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比例与尺度

2021-07-23符石静施诺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符石静 施诺

摘 要 本文从人体的感知出发,论述了建筑比例与尺度的重要性;探究了建筑空间的比例、尺度与人体尺度、感知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构造层面的尺寸与人体安全及适用性上的关联;并最终思考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利用比例与尺度,以实现设计的“以人为本”。客观物体无论呈现出哪种形状,必然存在着长、宽、高等三个方向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方向度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而尺度,是和比例相联系的,是研究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比例尺度 感知空间 建筑构造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21)03-0035-02

比例与尺度两者与人密不可分,比例需要人去感知,而“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语)。达芬奇的名作《维特鲁威人》,描绘的就是人体优美的比例关系。男人两臂伸开和身体的长度相同,他四肢伸展出的外接圆,圆心就位于他肚脐。他的身高除以肚脐高度正等于1.618的经典黄金比例。[1]

建筑师对建筑空间比例与尺度的感知,与作为建筑使用者的生理尺寸和心理感受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对其良好地把握,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给使用者以最佳的空间体验及感受。因此,基于“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就应该包括对建筑比例与尺度的正确感知,此过程包含有四个递进的层次:(1)理解建筑比例与尺度的重要性;(2)把握建筑比例、尺度与人体尺度及感知的关系;(3)把握构造层面的尺寸与人体感知及使用的关系;(4)利用这些不同的感受进行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2]

1 建筑比例与尺度的重要性

1.1 建筑比例与尺度对空间的影响

比例与尺度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在设计中不对其进行要求及限制,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有意义的空间。例如在住宅设计时,如果将空间设计得过于低矮,则将影响人的活动以及家具的布置;而如果设计的过于高大,则该空间将超出人们的行动需求而造成劳累。同样,建筑造型也会受到其比例与尺度的影响,建筑如果没有恰当的比例与尺度,就会显得怪诞不经而不像是给人用的。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除了考虑建筑结构、材料、建造与经济投入外,还应该选择一个合理的空间比例与尺度。

1.2 建筑比例与尺度对人心理影响

不同的空间比例与尺度会造成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空间大则拥有豁然开朗、气魄宏伟等感受;而空间小则有亲切、温暖、私密性等感觉。但是,空间过大就会明显感到内心空旷、自身渺小、个体孤独等。例如很多寺庙佛塔以及西方哥特式基督教堂等,都会通过将建筑修建的高大宽阔,利用超常规的比例与尺度,给人带来一种严肃紧张的感受。相对应的,尺度过小则会产生压抑、心情急促等感受。例如商品住宅一般层高要求在2.8米以上,公共建筑最低计算面积的层高至少是2.2米……所以,建筑中合理的比例与尺度,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理健康。

1.3 心理因素决定了各类空间尺度

空间设计的要求来源于人们的心理因素。人类生存于空间中,不论在建筑空间之外还是之内,人们不可能脱离空间独立存在,而空间的造型来源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例如,有的人喜欢通过设置围墙的形式来保持自己的领域性,这种心理来源于远古时期对危险的防护,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通过设置合适的空间尺寸来保证自身的安全性与私密性,在满足自身的基本物理需求后,人们通常开始考虑特殊的空间比例与尺度,用以建立特色的物体与空间,同时与其他人的建筑进行攀比。建筑实务中,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强空间的使用效率。

2 建筑比例尺度與人的感受

建筑比例与尺度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心理因素又会反作用于建筑比例与尺度。生活中,各类建筑空间常常能给予人们不同的感受。例如:(1)哥特式建筑。设计师通过充分运用大量的尖塔和肋式圆拱顶、飞檐的扶壁、修长笔直的立柱构造等,让建筑有了不同寻常的线条美,建筑外观壮丽优雅。同时,宽阔而十字规整的内部空间,高耸的束柱与天花板,顶部玻璃花窗倾斜下来的各色光线等,使得它拥有不同于普通住宅的独特的宗教气质。人体与这种建筑空间相比较,自然凸显出自身的渺小,令人产生敬畏心理,肃穆虔诚的宗教氛围油然而生;(2)寺庙,是我国传统建筑之一。同样是宗教信仰建筑,不同于哥特式建筑的华丽表现,寺庙通常利用传统坡屋顶将整个建筑罩住,佛像位于空间正中,逼仄四周空间,使人产生“佛掌管一切”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促使信徒们敬畏佛祖的目的;(3)故宫,是古代皇帝的居所之一。作为帝王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同时作为文武百官上朝的地方,故宫在建造时,势必要占地宽广、建筑宏伟,这象征着古代封建政权的崇高伟大。在前庭布局中,需要太和殿坐落在中央,四周不同宫殿贯通围合,这显示了君权至上,天授君权的意味。与前庭不同的是,后宫内廷却要求庭院与建筑紧凑结合,后宫东西结合要互相照应,体现使用上的便利和亲近自然的心态;(4)日本传统民居。由于日本人平均身高较矮,且日本时常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日本的传统民居通常会把层高设置的非常低矮,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围护结构的安全性。对同一空间的不同感受,来源于使用者自身的尺寸与感知习惯的不同,日本人很矮,习惯了这种低矮,因此进入这种民居,并不会觉得空间压抑,相反还会觉得安全性大大提高;相反地,欧美人种较为高大,进出日本传统民居时,就会明显感受到空间尺度带来的压抑感。

