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礼传家,孔子76代孙与时俱进传承孔氏家风

2021-07-26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训孙子家风

田祥玉

作为孔子的第76代后裔,“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孔令绍家庭,是这样为人处世、传承家风的……

在山东省曲阜市,68岁的孔令绍家喻户晓。曾任曲阜市委党校副校长、曲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他,长期从事家风家训理论研究和宣传,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

虽有诸多头衔,但孔令绍最引人注目,也是他最在意的身份,当数孔子第76代后裔……

“有文化,守规矩”:孔子为后人标出的两条人生底线

2021年4月,记者采访孔令绍的前一天,他正在河南讲家风传承课。当天晚上,他赶回曲阜的家后没顾得上休息,马上打扫卫生,准备茶水。忙完这些事儿已是凌晨两点,孔令绍没有上床休息,而是坐在书桌前,写了一小段文章,又读了会儿书。每天睡觉前都要读书、写文章,是孔令绍多年的习惯。

“因为文化最养身。如果不看书、写点文章,我再困也无法入睡。”年近花甲的孔令绍兴致盎然地向记者叙述他昨晚写的文章,自认为“春日的朝阳扑打着流苏花”那一句写得极为生动。

记者也深以为然。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孔令绍的一举一动,无不彰显出作为孔子后人的风范。

走进孔令绍的家中,透过半开的门能看见屋中有满墙的书,而门上的春联写着“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悌力田”,横批是“诗礼传家”。

“家风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到的是奠基和定型的作用,我们‘诗礼传家的孔氏家风,其实质内涵是‘有文化,守规矩,这是孔子为他的后人标出的两条人生底线。”作为孔子第76代后裔,孔令绍对孔子的了解和认知程度,的确非常人所能想象。

“贫贱的平民、没落的贵族绅士、真正的民族精英和逆袭的伟大圣人。”这是孔令绍对孔子的解读,他说孔子是从平民到圣人,从孤儿成为中华民族顶尖人物的代表,其人生成长的飞跃和高度,无人能及。但孔令绍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高祖、爷爷、父母亲以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孔子后人,到今天依然在传承“诗礼传家”的孔氏家风。

孔令绍的高祖孔宪珍是清朝中期朝廷御批的七品执事官,家有240亩地,房屋百间。“高祖有4个儿子、8个孙子,全家一共50多人住在一起,要和睦共处必须文化传家。”孔令绍说,为了管理好这一大家子,高祖拟定了一套家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载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朴,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扬;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忠厚传家,苦读诗书;振振绝绝,繁我孔族。”

到了孔令绍父亲那一辈,因为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家族渐渐衰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过得特别苦,当时我二叔、三叔当兵去了,全家仅靠我父亲一人支撑。”1957年,孔令绍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当时二叔、三叔不在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母亲崔昌英一人担起了大家族的重任。丈夫去世后,她对6个孩子说:“人要有冻死迎风站的骨气,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尽管当时才5岁,但母亲说的这句话,深深地刻进了孔令绍的心里。

说到母亲,孔令绍红了眼眶。“母亲是孔家儿媳,孔子诗礼传家的家训,她牢记于心,而且传承得非常到位。”那时家家都穷,崔昌英告诉孩子们:“世上的东西,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是你的,眼皮儿都不能翻一下。”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拿着一把木瓢去邻居家借面粉。借来的时候面粉是平的,还回去的时候,面粉都冒尖儿了。

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家庭都不让孩子上学,但崔昌英把6个孩子全都送进了学校。年纪大的大姐、二姐进扫盲班,其他4个孩子正常上学。崔昌英裹了脚,干不了重活儿,但一直主动帮队里看庄稼。那时,干活儿挣工分比上学更重要,生产队长抱怨他们家孩子吃照顾。从那以后,孩子们一放学,崔昌英就带着他们去割草、打柴、拾粪,她带着孩子们,用一言一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孔令绍28岁那年,母亲去世,弥留之际她把这个唯一的儿子叫到面前,说:“媳妇我是见不到了,孙子更是见不到了。你要记住我一句话‘老实忠厚修子孙,尖酸刻薄损后人。”母亲的临终遗言,孔令绍一直记在心间。

先成人后成才:这是孔氏家风的基本要求

“有文化、守规矩”是孔子为后人标出的两条人生底线。结合时代发展,孔令绍总结出了四条人生底线:一是再苦再难也要刻苦读书,坚持文化的传承;二是待人忠厚真诚,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三是涵养浩然正气,不媚上,不欺下,为人清白,做事坦荡;四是严格自我约束,恪守规矩,在社会允许的框架内有序参与。

他自己一直坚守这四条底线,也身体力行地教育后代要这么做。孔令绍说:“每个人都盼儿女成龙成凤,但是否成才有先天也有后天,比起智商过人,情商在线更重要。在我们家,成人在先,成才在后。”

孔令绍所言非虚,他的儿子孔颖是曲阜“庄户宣讲团”的团长,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在曲阜市教委工作的他从小饱读诗书,为人处世谦逊有礼,用父亲的话说就是:“我这个儿子,对父母、妻儿和朋友,各种角色都纯粹而真诚。”孔颖说,孔子的学问都是教人的学问,所以他自小就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来鞭策自己。他负责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十几年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出过差错。

孔颖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孔齐维续今年13岁,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2009年,孔令绍退休,回家专门带一岁的大孙子。维续每天都在《三字经》《唐诗宋词》的诵读声中睡去、醒来,小家伙一岁半就认识了50多个字,两岁就能背诵《爱莲说》《陋室铭》。白天,孔令绍带着孩子去郊外,任他摸爬滚打无所顾忌,孩子玩儿得满身是泥,孔令绍却说没关系,因为土是最干净的东西。

