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反思·行动
2021-07-26李敏
李敏
名校长工作室作为校长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为校长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是一种常见的校长学习、培训的组织形式。工作室要取得成效,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和渴望成长的学员校长。
北京市海淀区赵璐玫名校长工作室采取双导师、双助理的运作模式,学员同时接受来自实践导师与学术导师的指导。两类导师在工作室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使命,从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观察、诊断学校的问题所在,为校长提供准确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区别于一般的校长培训,赵璐玫名校长工作室采取课题研究式的培训模式,以“在场·反思·行动”为培养理念,课题研究为贯穿全程的工作主线,促进一线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并产生了可持续性的影响。
校长最需要的学习方式是“在场”的学习。即立足学校场域中的现实问题展开反思,进而展开行动研究,以不断体系化的理论知识,突破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瓶颈或困境,进而引领学校更好的发展。而校长的研究性反思,可以从三个方向聚焦,由学校文化、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将小问题细致分析,开展行动研究。工作室的三位校长恰好反映了这三条不同的成长路径。
一是学校管理反思。双榆树第一小学丁凤良校长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于学校管理反思而展开的。丁校长已具备一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理念,因此能够在两年间以一种体系化的研究路径,对学校现状进行归类,使其呈现出可视化的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参照理论结构体系,迅速抓住学校建设发展中急需进行改造与调整的问题,以研究带动学校发展。
二是学校发展反思。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田国英校长在研修过程中,自开题就结合多方意见,明确提出了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实现对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深入梳理,创建出属于自己的“课程地图”,逐渐形成一套完善、多维、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是学校文化反思。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徐宝如校长的研究课题,根植学校“竹文化”历史底蕴,是一项从文化建设出发寻求学校发展机制的研究。以本校已有文化为依托,深刻挖掘其重要内涵对教育的启示。以学校特有的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在此之上规划、建设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工作室在两年的研训实践中,清晰地呈现出小学校长依托科研,提升自我、促进学校发展的成长路径。名校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智慧和经验,以及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成果,都构成了一种具体、可观的学习与参考资源。
名校長工作室着眼于所有成员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改进,建立起以学术研究为依托的校长学术共同体,以一种多主体、点对点沟通的形式,帮助校长提升专业能力,推动成员学校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未来,我们期待名师工作室带领校长实现更好的专业发展,办更多的好学校。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37)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