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研析

2021-07-23王龙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全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龙华

[摘 要] 全媒体时代,高校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发挥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作用,坚持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依托先进典型、主题实践活动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构建全媒体宣传平台,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引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共振,提升培育效果。

[关键词] 全媒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63-03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作为互联网使用率近百分之百的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会参与到大众传播之中。信息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传播的范围无边无际,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舆论生态和个人的成长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顺应趋势,坚持与时俱进,发挥全媒体作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应对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一、高校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地位受冲击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依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主要使用辅导报告、集体学习、集中收看等方式进行单向传播。在这种传播中,传播媒体和信息都是可控的,传播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主流的,居于主体地位。而互联网是开放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互动的、双向的。互联网产生之初,便迅速成为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前沿,但是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粗俗内容、灰色文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对网络上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难以进行正确的判断。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难免会受到影响,从而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二)情感认同度偏低

情感作为一种基本的意识形式,是主体自身的客观心理活動,是人联系周围世界的桥梁。高校学生的情感认同实质上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情感体系,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言行,在心理上认可并赞同。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在情感上产生价值共鸣,进而变成他们自己有意识的行为。但受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出现盲从潮流,盲目认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的情况,出现注重物质享受、追求名利、追求享受等情况,从而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三)传统文化教育势弱

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既有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华,也有封建性的文化糟粕。对于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传承;对于封建性的文化糟粕,我们要予以剔除。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价值内涵,形成了以儒家“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崇尚“仁、义、礼、智、信”,强调伦理规范,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经过代代相传,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大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那些蕴含其中的道理,就算教师没有特别强调,学生也会自然地接受,自觉践行。但目前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不充分,对于仍有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还不大。

(四)专题活动存有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通过行动展示出来。一个高校如果没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就会出现学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迟到旷课等不文明现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则学生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课室干净卫生,校园道路整洁,学风校风良好。所以要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如道德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节庆日纪念活动等,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增强体验和理解,在活动中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落到实处。但当前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多在课堂进行,学生的接受程度较低。

二、高校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一)传播正能量

所谓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1]大众对正能量的理解就是“正气”,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高校日常生活中,如果正能量居多,就会激发人的善性,催人进步;如果是负能量居多,则会激发人的恶性,阻碍进步。高校存在非常多的正能量,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比赛的获奖者、优秀学生标兵、感动校园年度人物以及先进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班、文明宿舍等。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凝聚和传播这些正能量。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校园里,大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养分,受到感染,形成健康、阳光、积极的个性。如果正能量不占校园的主流,负能量就会挤进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也要注意防范负能量的破坏作用。

(二)话语接地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能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话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转化,让老师与大学生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形成同一个“舆论场”,消除沟通障碍。当然核心价值观话语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联系实际,真正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导向和引领作用,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有些高校开展“每周一星”评选、宣传活动,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全媒体平台宣传的形式,让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平凡大学生都有当主角、公开亮相的机会,引发在校大学生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共鸣。

(三)沟通交互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多是以“训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进行单向灌输,缺少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不平等必然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者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甚至抵触逆反,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独角戏‘独白剧的情况。”[2]这就需要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有的高校开展《青年毛泽东》微电影拍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负责导演、表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近现代史的相关资料,亲身感受爱国主义的内涵。微电影拍成后,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动员更多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接受教育。

(四)坚持以生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如有些学校开展“师生共建结对子”活动,由学校党委领导带头,组织教师党员与班级结对子,主动参与班级的会议,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通过面对面、微信聊天等形式与学生谈话,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把管理转变为服务,充分发挥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如有的学校听取学生要求把上下铺的床位改为上床下桌和安装空调的意见,每年花五千万,分三年对所有学生宿舍进行升级改造,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三、高校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在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必须根据每门课程的教育功能、理论属性、知识特点和教学目的来落实。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内涵和意义,着重深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如有的高校,为了向学生讲清楚“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专门组织教学团队到安徽小岗村,对“大包干”带头人或其后人进行采访,了解包产到户的时代背景、主要做法、产生效果等,掌握一手材料,再回来对学生讲授,讲得非常生动,深受学生欢迎。此外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充分挖掘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非思政课程,让所有教师都挑起立德树人的担子。如有些高校教师,把“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英语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学习英文版《庄子·逍遥游》,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自由”理念进行讨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教育学生自由先要自律,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可通过诵读经典、听国学报告、过传统节日、读历史名人传记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有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前的暑假布置一项“暑假作业”,开具《满江红》等优秀传统文化书目,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入学报到后交给学校。学校组织教师对这些“读书心得”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有效调动了大学生品读经典的积极性。此外,新文化运动以后,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红色文化。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品读红色经典、学习革命英雄事迹、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感受革命先辈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顽强精神。充分利用“七一”“十一”等纪念日、重要人物纪念日以及党史国史重要事件等,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在传承红色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是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鲜明旗帜”。[3]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用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可以邀请社会知名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给学生做报告,以个人分享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如利用“学习强国”移动应用平台,学习张富清、南仁东等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同时也要注意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如评选校园“年度人物”“最美人物”“学海之星”“自强之星”等,打造“标杆工程”,彰显平凡中的伟大。有一医学院,老院长去世后,把自己的骨架捐给学院,并留下遗言“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所有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参观老院长的骨架。老院长这种献身精神、敬业精神直击学生灵魂,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四)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组织学生参加主题辩论、讨论、座谈等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有些高校开展“模拟两会”活动,组织学生扮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一带一路”“环境保护”等政策撰写提案,提案撰写过程就是政策研究过程,实现对政策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网络征文、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如一些高校组织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扫码支付”等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使一些模糊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明白。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程度。强化诚信考试教育,加大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约束和惩治力度,形成“诚信考试光荣,考试作弊可耻”的校园风尚。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需要长期坚守,久久为功。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承载着价值理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着眼点,通过制度的刚性力量,使大学生在规范中变得更好。如在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推优入党制度、评优评先制度时,把学生的“思政课成绩”“理论学时”“志愿服务时”纳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制约作用。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处罚措施,如果学生的行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就要进行处罚。例如将学生“失信表现”“不文明行为”纳入纪律处分条例,让学生知道这些行为不仅是不道德行为,更是违纪行为,切实发挥制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保障作用。

(六)构建全媒体宣传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构建融合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与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宣传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首先,利用宣传栏、横幅、灯旗等传统宣传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宣传,使校园里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营造浓厚的氛围。其次,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宣传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化学生的理解。再次,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校园优秀事迹、先进典型,并发挥新媒体的交互作用,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最后,利用公益广告、校园歌曲、微电影、动漫等宣传产品,讲好校园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林伯海,熊钰.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面临四大困境[J].思想政治教育,2018(5).

[3]王兆玲.社会的榜样时代的航标——浅议先进典型的作用[J].新长征,2018(5).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全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