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提篮式系杆拱桥吊杆张拉阶段施工监控
2021-07-23黄宗光
黄宗光
南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引言
提篮系杆拱桥属于超静定结构,由于拱肋的内倾,使得拱肋线形较其他常规平行拱要复杂,拱肋受力更加复杂,结构的空间效应较强。本文提篮式系杆拱桥采用先梁后拱的施工顺序,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桥梁线形和结构受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张拉吊杆阶段属于结构体系转换阶段,直接关系到拱肋和纵梁的线形和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精确的测量吊杆的内力,是整个施工监控任务中的重中之重[1],本次监控的主要内容有吊杆张拉阶段吊杆索力、拱肋及纵梁的应力和变形。
2 工程概况
主桥结构为下承式系杆拱桥,主跨99m,采用两榀拱肋,拱肋向内斜靠22度,拱顶采用拱板结构将两榀拱肋连在一起,拱顶开椭圆孔,空间拱轴线的立面为二次抛物线,矢跨比1∕5,拱高19.8m,拱肋采用钢箱截面,高1.8m,宽2.0m,全桥双索面,共34根吊杆。
吊杆张拉阶段分为两次张拉,每次张拉为上、下游同时对称张拉,张拉顺序为D4-D5-D3-D6-D2-D7-D1-D8-D0,第一次张拉完成后,重复上述张拉过程。
利用Midas∕Civil 软件将整个主拱结构离散为空间梁单元,纵梁及横梁均采用梁单元模拟,吊索采用只受拉索单元模拟。全桥模型共有个909 节点,1419 个梁单元,34 个受拉单元,其结构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全桥Midas Civil 模型
3 监控实施方案
3.1 吊杆索力监测
张拉施工过程中,吊杆索力采用张拉油压表进行测量,张拉完成后采用频率法测量索力。频率法是利用附着在吊杆上的高灵敏传感器(索力计)拾取吊杆的振动信号,得到吊杆的自振频率,根据吊杆自振频率与索力的关系确定索力[2]。
3.2 应力监测
在吊杆张拉阶段,拱肋和纵梁各控制截面应力是判断目前结构是否安全最直接的参数,如果应力明显大于理论值或出现异常情况,可能会导致桥梁拱肋和纵梁出现破坏[3]。本次拱肋控制截面为两拱脚、L∕4 截面、L∕2 截面和3L∕4 截面,每个控制截面布置8个钢结构应变测点;纵梁控制截面为两端部和跨中截面,每个控制截面布置8个混凝土应变测点。
3.3 线形监测
拱肋和纵梁是系杆拱桥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拱肋或纵梁变形与设计值偏差较大,就会对拱结构产生附加应力,从而改变拱桥各部分的受力状况,严重时会影响到结构安全[3]。位移及变形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已形成的结构的实际几何形态,本次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和测距仪对拱肋和纵梁进行变形监测[4]。拱肋和纵梁测点位置为拱肋和纵梁八等分点位置。
4 结果分析
4.1 吊杆索力
两次调索张拉后,吊杆实测索力值与理论索力值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吊杆索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从上图可知,两次吊杆张拉阶段,吊杆索力实测值与设计理论值基本相符,相对误差均能控制在±5%以内,满足施工监控的允许误差范围。第二次张拉完成后,索力分布更加均匀,吊杆索力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偏差比第一次张拉阶段小,各吊杆索力更加接近设计理论值,两次调索效果较好。
4.2 应力监测结果
4.2.1 拱肋应力
由于结构对称,本文仅列出0#拱脚截面、L∕4 截面和拱顶截面进行描述,拱肋上、下缘钢管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拱肋上缘钢管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图4 拱肋下缘钢管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从图中可知,吊杆张拉阶段拱肋上、下缘钢管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控制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之内,拱肋下缘钢管应力最大发生在拱脚截面,最大达到101.0MPa,拱肋上缘钢管应力最大发生在拱顶截面,最大达到79.2MPa。吊杆第一次张拉阶段,拱肋上、下缘钢管应力波动均较大,应力分布不均匀,拱肋L∕4 截面下缘钢管应力出现拉应力,拉应力最大达到21.6MPa,分析原因是张拉D5 对索时,由于拱肋L∕4 截面下缘应力集中所致,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4.2.2 纵梁应力
由于结构对称,本文仅列出0#端部和L∕2截面进行描述,纵梁上、下翼缘钢管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纵梁上翼缘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图6 纵梁下翼缘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从图中可知,在吊杆张拉过程中,纵梁上、下翼缘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控制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之内,纵梁应力控制符合要求。纵梁L∕2 截面上、下翼缘应力为拉应力,吊杆张拉完成后,上、下翼缘应力控制在3MPa左右。纵梁端部截面受力较为复杂,呈现上翼缘受压,压应力逐渐增大,下翼缘受拉,拉应力逐渐减小的特点。
4.3 线形监测结果
本文仅列出L∕4 截面和拱顶截面进行描述,挠度向下为负,向上为正,拱肋和纵梁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拱肋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图8 纵梁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图
分析上图可知,在吊杆张拉过程中,拱肋和纵梁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控制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之内。拱肋各控制截面在第一次张拉阶段挠度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桥梁结构体系转换后,在第二次张拉阶段挠度波动较小。拱顶截面在第一次张拉第2对吊杆时,出现了小范围的上挠,上挠值为2.24mm,最终张拉完成后,拱顶下挠48.84mm。吊杆张拉阶段,纵梁总体呈上挠状态,其中跨中截面上挠最大达9.42mm。
5 结语
通过对某99m 提篮系杆拱桥吊杆张拉阶段进行施工监控,监测内容包括吊杆索力、拱肋及纵梁控制截面的应力、变形,得出结论如下。
(1)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与桥梁实际受力和变形状况基本一致,能准确反映桥梁吊杆张拉阶段吊杆索力、拱肋及纵梁控制截面的应力、变形情况。
(2)在吊杆张拉过程中,吊杆索力分布均匀,拱肋、纵梁实测应力和挠度变化趋势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各监测参数反映出第一次张拉阶段的变化幅度均较大,在第一次张拉完成后,桥梁结构体系发生转换,各监测参数在第二次调索阶段的变化幅度均较小。
(3)监测结果表明桥梁在各工况下吊杆索力、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变形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均控制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内,基本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施工控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