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肿块型导管内癌鉴别诊断价值

2021-07-26钟雪仪邹绮嫦黄春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内癌点状声像

钟雪仪,邹绮嫦,黄春兰

(1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广东 肇庆 526000)

(2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广东 肇庆 526000)

现阶段,随着超声检查技术普及、大众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呈现出了逐年攀升的趋势,已发展成为居于首位的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因导管内突入增生的导管上皮而形成的类似于乳头形态的肿瘤,虽为良性但也存在较高的恶变概率[2]。乳腺导管内癌属于早期乳腺癌,也有导管内原位癌之称,该类型癌变是仅局限在导管壁范围内的非浸润性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癌的临床治疗方案有着明显的差别,两者预后恢复效果也迥然不同[3]。但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该两种疾病的声像图存在部分交叉现象,对明确鉴别会产生一定干扰,因此,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存在的异同,对于提升诊断准确率而言十分重要[4]。本研究选取4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共56个病灶)及44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超声诊断声像图特点及实际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44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4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皆为女性;年龄介于35~64岁,平均年龄(42.71±6.84)岁;44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皆为女性;年龄介于35~77岁,平均年龄(49.08±7.12)岁。所有患者术前皆未接受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且无乳腺癌家族病史,超声检查资料完整。

1.2 方法

设备型号为Philips iU22、GE Logiq E9,设置探头频率介于8~14 MHz。引导受检者以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或仰卧位接受检查,双上肢伸直置于头顶,以充分暴露双乳,分别对两侧乳房实时辐射状常规扫查,同时对腋窝下及乳晕区进行横纵切面扫查,结合病灶具体形态对扫描深度、聚焦部位等参数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效果最佳的声像图。用统一标准进行描述与记录,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回声、纵横比,血流信号、钙化形态及导管扩张情况。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种病变类型的超声诊断情况进行分析。(2)观察比较两种病变类型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回声、纵横比,后方回声,血流信号、有无钙化及导管扩张情况。(3)采用Adler[5]半定量法对血流分级:0级:病灶内部无血流信号;Ⅰ级:血流少,仅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等血流,有1条超过肿块半径的血管;Ⅲ级:血流信号丰富,血管相交成网,血管数量≥4条。(4)依据美国放射学会BI-RADS分类标准,对所有病灶进行超声诊断分类。诊断符合标准:导管内乳头状瘤属于良性病变,以BI-RIDS分类3-4a类符合;导管内癌属于恶性病变,以BI-RIDAS分类4b-5类为符合[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与正态分布相符的变量采用(±s)描述,组间比较行t检验;与正态分布不符的变量以中位数描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通过率(%)描述,组间比较行χ2或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比较

44例BIP中病理类型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6例。超声诊断BI-RIDAS 3-4a类为符合共42例,符合率为75%(42/56);44 例DCIS中病例类型低级别导管内癌3例,中级别导管内癌15例,高级别导管内癌26例。其中超声诊断BI-RIDAS 4b-5类35例,诊断符合率为80%(35/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4,P=0.026<0.05)。

2.2 比较两组超声声像图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表现:(1)低回声结节型(38/56):表现为腺体内实性低回声,不伴导管扩张。(2)伴导管扩张型(15/56):扩张导管见实性结节,管腔内透声佳,走形规则。(3)囊实混合性回声型(3/56):囊性不均质,内实性成分,实性成分内见点状或不伴血流信号。导管内癌超声表现:(1)低回声结节型(39/44):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或模糊,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多无改变,内血流信号较丰富。(2)伴导管扩张型(3/44):扩张导管内可见低回声,管腔内透声差,模糊不清,走形不规则。(3)混合回声型(3/44):内见无回声,可见低回声,低回声内见点状钙化灶。两组病例临床及声像图结果比较,两者在发病年龄、病灶大小、形态、钙化形态、血流及周围导管扩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回声类型及纵横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声像图结果

3 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类似,但前者属于良性肿瘤,而后者为早期乳腺癌[7]。导管间质及上皮增生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基本病理改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孕激素水平异常降低、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有关[8]。终末导管小叶是导管内癌的多发部位,导管基膜的完整性较为良好,导管上皮不断增生后会向原位癌发展。

本研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超声表现以低回声表现为主。两组病例在大小与形态及钙化情况、血流分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小,形态规则,而导管内癌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这可能与两者的生长方式有关:导管内乳头状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膨胀性生长过程中形成假包膜,且不破坏管壁,因此在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光整[9]。而导管内癌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肿瘤细胞通常会沿导管方向蔓延,呈浸润性生长,因恶性不如浸润性癌,病程较长,所以体积较大,形态欠规则[10]。导管内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其内回声大多均匀一致,部分病例仍可伴有点状钙化,本研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灶钙化率为12%,可能与瘤体内部组织发生机化形成出血坏死或钙化有关。而导管内癌钙化的发生率可达63%,可能与肿瘤细胞易发生变性坏死以及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分泌增多,易形成钙盐沉积有关。同时钙化的形态在两组病例中有所差异。导管内乳头状瘤以点状钙化或粗大钙化为主,而导管内癌以密集呈簇状的微钙化为主[11]。

导管内乳头状瘤血流分级大多在0~1级,而导管内癌血流分级多在2~3级,这可能与导管内乳头状瘤为良性病变,体积小,血供不丰富有关,而导管内癌体积较大,在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下可能诱导血管生成。病灶导管扩张可以是两种病变的共有的超声特点,而差异在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扩张导管透声佳,走形规则,而导管内癌的突出特征是导管透声差,模糊不清,走形不规则[12]。在超声表现为混合型病变的类型里,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见实性成分,未见明显钙化,而导管内癌则表现为实性成分见多个点状强回声。由此可见,多发钙化灶有助于导管内癌的检出。

综上所述,体积偏大,形态不规则,多发微小钙化灶、血流丰富、乳腺导管模糊不清,是导管内癌的突出超声特征,可应用于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对于声像图不具备典型特征、难以诊断的病例可行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本研究因针对于肿块型伴或不伴导管扩张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所以病例的选择会有所侧重,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其他超声分型不包括在本研究内。而且未对乳腺癌及乳腺增生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有其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内癌点状声像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乳腺导管内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33例导管内癌组织形态观察及发病年龄分析
触诊阴性乳腺癌的影像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