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公筷”行动,共建文明生活
2021-07-25余健
余健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认知。人们开始“刀刃向内”,反思饮食习惯。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这给各种细菌大量传播提供了机会,也是家庭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为有效防止细菌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要积极倡导“公筷”行动,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共建文明生活。
(选自“中公教育”2021年2月3日)
素材解读
1.倡导“公筷”行动,要转变观念,内化于心。“一双筷子吃天下”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朋友在一块聚餐用公筷,会让人感到失礼、矫情;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用公筷,会显得别扭、见外。我们必须尽快转变陈旧观念,摒除陋习。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地相继发起“公筷”倡议,出台“公筷”使用规范或守则。万事开头难,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街头标语等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使用“公筷”的必要性,了解政府出臺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公众文明就餐的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让使用“公筷”的意识内化于心。“公筷”行动,不仅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之举,更应成为全民共识,自觉养成。
2.倡导“公筷”行动,要创新举措,外化于行。创新“公筷”推广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政府机关要率先示范,做出表率,使用“公筷”从政策制定者做起;市场要发挥主导作用,餐饮业、酒店等要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推行“公筷”使用,用颜色标记,凸显“公筷”存在感,循循善诱提高消费者的“公筷”接受度;公众要增强自觉,培养意识,使用“公筷”,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让推广“公筷”行动,不再是一句口号。
3.倡导“公筷”行动,要营造氛围,成为潮流。潮流是引领出来的,氛围是营造出来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要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使用“公筷”的环境。例如在明显区域设置“公筷公勺”专用存放区,以方便就餐人员使用;条件允许可实行公、私筷分开存放、消毒;家庭成员可用不同颜色、形状或材质的筷子加以区别固定使用,“公筷”单独标记,等等。以环境培塑习惯的养成,对于文明的塑造将大有裨益。
“公筷”行动,看似是小事,却连着文明,关系着健康。它是打造健康生活的新举措,是时代文明进步的新体现。使用“公筷”,要人人参与,从现在着手,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让病毒在公筷中阻断,让文明在筷子上闪现。我们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倡导新风尚,制订新规范,把坏事变好事,共同促进社会进步、文明提升。
适用话题
公共卫生 转变观念 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