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探讨
2021-07-22樊冉
樊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淄博院区,山东 淄博 255000)
0 引言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自上个世纪80年代被医学领域发现之后,其发展趋势逐渐提升。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成年人群众的发病率约为10%~30%左右,其中约有10%~20%的患者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随着肥胖以及代谢综合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常见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育地区,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广泛流行对于医学领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药物包括胰岛素曾敏剂和其他护肝类药物,个别患者还需要使用抗纤维化的药物。我国近年来开始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方式,目前各大医疗机构均在摸索试验的过程当中,本次研究采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方案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观察组共有男28例,女1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2~55岁,平均(31.35±6.23)岁,平均病程为(1.15±3.05)年。对照组共有男31例,女1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0~51岁,平均(35.15±8.26)岁,平均病程为(1.15±4.95)年。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标准,且患者自身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并不会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成干扰性。此外,具有合并酒精性肝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再考虑范围之内,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如患者未按照医嘱要求用药或者擅自调整药物则视为无效患者,其最终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将不在本次研究统计范畴之内[1]。本次研究是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订书面协议基础下开展,且患者入院后由患者根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治疗方案。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对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每次用药105 mg,每日三次,疗程为48 d。同时,对照组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要求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适当增加运动、控制饮食、改善生活作息、主动控制体重[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中药治疗药方,药方为疏肝消脂方,其具体成分包括柴胡10 g、白芍20 g、炒枳实20 g、山楂12 g、甘草6 g、茯苓20 g、海浮石20 g,泽泻、决明子、荷叶、桃仁各15 g,中药每日用药一剂,分两次煎服,疗程为48 d。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用药前需要向患者详细解读水飞蓟宾胶囊的不良反应,其主要包括肠胃道症状(恶心、呕吐),胸闷等。一般情况下,水飞蓟宾胶囊所造成的患者不良反应属于轻微级别,用药一段时间之后可自行恢复,鉴于部分患者的体质较为特殊,故出现中度以上不良反应的患者和过敏者,均停止用药,并退出本次研究,重新由临床医师给予药物。此外,由于水飞蓟宾胶囊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用药安全性有待探究,故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没有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1.3 观察标准。在48 d治疗周期结束之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体重质量指标几个方面[3]。临床症状:治愈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经过临床医学检验发现患者的身体各项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比治疗前有着明显好转迹象,患者的肝功能或血脂指标出现明显下降,且血清甘油三酯指标下降趋势>30%,胆固醇指标下降趋势>20%,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的肝脏状态好转,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改变。有效指标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且血清甘油三酯指标下降趋势>20%,胆固醇指标下降趋势>10%,肝脏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有一定改善。无效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各项指标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的发展趋势[4]。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48 d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中共有“有效”及以上患者40例,有效率达到,对照组中共有“有效”及以上患者32例,有效率达到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对发现,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治愈、显效和有效三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中的无效患者达到了13例,远远高于观察组的5例,具体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临床疗效对比表
2.2 肝功能指标。48 d治疗周期结束之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验,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三项肝功能指标上(ALT、AST、GG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养肝护肝”效果明显,具体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肝功能指标对比表()
表2 肝功能指标对比表()
组别 例数 时间 ALT AST GGT观察组 45 治疗前 88.15±7.53 70.21±5.12 50.12±5.65治疗后 36.52±5.23 26.58±7.41 25.63±4.25对照组 45 治疗前 89.23±5.21 72.12±6.23 49.56±5.68治疗后 46.25±6.89 35.69±4.56 32.56±6.53
2.3 血脂和BMI指数。考虑到这两项指标可能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运动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患者参与研究阶段,需要严格按照我院提供的运动方法锻炼,并按照我院提供的饮食食谱饮食[5-6]。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在治疗完成之后其血脂指数和BM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血脂和BMI指数对比表()
表3 血脂和BMI指数对比表()
组别 例数 时间 TG TC BMI观察组 45 治疗前 3.15±0.53 5.21±0.12 26.12±2.65治疗后 2.52±0.23 4.58±0.41 24.63±1.25对照组 45 治疗前 3.23±0.85 5.12±0.23 25.56±2.68治疗后 3.10±0.96 5.03±0.56 24.86±2.53
2.4 不良反应。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两名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情况,均为恶心症状。鉴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较低,且患者用药一段时间后自行恢复,故本次研究无患者中途退出。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所造成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其病理形态与酒精性脂肪肝相似,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率较高,并处于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共同的医学问题[7]。笔者认为,此病病机主要在于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湿浊积于肝,络脉不通,故中医在面对该病时强调调节肝气,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中医药方以清热祛湿、疏肝理气、活血消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西医治病、中医养身,且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药物的活性成分,促使治疗效果达到较高水平。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可以明显降低血脂指数和体重质量,并能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8]。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化的西医治疗,该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