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又成了高考的硬通货

2021-07-23沈彬

新民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加试赋分高手

沈彬

有亲戚的孩子,今年在浙江高考,聊起该给孩子填什么志愿。

孩子是偏理工科的,在高考3+3的模式之下,选考了化学、生物和技术,完美地绕过了“大魔头”物理,高中三年还是蛮开心的,结果,高考之后填志愿时,就不开心了,因为没有加试物理,选择范围变得很窄,被绝大多数的理、工、医科专业排斥了,甚至有很多大学的化学专业也点名要加试物理的,却不要求加试化学。

物理又成了高考的硬通货!这是学科价值的回归,也是这几年来考生、大学复杂博弈之后的结果,想绕过去的山,总会有撞见的时候。

课程难,高手扎堆,考生都做了“理性人”,回避物理。

从2014年由浙江破冰的高考改革,基本模式是3+3(语数外+理、化、生、技、史、地、政等7门副科中选3门),而且后面那3门是由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第制”(也就是A、B、C、D级)成绩,再赋分到高考总分当中。

原本改革的初衷有几个,一是打破文理分科,3+3可能让学生文理综合选考,打造综合性人才;二是给学生减负,6月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三是通过选考科目的等第制赋分,更多呈现学生的多元性,避免用“一个总分概括学生”。

但是,在选考的博弈过程中,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因为是用“等第制”折算成高考分数,也就是说,你在整个考试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决定着你的分数,那么,你不仅要自己考得好,而且还要别人考得相对“差”。这样一来,大家都玩起了“田忌赛马”的游戏,希望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博取最多的分数,结果,大家都要回避“高手”。

物理无疑是“大魔头”,课程难,高手扎堆,考生都做了“理性人”,回避物理。

毕竟,生物考个A,比物理的A简单得多。但是,大家都“田忌賽马”之后,就出现了新问题:谁还学物理?一度“物理滚出高考”还上了热搜。

其实,高中物理是仅次于数学的高难度学科,物理里的加速度、力的分解等概念,和数学里的求导、微分、向量等息息相关,是深入理解高中、大学数学的一把钥匙。而按淅江当下考试安排,如果考生不加试物理的话,高一之后整整两年就不用碰物理。这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该是怎样的灾害性场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对这种物理断崖式下降痛心疾首。

2017年前后,浙江也推出了政策补丁,鼓励更多考生加试物理,并且在赋分方面给予更多优惠,而且引导高校在招生时要求考核物理成绩。这几年,考生加试物理的人数比例有了明显回升,当然不选物理的考生(比如我亲戚家的孩子)在招生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吃亏,虽然是一样的分数,但手里没有物理成绩,很多学校就是不认,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加试物理比加试其他成绩的录取降十几二十分。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纳什博弈”,也是一次社会学层面的人性测试。结论就是,所有人喜欢做付出最小收益最大的事,明明知道一件事很重要,但总希望别人去啃硬骨头、炸碉堡,自己捡现成的。

每个人都在做“最利于自己的理性人”,但结果却是整体效用在下降。物理对于打造科技强国意义重大,大家都知道,但是,真轮到自己头上,还是觉得选一门生物、技术更轻松。

所以,“纳什博弈”之下,绝对的自由选择未必是最有效率的,这个时候需要“有形之手”调节一下市场,让大家去做那些不那么愿意做的事。这种干预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加试赋分高手
化解尴尬,你是高手吗?
201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第三题的改进
教育厅长因决策失误被责令辞职
浅析浙江新高考制度下的等级赋分制
出新不足,守正有余
清华大学加试体质引领教育评价新方向
体育加试话安全
“体育加试官司”有比无好
高手的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