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21-07-23崔春梅王建民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新乡453000
崔春梅,王建民(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肝细胞癌患者可伴有肝区疼痛、全身及消化道症状、肝大等症状,致使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低下。目前,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可选择血管介入治疗,提高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病灶接触时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目前,介入治疗药物多以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但吉西他滨对肝肾功能具有一定的损害性,且其与奥沙利铂联合应用时,易增加患者恶心呕吐、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2]。而吡柔比星是一种蒽环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但临床上关于其与奥沙利铂联合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相关报道较少[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介入治疗的80例肝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5~76(65.77±5.29)岁;TNM分期:Ⅲ期27例、Ⅳ期13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56~76(66.28±5.24)岁;TNM分期:Ⅲ期26例、Ⅳ期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4]中相关诊断标准;凝血功能正常;心、肺等器官功能正常。排除标准: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对本研究中所涉及药物不耐受。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常规消毒患者双侧腹股沟并进行局部麻醉,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动脉血管鞘,全身肝素化后,经血管鞘置入地塞米松5mg,昂丹司琼8mg,沿导丝方向将导管置入肝总动脉,行造影检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局部血供情况等,动脉灌注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10mg后,灌注化疗药物。
1.3.1 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灌注奥沙利铂85mg/m2,随后灌注吉西他滨800mg/m2。3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视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第2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
1.3.2 观察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治疗,其中吡柔比星,85mg/m2吡柔比星与碘化油混合液注入鞘内,灌注时间>30min,奥沙利铂用法用量同对照组。3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视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第2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
1.4 临床观察指标(1)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采集两组肘静脉血3ml,离心处理后(15cm半径,3000r/min1,离心10min),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胎蛋白(AFP)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2)统计两组治疗及随访6个月期间神经毒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治疗1个疗程时,两组血清AFP、GP7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ng/ml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ng/ml1)
n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 P治疗1个疗程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 P AFP 241.77±15.29 238.46±16.17 0.941 0.350 128.66±10.15 176.64±12.36 18.974 0.000 GP73 185.66±13.28 185.34±13.59 0.107 0.915 112.47±9.53 138.73±10.14 11.935 0.000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肝细胞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肝癌类型,具有起病隐匿、早期不具备典型症状的特点,易被忽视,发现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错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临床上针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提高靶细胞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减少全身药物剂量,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目前,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其中吉西他滨的抗肿瘤机制为吉西他滨主要代谢物双氟脱氧胞苷可掺入细胞DNA,并作用于G1/S期,对核苷酸还原酶具有抑制效果,进而可以降低细胞内脱氧核苷三磷酸酯水平;同时吉西他滨具有自我增效的作用,可以抑制脱氧胞嘧啶脱氨酶进而减少细胞内代谢物产生,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5]。奥沙利铂是以肿瘤细胞中的DNA为靶作用部位,通过与SNA形成交叉链接,ER拮抗DNA复制及转录过程,进而阻断DNA合成,从而发挥抗肿瘤效果[6,7]。吡柔比星的抗肿瘤机制为吡柔比星可直接嵌入DNA双链间,抑制DNA聚合酶,阻断核酸合成,致使肿瘤细胞在G2期不能进行分裂,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1疗程时血清AFP、GP7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降低患者AFP、GP73水平。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应用时可增强抗肿瘤作用,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耐受性。吡柔比星的毒性较低,患者耐受性较好[10]。因此,吡柔比星与奥沙利铂联合应用时,可以增强抗肿瘤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治疗肝细胞癌的安全性较好,可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促进病情转归。
综上所述,奥沙利铂联合吡柔比星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用药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