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国情认知现状调查 及“四个自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1-07-23周尉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新时代

周尉东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新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机遇。通过开展大学生国情认知情况调查,探究以提升大学生正确的国情认知为抓手,培养其以正确的思维模式思考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其“四个自信”,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时代;国情认知;四个自信;国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14-03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国家共识。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所以,新时代培养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让大学生真正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自内心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自信,关键是要使大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形成和文化渊源是基于中国自身国情,而非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要引导青年正確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对中国自身国情有深刻认识,才能当前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潮面前排除干扰、摆正态度、树立科学“三观”,坚定“四个自信”,激励其健康成长。

基于此,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新时代大学生国情认知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力图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知状况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情况,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一、总体状况

大学生正处于学识增长、价值观塑造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其对当前国情、世情的认知不仅深刻影响其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成才成长,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对国情认知总体上是全面、客观和积极健康的,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认知不清晰甚至消极片面的情况。

(一)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的国情认知对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有较大影响。认为“提高大学生国情认知水平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关系占76.7%,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22.5%。但同时大部分学生的国情知识来源的渠道相对分散,国情知识的学习相对被动,在回答“关于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国情知识”的问答中,有43.2%的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师讲授”,有47.4%的选择“通过网络浏览”,有9.4%的选择通过“查阅图书资料”。

(二)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本国国情认知的自我认可度整体相对较高,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自己对中国的国情是否有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明确认知”的比例为11.7%,“基本了解”的比例为58.3,合计比例70%,“了解一点”的比例为28.5%,“不清楚”的比例为1.5%。具体就主要国情内容认知情况如下:

1.有关中国文化国情方面: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较高,同时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选择有着紧密关系和必然联系,并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17.1%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了解”、70.7%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一些”,只有12.2%的学生表示了解不多;同时有92.2%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社会有紧密联系和深刻影响,有85.5%的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中国发展有积极意义。

2.有关中国政治国情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体系高度认可,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成果应用,关心国家政治发展,对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但对当前具体的国家政治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不够深入。

98.5%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同时有94.8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比较了解或基本了解;84.1%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认识较为清晰和基本清晰,但仍有1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晰。

3.有关中国历史国情方面: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和学习主要还是来自课堂教学。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持有正面、客观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近代史学习,他们也普遍认识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脉络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调查也同时显示大学生对近代国情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些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近年来一些无中生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免疫。41.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何为“历史虚无主义”;32.1%的学生表示会受到社会上一些“历史新解、新说”的深刻影响。

4.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国情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当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保持着清醒认识的。同时也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是基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优越性,这也为其坚定“四个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但同时,因为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0后和00后,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巨变的直观感受不明显,对我国在人多地少、底子薄、基础差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脱贫的经济奇迹了解不够。43.3%的学生不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的情况,28.1%的学生不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让八亿人摆脱贫困,创造人类减贫史的奇迹。

5.中西方国情差异对比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既需要了解本国国情,更需要了解世界大势;既要心怀家国情怀,更要有国际视野。在当前这个波诡云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党情、国情和世情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和教育中应该具备的重要的素质。调查显示,大学生虽然在整体上对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全方位发展进步有深刻和清醒的认识,也认识到了我们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国家的制度、道路选择和指导思想、文化基因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在更宏观的国际视野下通过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来感悟国情差异。38.1%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31.6%的学生不了解“相对西方国家崛起伴随着殖民与战争,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和平崛起”

二、对策建议

伴随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面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显著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登高望远、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国情教育,提升大学生国情意识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关键手段和重要途径。据此,在把握大学生国情认知总体状况的基础上,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思想上要重视大学生国情教育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从政治高度提高认识,将大学生国情教育提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好相关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活动安排等具体工作中加大国情教育的分量和力度,要在“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中要融入和突出大学生国情认知和国情意识的培育。

(二)在内容上国情教育要与“四个自信”信念培养相结合

大学生国情教育既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其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中要注重国情教育与“四個自信”信念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要讲清楚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必然联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中国文化、历史国情的演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国情形成的影响和塑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选择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探索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史、党执政近70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基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造性结合,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上的讲话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要凸显在“世情”背景下的中西方国情对比,让学生深刻体悟到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比较优势,坚定“四个自信”。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自说自话、照本宣科,内容形式都相对刻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前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拓宽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事实胜于雄辩,如在此次全球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我国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对广大青年学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善于挖掘和总结这样的素材,从而更好地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最后,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还会有不可预见的风险,要让学生明白,在中国这么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更需要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主动创新、大胆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新的认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在方式上要以点带面、融会贯通

首先,高校大学生的国情教育要抓好思政课堂这个基本点和主渠道,在思政主干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更加丰富国情教育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开展讨论式、开放式教学改革,既要发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思维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要鼓励和尝试进行大学生国情教育学科建设,引进和编撰国情教育教材,逐步构建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体系机制。

其次,充分发挥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创新国情教育模式,强化理论认知基础上的实践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要求国情教育必须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教育中深化大学生对国情的感悟和理解,如定期组织各种有关国情的报告会、演讲会和讨论会等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课堂外的实践锻炼、社会考察、志愿活动等,增加其对国情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了解现实国情的本质特征;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国情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可以在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国情认知。

最后,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新时代网络媒介、平台的作用。高校要努力构建和掌握新时代网络话语宣传的主动权。当前我们深处一个网络化全媒体的信息时代,互联网重构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社会变迁,带来了思维观念的变革。调查显示,在回答“网络信息对你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问题中,22.5%选择“非常大”、40.4%选择“比较大”;在回答“你是否经常关注和浏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网站或相关官方信息?”问题中,16.1%选择会“经常关注和浏览”、39.6%选择“有时间就关注和浏览”、38.1%选择“较少关注和浏览”;在回答“你觉得网络媒介信息里有关西方社会等有关思潮、文化是否会对你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问题中,有6%选择“会受到很大影响”、有56%选择“潜移默化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功能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高校要做好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优选传播载体,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内容设置上要有针对性,要加强研判,设置议题,把握舆论走向;最后面对一些网络错误思潮和谣言宣传,及时主动发声,要敢于亮剑,以正视听。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国情认知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正确的国情认知培育和“四个自信”信念构建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扩大国情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四个自信”背后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历史传承,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贤枚.中国国情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2]徐希云.坚持比较学在国情教育中的正确运用[J].文教资料,2017(31).

[3]李双套.论何以坚定“四个自信”———从资本主义“优势性”看社会主义“优越性”[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4).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新时代
习近平“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意义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