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2021-07-26王金良
王金良
(兴安盟人民医院 肾内科,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0 引言
当慢性肾功能衰竭到终末期时即会引起尿毒症,此时患者已丧失了绝大部份的肾脏功能,因此会产生各种微量元素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的现象,对患者机体器官以及骨骼都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血液透析,另外一种为换肾治疗,换肾治疗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是肾源稀缺而且手术费用极高,另外换肾后患者还需要面对排异反应等高危情况,因此临床应用率较低。血液透析技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此方法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血液透析仪血液内毒素和多余水份代谢出去,血液透析又分为常规血透和高通量血液透析两种,本次研究对3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对,目的在于分析这两种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尿毒症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兴安盟人民医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平均分成常规组(n=15)和研究组(n=15)两组,常规组中男9例,女6例,患者年龄28~64岁,平均(46.87±5.26)岁,平均病程(3.65±1.12)年,原发病分别为: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炎4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研究组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7.21±5.39)岁,平均病程(3.73±1.06)年,原发病分别为:糖尿病肾病7例,慢性肾炎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两组患者不论是年龄、性别还是原发病类型、病程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合并低血压和心脏功能不全者,重度感染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以及对原发病的对症治疗。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血液透析的治疗办法,透析仪表面积为1.5 m2,参数设定如下:9.8 mL/(h·mmHg),透析时间为每次4 h,脱水量为3000~6000 mL,血流速度为250~300 mL/min,透析液速度为500 mL/min[1]。两次透析间隔1 d,每周透析3次。研究组患者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治疗办法,透析仪表面积与常规组相同,参数设定如下:50 mL/(h·mmHg),透析时间为每次4 h,脱水量为3000~6000 mL,血流速度为250~300 mL/min,透析液速度为500 mL/min,两次透析间隔1 d,每周透析次数为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透析12周。
1.3 诊断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β2微球蛋白下降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下降率、血磷下降率、尿素氮下降率和肌酐下降率。具体算法如下:(相关指标治疗前浓度-治疗后浓度)/治疗前浓度×100%。注:β2微球蛋白水平需要根据患者细胞外液体制的变化情况进行校正,其算法为治疗后实际测量浓度×(治疗后体质量-0.8×治疗后干体质量)/(治疗前体质量-0.8×治疗前干体质量)[2]。
1.3.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记录低血压、皮肤瘙痒、肌痉挛等情况。
1.3.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显效,患者头疼、恶心、乏力等临床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等指标改善幅度超过60%。有效,患者头疼、恶心、乏力等临床不适症状减轻,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等指标改善幅度在30%~59%之间;不满足上述条件都均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15×10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SPSS 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下降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下降率、血磷下降率均比常规组患者相应的下降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素氮下降率和肌酐下降率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s)
分组 例数 β2微球蛋白下降率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下降率 尿素氮下降率 肌酐下降率 血磷下降率常规组 15 22.85±5.35 15.82±3.27 64.84±6.67 60.92±4.06 49.55±8.76研究组 15 42.21±7.04 62.45±6.33 65.01±6.58 61.16±3.84 58.87±10.25 χ2 - 8.479 25.347 0.070 0.166 2.677 P - 0.000 0.000 0.944 0.869 0.012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表2所示,常规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4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常规组患者治疗后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60%(9/1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3.33%(14/15)。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χ2=4.658)。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肾脏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相应的尿毒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对于此病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即为血液透析,此方案的治疗原理即采用半透膜原理将患者体内的毒素和多余的水份通过对流、弥散等方式清除掉,从而达到使其水电解质恢复平衡的目的[3]。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血液透析方法有常规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两种。本次研究目的即为分析此两种血液透析方法的不同治疗效果。
常规血液透析时主要清除的是小分子毒素,而对于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患者长期采取此种治疗方案会使体内大量的大分子毒素无法代谢出体外,进而引起诸多并发症,影响了患者预后效果以及生存质量。而高通量血液透析是近几年新兴的透析办法,与常规血液透析相比较而言,它的透析器超滤系数更高,达到了20 mL/(h·mmHg)以上,所以此种透析方案不仅可以有效清除小分子毒素,对大分子和中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也比较理想,不仅如此,此方法的扩散性和水力学通透性也更佳,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将大分子溶质转移到透析液中,达到了提高透析效率的目的[4-5]。另外,此种方法还可以降低机体内微炎症介质水平,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机率。最后此种治疗方案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它对仪器的要求不高,因此相应的费用也更低,患者的接受度较好。但是采取此种治疗方案时需要患者具备良好的血管通路,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应对其采取内瘘肢体热敷,并让患者在休息时将造瘘肢体垫高,在体能等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运动以促进有害物质排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3.33%,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血液透析的常规组60.00%的治疗有效率,而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下降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下降率、血磷下降率均比常规组患者相应的下降率要高。不仅如此,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亦无明显差异,证明了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不会增加患者产生并发症的风险。这一研究结果与潘海清[6]在《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一文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再一次证实了高能量血液透析对于尿毒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中选择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费用较低,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