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美援朝时期《刘瑶章致王潮海信》解读

2021-07-22巩琢璐

兰台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志愿军大队公路工程

巩琢璐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因战局发展迅速,运输路线急速增长,朝方军用公路被敌机破坏严重,急需组织公路工程人员赴朝参加公路抢修。1951年11月初,东北公路管理总局作出了赴朝抢修公路的决定,计划抽调总局及各省公路局的职工组成一支纪律性强、技术熟练、机动灵活的公路抢修队伍——公路工程总队,担负赴朝抢修公路的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总队于11月末正式成立,由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局长连柏生任总队长,总人数近3000人。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有许多抗美援朝时期公路工程总队相关战地书信。其中,《刘瑶章致王潮海信》与其他书信略有不同,抗美援朝任务的艰巨和其中源自人民的力量,都在这封信中得到了集中展现。本文将从题材、内容、体例、视角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从题材上看,既是公文,也是私信

在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抗美援朝时期与公路工程总队相关的战地书信中,数量最多的是慰问信,占比将近一半,比如《志愿军后勤一分部给公路工程大队全体同志的慰问信》。《志愿军公路工程一大队给后勤一分部的答谢信》是对前一慰问信的答复。其次是一些公文往来的信函,比如《东北公路总局连柏生局长关于工薪等问题给志愿军公路工程一大队的信》。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类型数量慰问信8答谢信1决心书1家书2其他5合计17

慰问信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给公路工程大队的慰问信,此类居多;二是给公路工程大队家属的慰问信。举凡新年、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东北公路总局、辽东省公路局、志愿军后勤部等机构均致信公路工程大队表示慰问,主要是对其在敌机频繁扫射袭击、严寒及各种物资工具缺乏的条件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保障支前运输工作的肯定。这些慰问信通过前来慰问的代表,与慰问品一起送达公路工程大队。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志愿军后勤一分部给公路工程大队全体同志的慰问信》,写于1951年8月2日。一个多月后的9月7日,志愿军后勤一分部派代表携带慰问品到现场进行慰问,这封慰问信才达成使命。当日,志愿军公路工程一大队又写了一封答谢信给后勤一分部带回。公路工程大队写给家属的慰问信主要是汇报成绩和荣誉,说明生活情况,尽可能让家属安心。决心书主要是先总结成绩,以表明完成任务的能力,再表明完成任务的决心。家书则寄托着家人的全力支持和期望。其他信件如《东北公路总局连柏生局长关于工薪等问题给志愿军公路工程一大队的信》,主要是对相关工作问题的答复。

《刘瑶章致王潮海信》与前述书信相比,由于寄信人与收信人的身份等原因,在题材上有所不同。收信人王潮海时任公路工程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寄信人刘瑶章担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1950年12月26日,刘瑶章率领大队部徒步过江,赴朝进行西线抢修。1951年8月,他因病短暂回国修养。此信写于沈阳,时间为1951年8月25日,距其到达抗美援朝战场的时间已有9个月。信中除报告任务完成情况、个人工作调任经历外,还详细描述了他回到首都北京后的感受。可以说,这封信,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第一副大队长刘瑶章给大队长王潮海的工作汇报,同时又是战友刘瑶章给王潮海对祖国的生产建设情况和美好生活景象的介绍,其中饱含着慰问和鼓舞。

二、从内容上看,既有战地工作任务,也有国内生产生活情况介绍

《刘瑶章致王潮海信》洋洋洒洒,达9500余字,充分体现了刘瑶章作为抗美援朝亲历者对工作负责到底、兢兢业业的担当。在加入公路工程大队奔赴朝鲜战场前,刘瑶章原本在水利部任办公厅主任一职。此次因病回国后,他先在沈阳修养,然后又回到北京。从北京回来后的第3天,忽然接到将他调回水利部的命令,并且要求他马上就到北京报到。但刘瑶章希望自己参加抗美援朝工作能够有始有终,坚持要将本次工作任务完成,并做当面说明。水利部征得东北局同意,认为刘瑶章不必再返回抗美援朝战场,而是直接赴京任职。刘瑶章经商定后决定以报告和总结的方式,对此次任务及自己9个月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接,待8月23日或24日再乘车回北京。由于京沈通车因水灾发生故障,实际上他在沈阳停留的时间更长,也就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总结工作、思考问题。

