞答活动。题目是精心准备的,我们极力避免使用简单记忆知识点的问答,而是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历史的足迹”,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解思维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台历上,节假日一般都会做上特殊标记,七月份哪些日子会有标注,为什么?这道题其实是考察学生是否知道建党节。我们还出示一个小朋友的画作:“小明创作了《童心向党》,他为什么会画一艘木船?”我们在社区经常会看到“红船精神代代传”的宣传画,可能孩子们经常路过却熟视无睹。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展示这样的情境,进而问学生“标语里红船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会饶有兴趣讲述自己的理解。
还有一道题,学生们抢答起来有一点难度:“武汉洪山广场有一尊董必武塑像,你能说出人们纪念他的一条理由吗?”很多孩子在洪山广场上玩过,也知道有一尊塑像,但未曾留意是董必武的塑像。今天,看了关于中共一大的电影,孩子们知道了这尊塑像纪念的是一大代表董必武,他是代表武汉参会的。还有孩子会告诉你,武昌区著名的武汉中学就是董必武参与创建的,校名还是他亲手题写的。武汉还曾有“谭秋”命名的学校,是为了纪念一大代表陈谭秋。我们没有意图让学生记下所有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姓名,之所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觉得,武汉的孩子应该了解这些“历史的足迹”。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