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具清洗消毒工艺流程对餐饮食品安全的价值探究
2021-07-21王炳智
饮食安全直接关乎人体健康,长期的不卫生饮食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疾病隐患。如今,很多人都需要在外就餐,餐馆的餐饮具是否进行了合理清洗,是否进行了严格消毒与保洁,都是难以通过肉眼观察得知的,很多人对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工艺流程也知之甚少。因此,研究餐饮具清洗消毒工艺流程及其对餐饮食品安全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餐饮具清洗消毒工艺流程
餐饮业中的餐饮具多是重复使用的,也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反复的清洗、消毒。然而,餐饮具清洗消毒过程都是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后厨进行的,其工艺流程如何、有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都是不为消费者掌握的,所以有必要对餐饮具清洗消毒的工艺流程进行详细阐述。就工艺流程而言,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清洗、消毒、保洁,各流程都应该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要求。
1.清洗工艺。(1)人工清洗。人工清洗的主动性较强,一般是根據餐饮具上面的污渍情况来调整清洗力度,可以很好地洗净重复使用的餐饮具上面的污垢(食物残渣、油渍等)。虽然人工清洗的效果不错,但主要是对餐饮具进行基础性的清洁,其中往往会用到具有除油去污作用的洗涤剂。餐饮具撒上洗涤剂后,需在流水下清洗,这样才能保证餐饮具上的洗涤剂和污渍都被冲刷掉。(2)洗碗机清洗。人工之后就是洗碗机清洗,人们把餐饮具放进洗碗机或者其他先进的清洗设备中,展开二次清洗。洗碗机等专业设备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能够让机内清洗360度无死角,且能均匀控制清洗强度,在去除污渍的同时,也保证餐饮具不受损。
2.消毒工艺。(1)物理消毒。用物理的方法对餐饮具进行消毒,能够让清洗后残留在其上的病毒、细菌统统被消杀。不同的方式在效果上略有差异,但是只要严格执行标准,都能够有效保证餐饮具卫生。以热力消毒为例,热力消毒包括加热煮沸法、蒸汽法、红外线法等。餐饮具上的病菌往往在温度超过80℃时就能被消灭,所以在应用各种热力消毒法时,控制好消毒温度,就是控制好了消毒效果。当然,热力消毒都需要把餐饮具摆放在一定的容器内(洗碗机、消毒柜等),所以,为了让病菌都能够被热力影响到,合理的摆放餐具也是非常关键的,如勺子、筷子应平放,铺展开;碟子、碗则要侧面摆放。消毒之后,工作人员还要详细记录效果信息。①洗碗机消毒。除了清洗功能,洗碗机还可以进行便捷的餐具消毒,通过智能化调节,对温度高低、时间长短进行主观性的掌握。为了确保消毒效果,人们最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②消毒柜消毒。该消毒设备和洗碗机一样便利,人们仅需要把餐饮具装进消毒柜内,然后严格按照相关设置和安全说明进行操作即可。③微波炉消毒。在不断的技术改进下,一些新一代的微波炉也具备了餐具消毒功能,具有用时短、加热均、智能化等优点。在具体操作时,把微波炉温度调成900w, 120秒内就能够杀灭那些危害人体的致病菌,360秒内就能够破坏乙肝病毒的传染能力。在使用该方法消毒时,让餐饮具保持湿润可以强化消毒效果。(2)化学消毒。化学消毒能够作为物理消毒方法的补充,满足不同的餐饮具消毒需求。该方法主要是应用消毒液或者化学消毒工艺,其消毒效果可圈可点,而且消毒力度更大。其中,人们常用的消毒液是含氯浸泡消毒液,药物消毒还要注意不同成分的配比,必须选择具有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的有关药物。在具体操作时,要让消毒液没过餐具且浸泡一定的时间。
3.保洁工艺。(1)烘干。消毒后,餐饮具依然需要再次清洗,重点是清洗残留下的消毒液,然后进行有序烘干。一般有两种烘干选择,即设备烘干、自然晾干,相比之下,自然晾干速度慢,而设备烘干更有效率,甚至能够进行再次的消毒处理。大型餐具清洗烘干消一体机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餐具专业清洗公司的发展。(2)餐饮具合理放置。该步骤主要是把餐饮具有序地放进密闭的消毒柜里,如果直接让清洗消毒处理好的餐饮具暴露在空气里,很可能引起二次污染,使之前的工作都白费,所以,把餐饮具烘干后安置在密闭消毒柜中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密闭消毒柜也是消毒设备,能够持续有效地避免餐饮具被污染,也能够便于人们现用现取。
二、餐饮具清洗消毒工艺流程对餐饮食品安全的价值
1.预防传染病。在常见的传染病中,有一些是通过人的胃肠道传播的,如果在餐饮具卫生管理上不严格,很可能让消费者陷入被传染的危机。比如,有的结核病人使用过的筷子被检出结核杆菌,有的乙肝病人用过的餐具被检出乙肝病毒等。虽然倡导文明用餐,但是每个人的素质有差异,无法保证所有患传染病人员都能够自觉避嫌。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工艺流程,谨慎遵循有关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从饮食源头预防传染病。
