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探析

2021-07-23蓝晓霞

速读·中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蓝晓霞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对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要求教师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开拓创新教育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学科素养,关注学生价值引领,从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剥离社会道德和法治准则,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探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立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致力于树立小学低年级学生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采用体验性教学方式,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培育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导向作用,着眼于学生实际生活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树立正确思维导向

形成正确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首要目的,要求教师借助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问题引导、行为示范、逻辑推理等环节将正确价值观念进行输出,将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浅显易懂的生活道理进行教授,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案例讲演的层次性,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并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上学路上》一节,针对一年级新生活泼好动,尚未形成独立人格,对社会生活知之甚少的特点,教师应以培养礼貌待人的习惯、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熟悉校园路线为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询问学生当天出门之前有没有与父母礼貌道别,父母对自己有没有额外的叮嘱,从而得出结论即父母最希望的是学生们平安到校,由此引出课程标题。然后,教师可通过PPT展示校园周围的上学路,并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大家的上学路,提问上学方式和所经路径,若学生所述路径不妥,教师应指明其不安全之处并指导学生通过安全的路径上学。最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联系已掌握的安全常识,列举上学路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选出几位同学进行场景模拟,比如A同学表演放学路上被马路对面的玩具摊吸引,想要横穿马路;B同学在马路上踢毽子,令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每组各派一位小组成员饰演交警,对两同学的行为进行劝诫并说明理由。活动结束后归纳整理安全规则,总结课堂内容。

学生尚处好奇心强烈且认知判断能力较弱的年龄阶段,良好的思維能力和价值取向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教师立足学科素养核心,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和长处,提升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培养社会公民意识

小学是个体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社会公民意识在这一阶段的培养也尤为关键。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策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活动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寓教于乐的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玩耍、创造便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以《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节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具体场景的展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结合。低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环保意识,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意识体系,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在此教学背景下,教师可通过举例,将抽象概念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现实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图像展示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然后展示校园内局部图像如乱丢的纸屑、地上的口香糖等,令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明确对待环境的是非观念,形成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扩充,向学生讲述我们应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无论在家中、学校还是外部的公共场所,都应注意保护环境。然后,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去超市购物会选择什么样的购物袋,然后讲述一次性塑料袋的代谢过程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布袋是最好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对环保概念产生具象化的认识,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以情境创设为主题的德育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幼形成公民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换成学生的兴趣视角,将教学活动实践化、儿童化,引导学生以旺盛的好奇心参与其中。

三、直面问题,建构法治观念雏形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法治意识的渗透,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联系实际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学科知识。以生活化、活动化或问题导入式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法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可将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来整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由此初步形成法治观念的雏形,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例如,以《这些是大家的》一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引入课程内容,以学校的桌椅板凳为例,令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列举学校公共财物及它们为学习生活提供的便利,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与其存在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公物已经严重受损,呼吁学生进行爱护。此小节体现了法治意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初步形成,由于法治教育具有由自身感悟进行内化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增强互动感和体验感,从而使学生在产生切身感受的同时促进理解。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作为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求教师积极承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邱荣槐.厘清五对关系 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7(24).

[2]刘莹,刘晓东.让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接地气——统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

[3]刘丽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J].当代教研论丛,2018(10).

猜你喜欢

教学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初中历史课进行趣味教学的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