与前述慰问信、答谢信、决心书、家书等信中只有单一主题和结构不同,《刘瑶章致王潮海信》从结构上看共分为四部分,前两部分交待工作,后两部分叙述见闻。第一部分详述被调任的经过,从工作、个人意愿、私人情感等方面表达了对于前方工作的不舍,同时汇报最终交接工作安排。刘瑶章不愿调离的原因有三:一是从当时战场的局势看,从前方往后方调人有些困难;二是他想要有始有终地参加抗美援朝工作,可以更多也更全面地学习,提升能力;三是从情感上讲,因王潮海对他个人在生活、工作上照顾颇多,故不愿意在人手短缺时离开。8月20日下午5点,刘瑶章到东北公路总局汇报被调经过,商量相关事宜如何处理,两天后又打电报向王潮海报告事件经过。第二部分汇报回国后工作完成情况。此次回国,他的主要任务是向抗美援朝战场增派干部。8月1日,刘瑶章向东北公路总局局长连柏生报告了第一大队迫切需要干部,希望能够增派的情况。并由连柏生出面请东北局和中央公路总局协调解决。但是地方干部实在无法抽调,刘瑶章又想方设法找到之前因病回国的同志,比如护士李韵欣、二中队的鲁洪仁、二中队工友马德纯、大队部搬运班长胡庆春、司机段培月等,他们都表示要再次奔赴战场。第三部分叙述国内见闻。第四部分表达对王潮海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的感谢。

三、从视角上看最为独特,展现了战场上归来的人受到热情接待的感动和回望祖国建设成就的欣喜

《刘瑶章致王潮海信》与前述其他信件最大的差异是视角不同。他以一个刚刚从战场回国的陌生的视角来回望祖国。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回国后的亲身体会:“只要人家知道你是参加抗美援朝回来的,对你就是另眼看待,热情地欢迎你、招待你,问问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情形,又问问敌人和俘虏的情形,抗美援朝真正形成一种广泛的运动。”抗美援朝的宣传深入了各个角落。在广告上、在商品上,甚至在饭馆里擦碗筷的纸片上,随处可见。全国上下不但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捐献武器活动,同时还在各个领域形成了爱国公约。

正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写的,“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刘瑶章于8月9日到北京,17日返回沈阳。8天的时间里,他充分感受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首先,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在《东北日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黑龙江省某村镇为了演话剧想找一件破棉袄都很难找到。环境卫生也改善了很多。马路比从前整齐,甚至小巷子也比从前清洁。行人、车马以及公共场所的秩序都有显著的提升。其次,在教育方面,为了建设祖国的需要,学校都开始扩充班次和容量,实行统一分区招生。学校里和社会上的学习气氛都比之前更为浓厚。由于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的飞速发展,毕业生分配求过于供,其他领域就业情况也大有改善。再次,在文化娱乐方面,活动种类日渐丰富,包括电影、话剧、展览以及游泳等体育活动。当时正值《永乐大典》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展览。《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编纂于明成祖时期。手写的正本早已丢失,副本也散失了很多,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京以后,更是散失不少。《永乐大典》展览时,有苏联归还的版本,有商务印书馆收藏的版本,也有民间藏书家收藏的版本。最后,最让刘瑶章感到兴奋的是全国性的建设工程。比如,刘瑶章从报纸上看到的水利工程和防护林工程。当时北方正在建设西满防护林带。人们日后所熟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在西满防护林带的基础上建立的。南方则有皖北润河集的分水闸工程。

总之,对《刘瑶章致王潮海信》的解读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和视角窥见抗美援朝运动宣传、动员、参与的各个方面。既有抗美援朝宣传情况,又有民众的积极反应;既有战地工作任务,又有国内生产生活见闻;既有民众对于战地归人的亲切接待,又有归来者对祖国生产和建设热潮的欣喜。回望历史,大时代的滚滚浪潮与小人物的个体命运交汇碰撞。刘瑶章作为一个战场与祖国的联结者,其经历种种,都浓缩在字里行间,其信件很好地回答了战士们的信念来自于哪里,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拼搏,那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猜你喜欢

志愿军大队公路工程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公路工程创新管理思路探索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一封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包”家书
公路工程CBR试验检测探讨
路基换填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实践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三违』现象
驱猴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