3 建筑构造尺寸与人的感受

在关注空间比例与尺度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与人体使用密切相关的建筑构造尺寸,它也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1)楼梯踏步高度。在民用通则中规定中,建筑室内外的台阶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30m,这是考虑到成年人的脚掌宽度大致平均为0.25m,如果踏步宽度过低,则会影响到上楼梯时的舒适度。踏步高度不应该大于0.15m且不小于0.10m。这是由于当单个踏步高过0.15m时,使用者上楼梯腿要抬得高,觉得吃力;但低于0.10m时,踏步高度又偏低,行人不便分辨高差,缺乏心理准备,容易扭伤脚踝;(2)门高。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给人通过的门洞需要大于2m而小于2.4m。如果门洞小于2m,则在人通过时,会对身高较高的人造成影响,而且会影响部分家具的搬运。而门洞若大于2.4m时,通常会产生空洞感;(3)窗高。我们一般将窗的高度设置为1.5m,窗台的高度为0.9m。这样拥有更多的阳光面,方便室内外视线联系,提升该建筑居住者的舒适度;(4)过道宽度。过道通常是起连接各个房间的流线,最窄的过道为通往辅助空间的过道,一般净宽不小于0.8m,而通往卧室和起居室等空间时,通常不小于1m。因为0.8m为一人行走摆臂的宽度,这不影响流线的使用;而1m为一人正行,另外一人侧身通过的宽度。这个宽度,在满足使用要求下,还能保证使用上的舒适感。而无端加宽的过道,则会出现使用人数不明确的感知,同时浪费建筑材料;(5)楼梯扶手。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楼梯扶手用来保证上下楼梯的安全,在《住宅建筑规范》中,扶手的高度不宜小于0.9m,室外楼梯扶手不应小于1.05m。合适的高度可以在保证人安全的同时,给人手舒适的放置高度。过高则不方便使用,过低又无法保证安全性;(6)浴室厕所。在建筑设计中,厕所蹲位隔板最小宽度,外开为0.9m*1.2m内开为0.9m*1.4m,这样的设计可以给人使用时的私密感和舒适感。洗脸盆高度并没有唯一的标准,为了让洗脸盆更适合使用,多数人会将其高度设计在80至85cm左右,约为使用者的身高一半,这样使用起来更加舒适。另外,洗脸盆不宜做得太矮,否则长期使用,会对使用者的腰肌造成一定的损伤。像这种建筑构造尺寸影响人的感知现象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3]

4 利用人体尺度感受进行设计

在建筑造型设计时,合理表现建筑空间的比例与尺度,是优秀建筑师必备的技能。(1)例如通过对比例与尺度的理解,结合黄金分割比例0.618去设计计算建筑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分析各部分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才能更好地把控建筑的形式美感,开创属于自身的设计风格;(2)利用建筑构造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对建筑进行功能细节的设计,结合基本的理论与规范,以及人体的自身需求,设计出相适应的构造细部,保证建筑物实用性的同时,也实现人们对建筑多层次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体现出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与建造水平的逐渐提高,各式各样的建筑层出不穷。不少建筑师仅仅关注建筑造型,而忽略了对建筑比例与尺度的推敲,更忽略了比例、尺度与人体感知的密切关系,这种现象将导致建筑脱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出现本末倒置的错误。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进行建筑设计,明白“建筑为人服务”的真正意涵,以人的尺度去理解和设计建筑,这样才能体现建筑存在的实际意义,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下再规划外观、创新造型,这样的设计方法才是应当推崇的。建筑师只有回归到对建筑的本源认知与基本理解上,才能发现并创造“人类庇护所”的美,实用而真实的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等.GB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李俊霞.建筑的比例和尺度[D].南京:东南大学,2004.

[3] 拉斯姆森(丹麦).建筑体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