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一次性口罩“新型污染”的解决思路

2021-07-26

纺织报告 2021年6期
关键词:无纺布口罩污染

金 鑫

(南通市纺织工业协会,江苏 南通 226000)

1 一次性口罩使用现状

一次性口罩主要由防水层(纺黏无纺布)、过滤层(熔喷无纺布)、耳带、鼻梁条等部件组成。防水层和过滤层均以聚丙烯(PP)无纺布超细纤维为核心材料,占比在90%以上,是一次性口罩的主体材料。耳带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氨酯(PU)等为常用材料,鼻梁条以PP/镀锌铁丝、PE/镀锌铁丝或铝条等为常用材料。无纺布透气,佩戴舒适,非常适合日常生活使用。熔喷布口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离病毒的作用,但无法有效防霾和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性口罩只能使用一次,摘下后需要及时更换,以免影响口罩的防尘防菌效果。疫情期间,我国一次性无纺布口罩的日产量已经超过万亿只。假设我国每天废弃约1亿只口罩,折合产生200 t以上废弃塑料,一年将产生60 000 t废弃塑料。

中国口罩总产量及预测数据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2017—2019年,中国口罩产量保持在45亿只左右。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量企业集体转产熔喷布。全球疫情的蔓延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口罩产量的大幅度提升,2020年,口罩产量提升至1 035亿只,2021年,预计达到1 215亿只。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和疫情的有效防控,口罩需求量有所下降,因此口罩产量在2022年会有所下降。然而,此次疫情强化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口罩的产量基本不可能再回到2019年之前的水平。

图1 2017—2021年中国口罩行业产量及预测数据

2020年中国大陆口罩类型构成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2020年,在各类口罩中,医用口罩占比达到86%,可以预见,2021年和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医用口罩将处于持续高产量状态。这些废弃的口罩将给环境造成沉重的负担。

图2 2020年中国大陆口罩类型构成

丹麦自然之友、环境政治顾问梅达·H·冉菲尔德说:“若不及时收集废弃口罩,小孩也许会拿它们来玩,动物会当它们是食物。时间久了,无人问津,口罩会慢慢变成微塑料,渗入土壤或水中。还会随雨水流入大海,威胁海洋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到海洋生物、鸟类、渔业、水产养殖、人类健康。”[1]长此以往,一次性口罩产生的“新型污染”将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防治、消除一次性口罩产生的“新型污染”成为政府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加强宣贯,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次性无纺布口罩为疫情控制立下了汗马功劳,乃至后疫情时代,口罩仍然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使用后成为废弃品的口罩成为社会新的难题。废弃口罩造成的“新型污染”应该受到政府、社会、专家及更多人士的关注。遗憾的是,打开搜索引擎,关于口罩的“新型污染”叙述及研究还停留在疫情时代;令人费解的是,国内专家、学者对后疫情时代口罩“新型污染”的研究与思考比较少见,政府的很多公益广告依然播放着疫情时代的内容。一次性口罩的材质为何物,随便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很多人可能还不太清楚。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人群对一次性口罩的材质知之甚少,以为一次性口罩与普通纺织面料相似,很少联想到塑料薄膜、一次性餐盒及二次污染。在疫情时代,人们普遍担心一次性口罩造成的污染,就是废弃的一次性口罩上残留的病毒产生的危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促使人们对使用过的口罩进行定向丢弃、定向收集、定向处理。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病毒的消退,这种本能并未得到延续。正因如此,口罩定向丢弃和处理的意识逐渐淡薄,更没有想到废弃口罩形成的“新型污染”。所以,通过强化全民意识,合理使用、维护、丢弃、处理,实现无害化处理,是目前消除“新型污染”的途径之一。

3 国家立法,厘清责任,规范行为

一次性塑料袋、饭盒与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材料都是聚丙烯,尤其是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现象十分严重。政府通过重拳出击和立法,从制造、流通、消费环节齐抓共管,获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前者的治理较为成功,早在2007年和2020年,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就先后颁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人们称为“限塑令”,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的塑料袋,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实施,有效控制了白色污染[2]。意见提出,分地区、分领域、分阶段对部分塑料制品实行禁限管理。虽然期间治理效果有所反复,但取得的成效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复制、用于一次性口罩的“新型污染”治理。经验的复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战略、组织、法律等一系列内容,但只要政府、社会重视起来,消除“新型污染”并非难事。

4 增加税收,适度提高单次使用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年)最先提出“环境税”的观点。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施行。在自然中性状态下,经济效率越高,资源承载能力越强。庇古税,税率多少,才能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呢?《环境保护税法》试图最大限度地破解这一难题。

疫情期间,政府指定一次性口罩的零售价为1.5~2.0元/只,疫情后回归到0.3~0.4元/只。目前,多数人的观念是:商品价格高,质量肯定好。这种心理认识与成本定价方法以及价格构成理论一致。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的后续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行为。疫情期间,由于口罩价格较高,人们考虑到疫情的危害性及出行成本,行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而进入非疫情时代,人们行为的规范性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开始衰减,随意丢弃、更换口罩的行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所以,后疫情时代,必须通过外部条件的持续存有,不断警示、规范人们的行为,直至良好行为成为习惯。增加税收可以较好地完善外部条件,通过立法增加税收,适度提高一次性口罩的价格,提升消费成本,有几点作用:(1)可以减少随意丢弃、更换的行为;(2)通过社会再分配,补贴社会组织从事口罩二次污染的治理;(3)补贴研发组织,鼓励可降解新材料的研发。

5 加大投入,鼓励新材料的研发

聚丙烯材料(PP)为不可降解材料,造成了“新型污染”问题。目前,除了倡导科学正确地使用一次性口罩、推广使用棉质口罩外,加强可降解新材料的研发是根本途径之一。一次性口罩主要有过滤层和防水层两部分,过滤层是口罩的核心,相对于防水层,可替代性强、难度较大。北京化工大学首次设计合成了熔融指数高达1 200 g/10 min的可生物降解改性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熔喷料,突破了过滤层无纺纤维布制备技术;昆士兰科技大学的Thomas Rainey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加紧开发可生物降解防污染口罩用的去除纳米颗粒的新材料。Rainey博士称:“我们已经开发并测试了一种高度透气的纳米纤维素材料,该材料可以去除小于100 nm(病毒大小)的颗粒。”纤维素纳米纤维成分由甘蔗蔗渣等废弃植物材料和其他农业废弃物制成,因此是可生物降解的;轻子公司开发的纳米纤维能在PLA纺黏布上完成生产,从而实现可降解口罩滤材的工业化量产;圣泉集团可降解一次性防护口罩攻关小组,选定天然纤维素复合滤纸作为口罩内、外层纺黏无纺布的替代材料。国内很多机构已经开始研发相关材料,但要实现批量生产,还需要一段时间,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倾斜可以有效缩短转化的过程。

除此之外,在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前提下,一次性口罩的设计要积极倡导材料、款式、工艺等的最简化,如尽量不采用特殊颜色、印花图案等,降低“新型污染”的程度。同时,对一次性口罩的分类、拆解、处理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降低消除一次性口罩“新型污染”的难度。

6 结语

一次性口罩的“新型污染”既是一个传统污染现象,也是一个新兴环境污染问题,未来这一现象将成为常态。要想有效解决这一“新型污染”难题,强化全民意识、改变全民行为是前提,立法强制规范全民行为是手段,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应用是根本。只有坚持综合治理,才能长久有效。

猜你喜欢

无纺布口罩污染
A Pretty Lantern漂亮的灯笼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七夕的夜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雾霾口罩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论无纺布染色生产线设备研发
无纺布还不如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