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心流”体验,让孩子爱上学习
2021-07-26关梅林
关梅林
孩子将来能否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面对和适应这个社会,不仅与知识、技能有关,还与心理资本有关。2021年,本刊邀请知名积极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关梅林博士,讲述如何培养和开发儿童的心理资本。
在上两期专栏中,我们介绍了潜在的心理资本中的感恩和情绪智力,今天继续介绍心流。
心流这个概念是由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它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完成某件事情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这就是心流的状态,米哈里也称之为“人类的最优体验”。
心流的状态可能是很多人向往但又难以企及的。有的人曾经短暂地体验过心流,有的人可能从未接近过它。
很多孩子在学习时完全体会不到心流,但在电子游戏中却能一遍遍地体验心流,所以对电子游戏欲罢不能,对学习却欲学而不能,导致很多父母开启“嘶吼式教育”。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在学习或进行有益活动时进入心流的状态。
心流体验最容易出现在目标明确、有一定挑战并且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可以提升自己技巧并感受到乐趣的活动中。
了解这一点后,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电子游戏会让很多孩子欲罢不能,因为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忘记时间、忘记烦恼、不断地训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通过征服一关又一关获得全然的掌控感。
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受挫的孩子来讲,更具有吸引力。
对于这些主要依赖外部强烈刺激唤醒兴奋的孩子来说,平凡的活动相当枯燥,当然无法让他们进入心流状态,所以很多孩子会说学习很无聊。学习是一种安静、延迟回报的活动,所以想让孩子爱上学习,父母要从小培养其在平凡事物中“自得其乐”的内在能力。
自得其乐的重点在于“自”,也就是不用借助强烈的刺激,不必因为喜欢哪个老师而喜欢学习,而是自己就能够在看似无聊的活动中找到有趣的地方。
比如老师要求把一个生字抄写3行,这个作业看似无聊,但有的孩子會自己创造乐趣,可以创造各种写的顺序,比较快写和慢写的不同,审视自己哪个字写得最漂亮,等等。总而言之,他可以写得很开心,这就是自得其乐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会被老师和父母干预,当孩子被命令必须遵从某种顺序,他创造乐趣的意愿就慢慢下降了。
因此,给予孩子一定自主权,让他对活动有所掌控,会激发孩子从平凡中创造乐趣的意愿,从而学会自得其乐。比如,我们给孩子留个作业:“想一想,怎么体会到擦桌子的乐趣?”
还有一种影响孩子学习投入的原因是做事时太过注重行动的结果。担心做不好可能受到老师、父母的批评,这种想法会让孩子感到紧张、焦虑,因而无法专注于过程本身,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自成目标的能力对进入心流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成目标,即目标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不追求未来的回报,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
比如,我们做数学题时,不是单纯为了得高分,而是不断发现更简便的解题方法、更有效的验算方法、不同题目之间微小的差异等,这样孩子会感到做题过程中最大的乐趣,容易体验到心流。
让我们真正授权和鼓励孩子自成目标、自得其乐,让他们体验到心流状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