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

2021-07-22魏臻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魏臻

摘  要:劳动是人生存阶段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高校中,要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成为学科教学中内核,在高校思政课中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实际阐述开展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延伸高校政治教学课堂,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在时代发展中“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开始融入教学指导中,其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为主要目标,成为高校教师推崇的理念。想要培养德才兼备之人,离不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提升。劳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这也坚定了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思想。思政课作为高校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契合高校教学的需求,引导学生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劳动的路径,还可以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

一、高校思政课渗透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劳动教育是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机制,但在教学中对学生劳动能力的考核并未直接被纳入教学考核中,加上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专业课和找工作的压力,因此将劳动课程渗透到思政教学中的模式并不是很理想。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中。长此以往,劳动教育在学习中的融入得不到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也并不理想[1]。

(二)缺乏劳动教育观念的有效融入

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科学地教学引导,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在高校中因为就业压力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定位在专业素养上,学生多忙于日常实践活动和课堂学习,对思政课的重视度不够,甚至还有学生会出于其他原因缺席思政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旦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引导中,就很难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2]。若想要在高校中科学融入劳动教育渗透引导,更是难上加难。

(三)缺乏劳动基础理论知识

在思政课劳动教育中,学生作为主体,科学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学阶段教师也会积极渗透劳动教育的基础理念,但是由于学生参与劳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且劳动教育并不在中考和高考的考核之内,为提升学生的成绩,教师会更多注重文化课程的引导,忽视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导致学生的劳动理论基础欠缺,因此想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可谓相当困难。

(四)缺乏多方合力教育渗透

高校大学生处于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合力的环境中理解劳动的含义。但是现阶段,在高校教学中学校很难充分整合这些经验,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的素养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巩固。学校倾向于人文引导,欠缺劳动教育的引导,让很多劳动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在社会中,劳动教育的氛围缺失,尤其是在网络大环境下,学生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劳动氛围缺失,出现不劳而获的情况;在家庭中,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在父母的襁褓中成长,有什么风浪都有父母帮助,导致学生对劳动理念认识不足。长期成长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会相对淡薄。在多方都不重视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3]。

二、高校思政课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思政课主题,巧妙融入劳动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固定的教材引导难免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教学的理念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但是教师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资源,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巧妙衔接,从而在积极地引导中帮助学生精确定位教学的方向,结合教学内容中完善教学要素,并在进一步要求学生实践和思考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分析,寻找融入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明确思政教育的主题。同时,教师还有必要组织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反思探索,自主寻找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学习要素[4]。在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劳动教育的效果也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中达到显著提升。

(二)积极融入先进理念,促进劳动教育开展

高校思政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先行者,需要树立重视劳动教育的理念,并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引导中,才更利于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发展。为达到理想的教学引导效果,教师需要先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分析研究,找准教学的方向,勇于探究,从而在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和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要想提高教师的思想理念,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探索。一是牢固树立劳动教育理念,积极从日常教学,科研项目等视角分析,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含义。二是主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素养。同时还需要关注业界的论述和社会中学者的成长和发展情况,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紧跟国家发展的大步伐,创新劳动教育基本理念。在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吸纳先进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会有更多高质量、先进的思想被融入思政课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会在积极研究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性的创新和发展,继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中,将更利于教师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找准前进的方向,继而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促进劳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立足劳动基础理论,多元化教学渗透

时代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生变化。因为在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理论的实践性不足,会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和内化,所以在后续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科学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指导,从而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搭建高校思政课堂氛围,从课堂到社会多视角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在教学指导中可以结合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一是活动教学法。在思政课中,为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并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继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二是事例分析法。俗话说“为学之识,固在践履”,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分析实例中找到明确的方向,将理论学习变得更加深入。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积极列举成功人士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成功的案例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找准努力的方向,继而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三是小组合作法。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结合项目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政课要点和劳动教育的要点分析探索。待学生完成探究后,需先结合研究成果在班级中做出呈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找出值得深入学习的地方给予肯定,找出其中有待优化的地方,与其他同学一起引以为戒。在教师积极的地引导中,可全方位多元化地渗透劳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

(四)多方合力共建平台,助力劳动教育内化

在高校思政课中想要积极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劳动教育实践的提升,教师可以联系多方合作,多位一体共同教育,开拓学校之外的第二课程,努力渗透德育教育。为达到这一效果,有必要从以下视角加以完善。一是加强社会作用,强化社会育人引导。在高校中,学生已经有一只脚迈入社会,想要完善劳动教育引导,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有必要与政府、教育局等联合办学,与社会媒体等打好基础,与企业沟通分析,从多个维度规范劳动教育的引导,从而在思政课这一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外开拓新的路径,拓宽劳动教育的主体。比如,社会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让积极劳动的人能够有尊严,并在学校中就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在多方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并在社会的浸润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二是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学校为基础重视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的融入,从而从评价体系中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三是家庭参与引导。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学生一生都无法退学的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思政教师可以和辅导员一起与家长沟通合作,在家庭中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勤劳的家风,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助力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在社会、学校、家庭合一引導的过程中,搭建一个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互通平台,共同发力,助力劳动教育的内化。

三、结语

总之,在高校教育中将劳动教育积极融入思政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分析,认识到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具备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劳动素养,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晓.劳动观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协同育人模式[J].文教资料,2020(19):163-164.

[2]周增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9(Z4):11-14.

[3]杨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社会实践中的渗透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4):24-26.

[4]李仙鸿.让思政课教学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同频共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3):13-1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