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程度判断中的价值
2021-07-22张宇峰刘艳武
张宇峰,刘艳武
公安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 公安 434300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我国属于糖尿病高发病率国家,目前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而随着病程延长患者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DF)属于较为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出现跛行、下肢疼痛、坏疽等体征,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早期诊断糖尿病足对积极开展治疗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临床主要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但是容易造成血管损伤,而且费用高昂,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属于无创、安全性高的检查方法,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本研究分析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以及诊断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DF患者78例(DF组),根据Wagner DF分级标准,轻度(0~2级)患者41例,重度(3~4级)患者37例,同时选取无下肢血管并发症的单纯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DM组),DF组和DM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纳入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DF诊断符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版)中的标准,DM诊断符合WHO制定的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CT检测禁忌证;合并先天性下肢畸形者。
表1 DF组和DM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64排螺旋CT开展检查,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速度:39.4 mm/rot,螺距:0.8,层厚:0.625 mm,以3.65 mL/s速度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100 mL,时间为30 s。将获得的图像传医学影像工作站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生进行分析,且分析结果需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分析入组病例股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管腔截面积,同时对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DF组和DM组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
DF组股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管腔截面积明显小于DM组(P<0.05),见表2。
表2 DF组和DM组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
2.2 DF组不同病情患者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
DF组重度患者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管腔截面积明显小于轻度患者(P<0.05),见表3。
表3 DF组不同病情患者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
2.3 DF组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
DF组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DF组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是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神经损伤导致感觉缺失或者缺血失去代谢及活动能形成,临床体征为肢体末端疼痛、感染,严重的发展为坏疽,需要进行截肢处理,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3]。目前研究显示中国人中有糖尿病患者近4000万,近1/5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糖尿病足,有效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并积极开展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4]。研究发现,糖尿病足主要是下肢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患者肢体血液供应的动脉出现狭窄后造成血管远端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因此胫动脉、腓动脉及其分支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最为严重的,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脱落后远端的小动脉出现栓塞,微循环出现闭塞,局部就会出现缺血、坏死,病变范围广泛,呈节段性弥漫分布[5,6]。还有学者发现糖尿病病程延长后在患者足背动脉出现管腔变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减少,对血管壁形成冲刷让血管壁损伤,而且下肢血管从股深动脉发出部位以下分支极少,血管间吻合少,因此患者下肢血管最容易出现病变[7,8]。目前临床认为对糖尿病足患者开展正确的分类分级并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对评估预后意义重大,可以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DSA检查一直是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狭窄与闭塞的部位,反映了血管形态改变信息,图像清楚,对于细小血管分辨率较高,但是该方法属于有创性检查操作,存在一定远端血管栓塞、下肢缺血加重并发症风险,而且DSA仅显示管腔投影,无法进行整体结构评估,且开展DSA患者接受X射线辐射时间相对较长[9,10]。
目前临床诊断糖尿病足并开展病情评估的方法以CT为主,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多层螺旋CT在临床广泛应用,通过开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下肢动脉病变情况,通过高分辨率、薄层扫描能够开展高速、低剂量、大范围检查,可以减少螺旋伪影、搏动伪影等影响,充分发挥了多层螺旋CT优势[11,12]。既往有学者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对39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开展检查,其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7%,因此认为可以作为代替DSA评估周围血管病变的方法[13]。还有学者对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采取CTA检查,诊断下肢动脉超过50%狭窄患者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98.4%、准确率为97.6%,提示了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14]。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仿真内镜技术等多种处理方法,可以充分显示病变情况,容积再现可以明确血管图像空间解剖关系,有利于识别胫前、胫后动脉等前后重叠的血管,并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血管的狭窄程度[15]。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要尽量使用小螺距和小层厚,目的是确保下肢病变在诊断中的空间分辨率,有利于更好地显示小血管,但是如果扫描范围较大则可以适当增加层厚和螺距,但要注意调整层厚和螺距过程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16,17]。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动脉管腔截面积会显著缩小,随着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逐渐加重,患者动脉管腔截面积缩小更为严重。运用CTA检查中最大密度投影可提示动脉狭窄的原因,为临床判定手术适应证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方法;多平面重建以及曲面重建均可以对血管进行多方向观察,能够直观暴露病变血管[18];仿真内镜则能够观察管腔内部状况,显示斑块、狭窄情况[19,20]。DF组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年龄对DF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优势在于利用MSCT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表现进行分析,同时也从年龄、性别等对患者病情程度影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这在以往研究中较为少见,但是本研究随访时间短,入组患者数量少,因此还需扩充样本量、长期随访深入论证分析。
综上述所,MS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DF下肢动脉病变情况,动脉管腔截面积会显著缩小,其中下肢动脉管腔截面积可反映病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