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预防手术患者术中压伤的效果分析
2021-07-23李艳铭胡明媚林桂禁
李艳铭 胡明媚 林桂禁
术中压伤为常见的急性压伤,多发生在术后几小时到术后6 d内,以术后3 d左右最为常见,一旦发生将会增加患者疼痛不适,甚至可能引起局部感染发生,延长术后恢复时间[1]。英国国家与健康研究所调查指出,合理的安置体位,同时尽量减轻受压部位表面压力是预防术中压伤的关键措施[2]。而现阶段,对于预防压伤的研究多集中在危险因素的评估分析及体位用具等传统预防压伤的方法上,仅通过临床经验对局部受压部位进行小幅度调整,无法准确判断调整后的体位是否达到预期,且不能保证是否对局部皮肤受压缓解作用有效,进而增加术中压伤风险[3]。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是借助压力映射传感器,是以电容性传感技术实时动态监测人体各点压力的系统,其用于手术患者术中值得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预防手术患者术中压伤的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8年1月-2020年1月61例择期行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1)。纳入标准:(1)均予以全身麻醉;(2)预计手术时间2 h以上;(3)麻醉分级Ⅰ~Ⅱ级;(4)手术体位均为仰卧位。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压伤;(2)行急诊手术;(3)合并急慢性皮肤病。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 20~60 岁,平均(53.26±5.69)岁;体质指数 21~23 kg/m2,平均(22.11±0.49)kg/m2;麻醉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手术类型:胸外科手术9例,胃肠外科手术8例,骨科内固定术7例,泌尿外科手术4例,其他2例。观察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20~59岁,平均(54.01±5.61)岁;体质指数 21~23 kg/m2,平均(22.15±0.52)kg/m2;麻醉分级:Ⅰ级22例,Ⅱ级9例;手术类型:胸外科手术10例,胃肠外科手术8例,骨科内固定术6例,泌尿外科手术5例,其他2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在手术过程中予以常规压伤风险评估和分析,实施保暖措施(包括调节手术室温度,对术中输入液体进行保温处理等),同时对受压部位予以防压用具等处理。
对照组予以常规体位安置及预防压伤方法。患者平躺手术台上,身体保持放松,颈部垫小软枕(避免颈部悬空),上肢肘部微屈,布单固定,另一侧外展上肢置于托手板上,采用约束带固定腕部,使肩关节外展角度小于90°,膝关节上5 cm处则采用专用约束带进行妥善固定,松紧度以容纳1指为宜。术中根据经验对受压部位进行适当调整。
观察组予以应用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动态调整体位。压力感应系统(Xsensor X3 mattress system)包括全身压力感应垫和电脑系统。(1)反馈系统使用培训:首先针对该系统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体位调整方法进行培训;(2)反馈系统应用:将该系统的全身压力感应垫平铺在手术床上,患者仰卧在该床垫上,同时连接配套的处理器和软件系统,通过Xsensor X3压力感应系统动态观察身体压力变化,在显示屏上显示患者当前身体受压部位所受的压力值,巡回护士通过对手术床背、坐、腿板等进行调整使表面压力重新分布,以降低受压部位压力峰值。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显示结果动态调整患者体位。两组均观察至手术结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中压伤发生情况及压伤发生部位及面积。(1)术中压伤发生情况:根据压伤分期评价,其中皮肤瘀血红润,骨隆突处皮肤完整有压之不褪色红斑为Ⅰ期;炎性浸润,表皮破损、局部水泡产生为Ⅱ期;浅度溃疡,皮下脂肪和肉芽组织可见为Ⅲ期;坏死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等感染表现为Ⅳ期[4]。压伤发生率=(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总例数×100%。(2)压伤发生部位及面积。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压伤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中无压伤发生,发生率为0,对照组术中发生6例压伤,且均为Ⅰ期压伤,发生率为16.67%(6/30),观察组术中压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806,P=0.028)。
2.2 对照组压伤发生部位及面积
对照组6例压伤患者中,肩胛部、枕部、小腿各1处,骶尾部压伤2处,足跟压伤3处,且足跟压伤面积最大,见表1。
表1 对照组压伤发生部位及面积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指位于骨隆突出部位皮肤、软组织因长时间受物理性压迫致局部血液循环出现异常,甚至出现皮肤组织破损或坏死等。近年来随着复杂手术的开展,患者需长时间保持手术体位,因此易增加术中压伤发生的风险,对患者预后造成极大的影响。且相关研究显示,院内压力性损伤其中20%左右与手术有关,且术中压伤的发生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5]。故合理安置体位以减轻局部承受压力是有效防止术中压伤发生的关键措施,而传统的预防方法多先评估和分析压伤危险因素,然后凭经验采用体位用具、防压辅料等对体位进行安置,该方法缺乏客观数据指导,不能及时动态观察受压部位压力情况,无法有效降低术中压伤发生[6]。为此,现阶段探讨合理的防治方式成为重点。
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是以电容传感技术作为基础,对人体在不同支持面上所受的表面压力进行测量和记录,根据二维色彩的差异将各部位承受的压力显示在屏幕上,实现了压力监测的可视化,对巡回护士及时调整受压部位和予以针对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术中压伤发生风险。
因人体大部分组织只能承受短时的超压,若长时间持续性暴露在压力中将导致组织局部缺血事件发生。一项研究提出,若局部组织在9.3 kPa的压力下持续受压超过2 h,将导致受压部位形成不可能的损伤[7]。据统计,压伤在神经内科、ICU及手术室的发生率相较于其他科室高,且随着外科手术学的发展,手术过程对体位要求较高,患者手术时间长,被动长期除以一种体位将导致身体受压部位承受较大压力,在剪切力、压力、摩擦力等共同因素下,将导致术中压伤发生,其成为手术室医务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8]。另外,术中体位的不同那么术中压伤发生也存在差异,而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采用仰卧位手术体位,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无1例压伤发生,发生率为0,对照组术中发生6例压伤,且均为Ⅰ期压伤,在术后解除局部压力后逐渐消退,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术中压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体玉等[9]的研究中不同病例-前后历史对照法,对111例仰卧位手术患者分别采用传统体位安置和可视化压力反馈系统体位安置,结果显示,试验组压伤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6.36%),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支持本研究结论。提示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用于手术患者术中可降低压伤发生率。因该感应系统是将机体各部位所受压力进行可视化表现,利用电容性传感技术,将输入压力的变化以电流的形式呈现,然后经过处理后以标准化信号形式输出,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根据二维的颜色差异提示巡回护士及时对局部受压部位进行动态调整,而非凭经验盲目调整体位,可以有效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进而降低术中压伤发生率[10-12]。
进一步对压伤部位进行分析,显示足跟压伤处相对较多,且压伤面积加大,可能与足根部向后突起,跟骨表面软组织较少的特殊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使该部位成为术中压伤的高发部位之一有关。这也提示除骶尾部、小腿、肩胛部外,应特别重视对足跟部压伤发生的预防。然而,在观察组中,在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监测下,巡回护士在术前体位摆放的过程中可对易受压部位进行合理的体位安置,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避免了传统经验式的体位管理,而是根据仪器显示情况,动态检测患者局部受压情况,及时调整患者体位,该系通过以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压力值,颜色越深则压力值越大,巡回护士可通过视觉效应直观地了解当前机体局部承受的压力情况,进而可快速地进行体位调节,避免局部持续受压,采取合理的措施以缓解主要受压部位压力,有效避免了足跟、骶尾等部位压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可视化压力实时感应反馈系统可通过可视化调整手术患者术中主要受压部位,降低术中压伤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