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影像诊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2021-07-26戴国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密度胰腺水肿

戴国侠

(丹阳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至坏死的炎性疾病。急性患者通常伴有发热、腹痛、血胰酶升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症状。轻度病情呈自限性,预后较佳,重度则可继发感染、腹膜炎,有较高的死亡率[1]。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检查方式较多,如X线检查、血清学检查、生化检查、腹膜穿刺检查、腹部彩超及CT等检查方式。腹膜穿刺诊断虽然准确率极高,但是此检查手段有一定的侵袭性,患者接受度低;彩超是使用方便、经济的检查方式;CT诊断准确率高,漏诊率低,受到临床青睐[2]。本文就CT影像应用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包括男35例,女15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5.81±5.26)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2.15±0.83)h;疾病类型:水肿型患者20例,坏死型患者30例;就诊时均表现出上腹急性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29例患者发病前有暴饮暴食,其余患者有胆道结石病史。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版中有关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时均行彩超和CT检查;(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此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诊治者;(2)资料不全者;(3)中途转诊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彩超和CT检查。彩超检查:采用GE公司生产的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为3.5 MHz,对患者下腹部进行扫查,可进行多体位扫查,如半卧位、卧位、侧卧位,详细观察患者的胰腺形状、体积、边缘、回声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并扫描胆囊及胆道系统,包括血流阻力及血流分级,若患者肠道气体较大,可通过饮水探查、加压等方式进行扫查。CT影像检查:采用飞利浦16排CT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扫描,层厚5 mm;电压120 kV;电流220 mAs;层距2 mm,取患者仰卧位,扫描前尽可能空腹,饮水500~800 mL,自隔面至第三腰椎连续扫描,若不满意,必要时可加层厚3 mm扫描,完成后将数据输送到后台电子处理系统中进行三维重建,再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碘佛醇100 mL,给予肘静脉注入,输注速率设为35 mL/s。

1.3 观察指标

(1)CT、彩超的影像学特征;(2)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阳性率。

1.4 评价标准

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具有急性腹痛、持续性腹痛;(2)血尿淀粉酶或脂肪酶≥正常值的3倍;(3)急性胰腺炎特征性CT表现。患者若满足上述中的两点,则可确诊急性胰腺炎。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彩超的影像学特征

CT在胰外片状高密度、胰内小灶液化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彩超,在胆总管结石与胆管扩张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彩超(P<0.05);其余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续)

表1 两组对比表[n(%)]

2.2 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阳性率

两种检查方法在20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的检出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在坏死型急性胰腺炎中的检出率、总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彩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阳性率[n(%)]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多病因造成的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出血、水肿甚至坏死的疾病,胰腺炎的发病机理是胰腺实质细胞受到损害,其主要特征是胰腺局部炎性反应,胰腺局部出现炎症,导致胰腺周围组织因炎性浸润而导致炎性反应或者坏死。此病的发生与患者既往服用刺激胰腺的药物、感染、暴饮暴食、长期酗酒、代谢性因素及胆道结石等有关,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给器官组织带来很大不良影响。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重症胰腺炎,轻症预后好,重症预后差[3]。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饮食习惯差,熬夜、缺乏运动、紧张焦虑,长此以往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增加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急性胰腺炎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水肿型和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通常是因暴饮暴食后腹部剧烈疼痛,症状持续而就诊。临床上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查体等来进行判断。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腹部平片、腹部超声、CT影像、MRI均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腹部平片检查可排除肠梗阻、胃肠穿孔,MRI检查可提供与CT检查结果的类似诊断信息,在炎症范围、胰腺坏死、有无游离气体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此检查方式费用贵,患者接受度低。腹部彩超检查既经济又方便,但由于患者暴饮暴食,胃肠容易胀气,受到肠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CT检查被认为是在急性胰腺炎中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不但可以诊断出急性胰腺炎,也会鉴别胰腺是否合并坏死组织,对患者的诊治、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彩超是一种检查方便、无创、可重复扫描的影像学技术,可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通过血流峰值、阻力指数能了解病灶血流及灌注情况,可以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病变组织的代谢情况进行评估,能扫描胰腺内组织,且对胰管口部位、胆总管部位也有敏感性,但在评估患者胰外片状高密度、胰内小灶液化方面诊断价值较低,胰腺位置与胃较近,超声分辨率相对较差,难以显示胰腺内小灶性液区[4]。

CT是运用超声波方式来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有较高的灵敏度,可连续断面扫描,可运用冠状面和矢状面断层图像,全方位地显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器官组织情况,不会对机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此检查方式耗时短,能获得清晰的图像,该检查有诸多优势。急性胰腺炎在CT上的表现为,首先胰腺本身会肿大,边界不清晰,正常胰腺包括胰头、胰颈、胰体及胰尾,有的像毛毛虫,边缘较清晰。CT诊断中,图像表现为低密度影、片状或点状、胰腺形态发生变化,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晰,增强扫后,相较于未坏死组织,坏死区域有较低的强化。对于存在出血合并坏死的患者,低密度影中存在部分高密度影,CT值在60Hu以上的患者,多伴有胰腺体积不同程度的增大,若疾病轻微,则表现出胰腺边缘有少许积液,无坏死区域,若病情严重,可出现渗出物积聚现象及高密度出血灶,可通过观察胰腺边缘的规则程度来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但CT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腹部容易受到层厚及扫描切面的影响,对胰腺组织的微小病变或水肿、出血不典型的患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于高密度的出血区域进行充分分析,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判断病变是水肿型还是坏死型[5]。本研究结果显示,CT在胰外片状高密度、胰内小灶液化中的检出率高于彩超,CT影像与彩超在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中的炎性检出率相当(P>0.05),但CT在坏死型急性胰腺炎中的检出率要显著高于彩超(P<0.05)。说明,CT影像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整体检出率方面要优于彩超。笔者认为CT诊断急性胰腺炎效果好于彩超诊断,但彩超无创、方便、经济,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检查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漏诊。

猜你喜欢

高密度胰腺水肿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孕晚期胎儿水肿宫内干预及预后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18例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