2.避免细菌污染。除了传染性的病毒,餐饮具上还可能残留幽门螺杆菌或大肠杆菌,这两种细菌都是人类胃肠的劲敌。比如,幽门螺杆菌可引发慢性胃炎,甚至在不断发展中演变为胃癌,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大肠杆菌同样是肠胃炎症的始作俑者之一,也可能带来下呼吸道感染及引发炎症。而有效的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则能够让这些细菌被消杀在源头上,不会因为餐饮具的反复使用而导致细菌传播。
3.降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危害。在清洗、消毒不合格的情况下,洗涤剂可能会残留在餐饮具上。有些洗涤剂是阴离子合成的,其中,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主要成分,属于化学物质,有低毒,会影响人的健康。
三、控制餐饮具清洗消毒工作质量以保障餐饮食品安全的策略
1.对餐饮具清洗消毒严加规范。从餐饮具卫生源头上进行严格管理,餐饮行业内可对餐饮具清洗消毒工艺流程加以规范,要求所有餐饮主体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相关操作。比如,为了降低餐具间的交叉污染率,要科学设置餐饮具保洁工艺流程,让餐饮具放置环境的卫生条件得以保证。此外,餐具消毒、消毒监测、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等,都需要被严格规范。
2.抓餐饮业内主体的卫生责任。餐饮行业内的主体是进行餐饮具清洗消毒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影响相关工艺流程落实的质量,也影响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因此,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卫生管理部门应该严抓餐饮业主体的卫生责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执行卫生检查工作,对于不合格的情况,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3.查处市场中不合格的餐饮食品。餐饮食品和餐饮具可能存在互相污染,如果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不过关,携带超标的微生物、致病菌,也会污染餐具,影响到人的健康。因此,餐具卫生、食品安全要一起抓。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市场上流通的餐饮食品进行全面、定期、严格的抽检,严厉查处以不合格食品坑害消费者的餐饮主体。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数据分析、信息公示制度,使查处工作能够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社会公众一起形成良性的食品安全监督风气。
4.不断更新餐饮食品安全标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的加深,行业内的食品安全标准也需要不断地及时更新,以推动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还不够全面,比如微生物限量标准等有待进一步规范,但现实中又经常出现因微生物污染而引发的消费者食物中毒事件。由此可见,现实需求与相关标准还没有完全配套。国家相关部门要努力推进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完善,让监管工作更加起到实效。
5.提高一线监督执法人员水平。一线的监督执法人员是直接接触餐饮卫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是对相关执法效果有直接影响的人员。所以,提高他们的监督执法水平,就相当于为消费者的饮食安全上了一把锁。相关部门可加强对餐饮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培训中要涉及食品行业的专业性知识、法律法规,甚至要包括餐饮具清洗消毒的相关知识。全面的知识学习能够让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让他们在一线的抽检工作中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顺利排除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从而让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获得保障。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相关部门可配套建立考核制度,并完善奖惩机制。
作者简介:王炳智(1972.03-),男,汉族,山东青岛,本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病、医疗卫生监督及相关快检、监测。