维续3岁上幼儿园,某天放学回来拿出一只气球。孔令绍生气了,问气球哪里来的?孙子说是小朋友给的,孔令绍告诉他,以后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第二天孙子放学回来扑进爷爷的怀里,委屈地说:“今天没有要别人的东西,今后也不会要。”

孔令绍说,原则问题不放过,小小不然的不落落(追求)。這是孔氏家风的基本要求。今天别人给,明天可能自己要,后天则可能偷。说到这个孙子,孔令绍满是骄傲。他三四岁时爬上树,大声地宣告:“这是我的鸟巢,谁占了就是‘鸠占鹊巢”。爷孙俩去花园,分两条路走,碰头后他说这是“殊途同归”。奶奶开车带他出门,维续指着外面嚷嚷“车水马龙”,走到城门底下又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我这个孙子特别爱看书。”孔令绍说。2007年暑假,他带着维续一起出门讲国学。因为传承文化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祖孙俩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爷爷》为题目,用隔代对话的形式讲述孔子家风数十场,每到一处都深受欢迎。

退休后的孔令绍,几乎每月都会外出宣讲家风传承。平常他都是一个人,寒暑假就会带上小“同事”—孙子孔齐维续。

问13岁的孔齐维续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他说:“做人应该守诚信,要宽容大度。你不能什么都想拥有,而是要给家人、给同学、给老师,给身边的人分享。”显而易见,小家伙已经深谙了“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

孔令绍说:“文化是家庭的灵魂。对于家庭来说,文化传承比财富积累更重要。如今一些家庭的教育似乎走入了误区,‘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言传之外,孔令绍更重视身教。“你教他什么是良好的品德,也得让他知道怎么践行。”他认为,要让孩子明白做人应该守住的底线,守住底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坚守。儿子孔颖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你在孩子面前不闯红灯,慢慢地孩子自然知道不能闯红灯。”

孔氏家风是对优秀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支撑,撑不起世代相传的世家。”孔令绍说,从记事起,“诗书继世”四个字就被爷爷写入春联,从那以后,孔令绍家中内门上,每年贴的春联上都有这四个字。

孔颖妻子来自农村,8岁时父亲离世,她当初嫁过来时放不开,有点儿自卑。孔令绍觉得这样不行,得想办法让儿媳彻底融进这个家庭。他找到儿媳,问她:“你觉得你是单亲,我们会嫌弃吗?”儿媳点头,孔令绍摇头,说,“我5岁时父亲就离世了,我也是农村出身。”他笃定地告诉儿媳,知道她是单亲家庭也依然同意这门婚事,说明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他们看中她的善良。“你进来了,就是我们家的闺女。”

孔令绍还给她写了一封9页的长信,详细解释什么是家庭、婚姻。“这里是你的饮食起居之所,也是你的心灵港湾。你在外受到任何委屈,都可以跟我们倾诉。”儿媳很感动,从那以后不再拘束,有什么事都会跟公婆说。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孔令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家里有家里的规矩,单位有单位的规矩,社会正常运行要有法律作为保证。

为了让孙子学好《三字经》,孔令绍搜集了各种版本,在整理中他发现《三字经》中没有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于是孔令绍填上了:“施耐庵,述水浒。吴承恩,云西游。罗贯中,醉三国。曹雪芹,痴红楼。”

在教孙子其他儒学内容时,孔令绍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筛选,最后只挑选了《论语》中关于治学、敬老和修德的50段让孩子背诵。关于《弟子规》,孔令绍觉得本书里的种种规矩对孩子的自由成长是一种束缚,教了两段就停了。

除了与时俱进改编了《三字经》,孔令绍对孔氏家训也做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改。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是孔氏家族家风家训的基本内容。20世纪90年代,孔令绍在祖辈家风家训的基础上拟就了新家训,加入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

血脉传承、文脉传承并进,才是真的不忘初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孔令绍作为曲阜市宣传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带团队采访了近两个月,写出了21篇报告文学。最长的一篇8000多字,他只用一天半就写完了。“这期间,小孙子还在旁边捣乱。”他说。

前几年《人民日报》向孔令绍约稿,让他写写自己与曲阜这座城的故事。接到任务后当晚,他灵感突发,马上起床,在大孙子英语本的反面写下了《一座城,一脉魂》,天刚亮,孔令绍就用电脑打出稿子发给了编辑。

几十年来,孔令绍积极投身到家庭家教家风的公益宣讲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他曾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讲家风,南到湖上广,北到黑吉辽,东到青岛潍坊,西到甘肃西藏,讲了数百场,大家都夸赞他“传递党的声音40年不停歇”。

“忠厚传家,修身养性。诗书继世,文化传承。敬畏法制,践行文明。自强自立,于国忠诚”。几十年来,孔令绍手书的家训带动了整个家庭的进步,也对每个家庭成员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德之本,经义行,亲之孝,国之忠。”爷爷孔令绍改编的《三字经》,13岁的维续至今倒背如流,也深知其中深意。

“我这个家庭,就是千千万万家庭当中的一个,没什么两样。”孔令绍告诉记者,每个人都要以平常心,把自己家庭的家风传承好,宣扬好。“让家风在社会上发挥它应有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健康、更有序、更有效地发展。”

作为孔子的后代,孔令绍说他们这一支家族的家风深受整个孔氏家风的影响,都是对优秀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在,家族中还保持着一个传统,每逢孩子入学,大人必带他去拜孔庙,让孩子知道血脈的传承,懂得文脉的传承。“这就是我们讲的‘不忘初心,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难怪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知道了孔令绍的家庭故事后由衷地感叹:“这个家庭很好,但是很难复制。”

(感谢山东省济宁市妇联、曲阜市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家训孙子家风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孙子垚
孙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