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肠息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1-07-23王伯军

家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绒毛状肠镜癌变

王伯军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摘除大肠息肉可以有效阻止大肠癌的发生。那么,大肠息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炎性息肉也需积极治疗

大肠是消化道最常发生息肉的部位。息肉就是多长出来的一小块“赘肉”,其本质是一个增生组织的团块。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是光洁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地更新脱落。若局部受到损伤或刺激,加速修复的消化道黏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

肠道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1.幼年性息肉

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糜烂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虽然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大肠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诱发癌变,应及时治疗。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故又称癌前息肉,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3种类型。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而绒毛状腺瘤最易癌变。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并不低,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大约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这种癌前息肉。

5类人尤要警惕肠息肉

发生肠息肉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但临床公认,有下述高危因素者:50岁以上,久坐,体重超标,吸烟,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有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及既往史者,肠道里长息肉的风险更大。

一旦发现需尽早切除

肠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少数息肉因表面糜烂或被粪块擦伤可以发生无痛性出血。肠道息肉病(肠道内有几十至几百个息肉)可影响肠道蠕动而发生腹泻;但多发性肠息肉(一般几个至十几个息肉)不会影响肠道功能,也就是不会发生腹泻或便秘。偶尔,巨大的肠息肉可引起肠道扭转或套叠,发生肠梗阻。

但肠息肉最大的危害是无痛无息地发生癌变。它之所以令人担心,是因为其本身可能就是恶性的,或者有发展成为大肠癌的隐患。现在医学已经很明确,95%以上的大肠癌就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即使一开始可能是良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可能向恶性转变,尤其是那些基底宽、个头大的息肉。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从腺瘤性息肉开始,经历一些基因突变,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内瘤变),再发展到癌症需要5年乃至10年的时间。有家族史的患者发展会快一些。从早期癌症发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时间,其进展速度往往取决于癌症的恶性程度。

但临床上大多数腺瘤性息肉摘除后病理检查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少数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接近癌或早癌。原因就是息肉长在肠内没有症状,发现时已不知长了多少年。因此,一旦发现肠道息肉需尽快切除。

肠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

目前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如氩气刀烧灼术、圈套勒除术、高频电切术等,大多可以将息肉完整切除,切除的标本必须送病理检查。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需注意的是,肠息肉容易复发,行肠镜息肉切除术后的患者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接受检查。为期两年的一项监测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是正常同龄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复发瘤切除后,再次复发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息肉的复发率更高。

息肉复发过程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简单理解为: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尤其肥胖、血脂异常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

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那么,肠息肉切除后具体该隔多长时间复查肠镜呢?

不同风险人群复查时间不同,首先要识别肠息肉低危、高危人群。所谓低危人群,是指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炎性息肉(或称为增生性息肉);1个或2个、有蒂(或广基但《2cm)、不伴重度异型增生的管状腺瘤;1个或2个、有蒂、直径《2cm、不伴重度异型增生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

而高危人群,是指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腺瘤》3个;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异型增生或伴原位癌;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侧向生长又分片切除的息肉。

总体而言,肠息肉切除后复查间隔时间,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低危人群,息肉切除后,每年做1次肠镜检查;若连续2年结果正常,则可3~5年检查1次,超过80岁可不再复查肠镜。国内一项研究认为,2年复查1次肠镜是合理而经济的。对于高危人群,息肉切除后,3~6月复查1次肠镜,如果连续2次复查阴性,2年检查1次肠镜。最后提醒大家,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猜你喜欢

绒毛状肠镜癌变
膀胱绒毛状腺瘤伴癌变1例并文献复习
浅析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右美托咪啶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肠镜下治疗的效果观察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肾盂绒毛状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临床研究
肠镜下钛夹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预防出血的临床分析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癌变·畸变·突变》2014年第26卷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