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做?
2021-07-22滑洋
滑洋
“我着急出门,孩子却磨磨蹭蹭地在那里玩,我叫了一次又一次,他还是自顾自地在玩那团烂泥巴”。“我们带他去超市购物,和他说了一遍又一遍不要乱跑,结果不出五分钟他就在我们挑选蔬菜的时候不见了踪影”。“朋友马上要来家里做客,我让孩子赶紧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结果十分钟过去了,他什么也没做”……
学龄前期的家长们经常倾诉拥有一个“不听话”孩子的痛苦,他们恼火、疲惫、无能为力,感觉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好像进入了宇宙黑洞,自己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孩子都不为所动,于是家长们非常崩溃地问我:“到底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孩子不听话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那就是孩子该有的样子
学龄前期通常指儿童3~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儿童学习语言、掌握口语,但随意性很强;开始树立自我意识,但行为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显得非常幼稚和任性;他们自我控制力还较差,有时破涕为笑、转怒为喜……没错,那就是你的孩子,和全世界的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他们此时该有的样子。
是孩子不守规矩,还是你不会讲规矩?
通过我的观察,还存在另外一些情况: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们根本没有把话说清楚。
比如我们周末带孩子去超市,在超市门口很多家长就要和孩子讲规矩了,我们对孩子说:“宝贝儿,一会逛超市你要乖乖的。如果你表现好的话,在我们快到收银台的时候,你可以任意选一个零食作为奖励。”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是一副和谐的样子,孩子开心地答应,我们也以为万事大吉了。但是没过几分钟,我们就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在我们专心挑选水果的时候一转头就不见了踪影,吓得我们一身冷汗。
我们赶紧放下正在挑选的东西,开始呼唤并寻找他,当我们终于在几排货架后找到他的时候,松了一口气,并不由自主地愤怒起来:“我们不是约定好了要乖乖的吗?”但是念在他“初犯”,我们强忍下怒气,没有立刻剥夺他获得奖励的权利。
结果没过一会,小家伙又跑得不见踪影了,并且在我们急切地呼唤他的时候,他兴致冲冲地拿着一大堆我们并没有打算给他购买的糖果向我们跑来,问也不问地放到了购物车里。这个时候我们感到更加恼火了,“他为什么就是要和我对着干?我不让他跑远,他非要跑远,我不要他买糖果,他就是要买糖果”。几个回合下来,我们终于暴跳如雷:“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休想得到我之前说的零食奖励了。”于是孩子开始大哭大闹,我们的周末采购就这样败兴而归。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说:“没错,我家就是这样”。其实大家只要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上面的情景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
我们让孩子“听话”,“听话”到底指什么呢?我们觉得“听话”的内涵是不要离开我们的视线、没有经我们的允许不可以随便拿货架上面的东西。但是孩子可能觉得“听话”是指没有随意哭闹,在听到我们呼唤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我们身边。所以在我们认为孩子“故意和自己作对”的时候,可能孩子也是这么觉得的,他们觉得爸爸妈妈莫名其妙,不知为什么就大发雷霆并剥夺了自己获得奖励的权利。
“你要乖乖的”这个命令实在是太空洞了,就像每次长辈们对我们说的:“你要好好吃饭呀”一样,不具有任何可操作内涵。是顿顿都吃肉吃菜算是好好吃饭,还是三顿变四顿算好好吃饭呢?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想让孩子听话,请先把“话”说清楚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第一步就是自己先把话说清楚。我们在进超市前可以和我们的孩子说:“宝贝儿,一会在逛超市的过程中,妈妈要求你要一直待在你一伸手就能碰到妈妈的地方,同时不可以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货架上的商品,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你都可以这样做的话,那在要到收银台的时候我会让你挑选一个糖果作为奖励,你看好吗?”
将“不许乱跑”改为“不许离开我的视线”,将“把房间收拾好”改为“把床单叠成整齐的正方形”,将“把厨房收拾干净”改为“把桌子上的所有餐具洗干净”,将“快点走,不要磨蹭”变成“现在放下手中的玩具,穿好衣服”,看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吧。
试着“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上面的方法你都已經照着做了,也许孩子还依旧“不够听话”,那不妨请你“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一看他们的世界,听听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不必强行阻止孩子的乱跑行为,可以及时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以兴趣点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或完成任务,做得好时要及时给予肯定。
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分享心情和表达情绪,不要马上去判断、责备或者指示,容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用适当的职业身份(例如小组长)来限制孩子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真正的“配合”从孩子的自身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